不支持Flash
|
|
|
证监会杜绝基金黑幕重演 老鼠仓乃制度倒逼造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0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恭彬 北京报道 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上投摩根基金经理涉嫌“老鼠仓”事件,将总规模刚刚迈过万亿的中国基金业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基金业监管风暴是否山雨欲来?证监会是否会痛下“杀手”?整个行业是否会出现诚信危机?尽管“老鼠仓”事件的讨论没有继续升级,但上述这些问题事实上正在被市场的参与各方暗自思量。 在这种背景下,4月23日下午17点,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一位官员坐到了本报记者对面。“不会让7年前的基金黑幕重演。”他斩钉截铁地表示。 7年前,中国稚嫩的基金业大量违规操作的黑幕曝光,并由此拉开证券行业大地震。庄股“英雄”们留下那个时代的婆娑背影,相继远去。 今天,脚踩红舞鞋的中国基金业踏雪迎春,刚刚迈过万亿规模,却再次引发公众质疑。已成公开秘密的“老鼠仓”、频繁的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丑闻,再次将中国基金业推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基金业是否会重演7年前的行业地震?面对“老鼠仓”丑闻,证监会是否痛下杀手?就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官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基金黑幕不会重演 “和7年前有根本性的不同。现在的基金公司完全在监管层的掌控之中。”这位官员说。 该官员称,早在2005年7月,中国证监会就已经制定出《证券投资基金监管职责分工协作指引》,明确了各方的监管职责。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证监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立什么专案组调查“老鼠仓”事件。”该官员称,“按照指引的分工安排,证监会已经掌控了基金公司的几乎所有重大动向”。 《指引》规定了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各地证监局、两地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得益于这份指引安排,基金部主要负责制定法规体系和行政许可;各地证监局负责基金公司的日常监管;交易所则主要负责监控异常交易行为和信息披露;协会则负责行业自律和从业人员监管。 在这位官员的办公桌上,还摆放有最新一周的上交所提交的异常交易行为报告。不过,他没有向记者透露其中内容。。 业内人士称,证监会透过上述监管体系已经掌握了个别基金经理“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确凿证据。因而预期基金业可能要面临2000年以来的新一轮规范。 针对最近广为关注的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传闻,业内人士亦纷纷怀疑,证监会是否会就此开刀?对此,该官员称,目前不方便透露详细情况,但证监会将选择在后续时间内相继对外披露。 他说,“目前基金业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系统。如去年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管层也透过基金公司对外披露的方式,很好的维护了投资人的利益。” 该官员称,任何有关基金公司被调查、问话或者处罚等事宜,都将通过基金公司的定期或者临时报告对外披露,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建议投资人密切关注。 该官员亦确凿表示,即便外界如何议论当前基金业的诸多异常,证监会不可能不作为以及会随时掌控整体局势,因而2000年的基金行业整体性黑幕将不可能重演。 风控化解“老鼠仓” 该官员表示,基金部的监管渠道除了上述体系内的监管分工外,其他渠道则包括:公司及个人的举报、媒体的调查报道等。 “从目前来看,我们收到的举报,调查之后发现很多都言过其实。”他说。 根据《证券法》第43条及相关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从业人员被限制不得买卖股票、基金等证券品种。同时为了加强监管堵塞漏洞,证监会基金部还要求基金经理必须上报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和证券账户,建立监控体系。 据这位官员透露,从目前监控的情况看,一部分基金经理的直系亲属并未开户,而即便那些开户的,也有部分账户没有任何交易记录或者未购买任何与基金公司相关联的股票。 “问题没有外界传的那么严重。”他表示,“从以往的调查结果看,不少举报都言过其实。” 不过,这是不是事件的真相? 调查“老鼠仓”是世界性难题,证监会如何能够掌控这些资料?对此,这位官员表示,“没有发现一些基金经理的“老鼠仓”,当然也并不表明他们就没有。