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巴曙松博士做客聊基金行业及基金投资热点(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11:25 新浪财经

  主持人:巴老师,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股指期货推出意味着什么?或者是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

  巴曙松:我认为市场的波动会减小,对投资者来说,会有一部分新的机构投资者能够开发出多种产品,他的则会多一些。比如啊可能开发出真正的保本基金,你会放心买它。也可能开发出风险比较高,例如对冲基金,利润很高,但是风险很高的产品,这样会出现理财产品的多样化,比如期货,投资10万元能做到非常大的杠杆,做到100万、500万,这样放大你的风险,也放大你的收益,这本身就能提供多元化的一种金融工具的选择,而避免不再让所有的投资者都挤在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金这一条渠道商。

      

封闭式基金存在低风险套利机会

  主持人:有网友提出基金产品创新时谈到封闭式基金,我们知道封闭式基金大幅折价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封闭式基金已经开始有边缘化的趋势,有没有引起管理层的关注,为什么不及早推出创新性的封闭式基金?

  巴曙松:我们在基金大势专门有一章讲封闭式基金创新,接下来就是进行基金创新,而且陆续有一些推出。但即使这样,大家都在提到要转向开放式,转向创新的时候,我要讲一点,即使最成熟的市场之一美国,封闭式基金始终有它存在的空间,因为它相对来说有独立比较长的投资期限,能够让它避免过多受市场波动短期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完善它的一些治理上的缺陷,比如给投资者分红、信息的披露,这些方面的选择,始终有它生存的空间,并不是说封闭式基金就应该全部转成开放式,开放式也有它很多制度的缺陷。所以,目前封闭式也是我们认为2007年投资者的投资机会之一,大家在买两块钱到3200点的时候买1块钱的开放式基金,相当于你在3200点建仓,而封闭式基金买的是跟开放式基金的资产是一样的,也给你打一个折,是一个打了折的蓝筹股,实际上打折让你买大盘蓝筹。所以,只要你有长期性,你就一直拿到,拿到持有并到期,收益率肯定有20%、30%,30%、40%。

   而且我们发现有些市场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很多机构投资者需要拿筹码进行对冲,封闭式基金是很好的选择。这样产生一个对封闭式基金的需求。而且封闭式基金并不一定都是出现折价,有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这些封闭式基金也是基金,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要看他的基金经理是谁,选股能力怎么样,一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这些封闭式基金可能出现溢价,已经超过了它实际资产的价格,还要溢价,这是投资者给基金经理赋予的溢价。

  主持人:所以投资者需要自己加深对封闭式基金的认识,可能现在投资者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封闭式基金目前存在无风险或者是风险很小的套利机会。

  巴曙松:对。

           私募基金管理重在理清界限

  主持人:很多网友问到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对公募基金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看到最近有很多公募基金发布公告说旗下著名基金经理都由于“个人原因”离开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我们知道他们事实上都去做私募去了。官方言论上看,包括到吴晓灵副行长在内的许多官员在不同场合都谈了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现在进展到哪些了?私募基金合法化会对公募基金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巴曙松:私募基金大量存在是一个现实,但是合法化,现实的概念是有一部分是比较合法的,比如我们通过发信托的方式来进行基金经理进行管理,采取提成,收管理费,利润分成,这本身就是私募基金一个合法的渠道。另外我们所说的私募基金合法化就是以很多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顾问投资公司的名义给你找一些人筹集一部分资金,替他管理。合法化关键说的是这一步。从成熟的经验来看,一方面私募基金里边蕴藏着非常好的一部分投资的优秀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个状况是不利于这些专业人才做大做强的,如果老是采用灰色地带,我们很难出现巴菲特、索罗斯,因为很难形成集聚效应,我做得好,有更多的基金找他。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是我们要区分一下什么叫私募,我们现在确实有一部分私募做得很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私募是拿老百姓已经承担不起那么高风险的公众的钱进行投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界限,你进行私募基金的募集,最少比如你的净资产,比如说50万,超过50万以上的这部分投资者,你有更过的风险承担能力,亏了你自己能承担得起,所以先要对你进行风险的揭示、个人的评估。比如50万以下就买共同基金,相对风险较小的,这是第一个,要切断普通公众,让他承担过高的私募基金风险的这么一个渠道。另外,现在大量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实际上因为程序的灰色、法规的不透明,导致它往往提供一些保本的承诺,保本的承诺还不是真正规范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应该是一个透明的托管、内部决策程序和对基金经理人的信任,由市场采取分成的形式。我们最要紧是划一个界限,不能笼统地说一棍子打死全部清理,也不能够说笼统地对公募基金一样。

  我看到一个清单,也有一些公募基金告诉我,我经常也跟他们开座谈会,说你看到我们一季度披露,会看到工商银行从很多基金的仓位上消失了,大幅度调仓。连基金这样投资者仓位调整也非常显著,短期目标非常明显。原来比如工行年底都拿,现在没有了,都在比较高价位的时候卖给其它中小投资者了。但是我也看到有些私募拿着一个单子专门看,到底哪些是基金减持的,哪些是减错了,我们从这里边发掘一些投资价值。

  所以,可以看到今年1—3月份涨的比较好的股票,往往基金大幅度减仓的这部分,这就形成了一个制衡,形成了一个市场的多元化,就需要投资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有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如果你看错了呢?如果看对了,现在看1到3月份私募的表现就比公募要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北京争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专业人才

  主持人:最后我们再看一个网友的问题。现在很多研究报告都是来自券商,基金的研究能力怎么来保证?因为我们知道基金经理去判断、选股的时候,可能有更多需要研究能力做一个支持,而我们基金公司现在的研究团队能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巴曙松:我也听到一些批评,说基金研究的能力不如证券公司或者是其它的研究能力,但实际上可能观点不一样。为什么呢?基金是从买方进行研究的,证券公司是卖方,买方和卖方的着眼点不一样,很难按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估。

  目前我们基金市场的价值链大概是这样,证券公司养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形成好的分析报告,交给基金参考。基金阅读这个报告,加上自己的调研,从中技术选择一些股票进行投资,进入股票。做的比较好的评分比较高的就在这里多做一些交易量,通过交易分仓的形式作为对你的回馈。

    最近我们看到一个大型券商在某研究所集体辞职,其中一个首席经济学家就是我的同事,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就是反馈回来的交易量手续费的分成方面出现分歧,价值链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个价值链的好处是形成了分工,风险就在于各种各样的报告非常多,而且卖方的报告,我们整个判断是基于卖方的研究员是否很贴切地去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去上市公司分析,要不然就是纸面到纸面。当然我们也看到,因为基金这几年成长比较快,它能养得起比较优秀的研究员,大量地向证券行业去挖。比如我也担任过平安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我们有很多平安很优秀的行业分析员就以基金高几倍的价格挖走。所以,这个本身也会对价值链形成一个新的冲击和影响。

  但总体而言,整个合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优秀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在中国是远远不够的,跟我们庞大的居民所需要的从业人员是不够的。不够反映在工资的价格,这些基金经理人员工资水平上升那么高,就是因为稀缺。未来金融学教学这方面与实际脱离的比较远,我们现在在金融学里还在上大量的货币银行学,真正的公司估值、公司融资、风险管理、信贷金融的培训还比较少,可能这也需要整个教学科研单位,包括我们的从业人员自己去学习。

  当然总体而言,比如北京、上海都在谈金融中心的事情,金融是一个人的商业业务,北京和香港的差别大概就是10万金融从业的专业人士,也就是差别。如果谁能吸引这些人士来,其他业务自动就过来。这些人像候鸟一样在不同城市飞来飞去,带动不同业务、信息的传递。中国的希望就在什么地方呢?比如你再怎么教育落后,我相信现在通过互联网,通过出去学习,包括我们自己在一线实习锻炼,中国这一代年轻人接收能力非常强、学习能力非常强,华尔街鼎盛时期大不了30万专业人士,如果在中国市场出现50万、60万受过良好训练、专业水准的从业人员,中国的金融行业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金融中心受过专业训练的金融从业人员还要多。

  主持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金融中心之争可能会更具有现实的价值和长远的发展。

  巴曙松:与其去争这些无为的谁是中心,还不如去争谁能培养更优秀、更合理的专业人士。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巴曙松博士能够做客新浪给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基金行业的问题和一些大家值得关注的方面。这个话题应该是常谈常新的,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越来越多从居民转为投资者,我们想这个话题应该能深入探讨下去。我们也希望能够再有机会邀请巴曙松博士来到这里和我们更多交流,和大家更多进行探讨。

  再次感谢巴老师,也谢谢各位参与的网友,下次再见!

[上一页] [1] [2] [3]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6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