确实存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问题。我们只是尽力逼近事件真相。” 一位资深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按照当前监管制度,基金经理不能买卖任何股票、基金等证券品种,只能另辟蹊径选择投资。他说,“以投资总监为例,近几年每年税后百万以上的收入属正常。你能想象得出,他在为投资人创造200%甚至300%收益的同时,将自己的收入放在银行吃2.79%的年利息吗?” “因而从这个角度上看,基金经理100%的会选择投资股票。”他说,“道德高的基金经理可能只买不在股票池内的股票;而道德不高的则选择“老鼠仓”,进行利益输送。” 该人士透露,既然监管层要求申报直系亲属的账户,以被监控。那么最好的选择则是,寻找一个独立无关的账户进行操作。 而这几乎成为主流的操作模式。 记者就此曾采访多位基金经理,所获答案均一笑了之。 对此,该官员说,“老鼠仓”作为世界性难题,如果解决,确实需要综合治理,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和外部环境的改善。” 另外,对于基金经理采用独立账户操作,该官员称,目前证监会正在清理非法账户,此种操作亦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于简单的查处而言,在基金部该位官员看来,更为重要的则是基金公司内部制度的完善。 基金目前的投资决策程序大致是先由研究员在行业股票分析后构建股票池;基金经理根据股票池下单给交易员。原则上,基金经理和前后端的研究员、交易员隔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基金公司采取简易程序,基金经理可以添加股票池,和交易员之间也缺乏严格的隔离措施。 对此,该官员表示,基金部将要求各家基金公司严格建立三套体系,一是科学的估值体系,以解决择股问题;一是系统的交易体系,以解决择时问题;一是统一制衡的交易执行体系,以解决风险控制问题。 或允许基金经理购买基金 对于“老鼠仓”事件,很多基金经理认为,这都是制度倒逼造成的。 一位曾在香港任职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高层说,在香港,基金经理可以在限定条件下买卖股票,这些条件包括:不能在6个月内买卖;必须向公司督察部门申报备案;不能在本基金减仓前买入等。 “香港明确规定基金经理可以备案买卖股票,降低了违规风险。”这位基金公司的高层说。“而刚到国内就被要求什么都不能买,觉得很荒唐。”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也表示,目前监管层对基金经理堵的过多,建议适当疏堵结合。 对此,接近证监会高层的一位人士透露,证监会在去年就开始研究允许基金经理购买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该规定可能不久将对外出台。 关于政策倒逼,基金部的上述官员反问说,“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制度,为什么基金经理不能将牛市和基金业的发展也归功于制度呢?” “你也可以看出,去年有几个基金经理跑赢了大盘?为什么被动型的指数基金做得更好?”该官员说,“基金经理不能夸大个人价值,换一个人,说不定别人干得更好”。 他表示,基金经理应该感谢国家信用为其提供公募基金的良好平台。从理论上分析,基金公司本身并不能创造盈利,上市公司的业绩才是利润的根本,因而基金经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可持续的理念,珍惜自己的良好投资记录。 对于公募声称的排名压力和激励不合理,该官员分析说,既然市场给予基金经理较高的收入,理应承担相应的压力。 他还表示,在决定基金业绩的主要因素中,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要素还包括资产配置、市场大势的表现和交易成本的控制。 “不应夸大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贡献。” 更关键的则是,他认为,基金经理应该眼光长远。当前中国基金业处于起步阶段,基金公司的设立仍然过多的带有国家背景。而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基金业也将由目前的契约型基金逐步转向公司型基金。 “届时公司型基金的管理人将从目前的有良好记录的、有独立的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中挑选。”该官员说,“因而请现在的基金经理珍惜目前的大好环境,洁身自好。” 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的老总向记者表示,现时监管层对基金经理的管制过多,轻者内幕交易,重者则将优秀基金经理都逐出家门,赶到了私募的怀抱。 对此,该官员说,“这并不令人担心。公募和私募考核机制不同,前者是相对收益,后者是绝对收益。所以如果进入熊市,私募基金经理一旦亏损,将面临巨大风险;而公募则仍可以管理费安稳度日”。 不过,上述私募总经理也表示,国外包括彼得林奇在内的优秀基金经理人一般都是先管理私募,然后才到公募。中国基金业刚起步,基金经理确也应该珍惜无偿的国家信用。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