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厚今薄古为何成为书画市场的主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10:54 新浪论坛

  □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投资回报,使当代收藏家更加“功利化”与短视。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收藏的精神享受早已退居其次,甚至已沦为一种投资行为与手段,能否轻松获利套现成为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

  □艺术品收藏不等同于普通的商品买卖,它的终极意义与目的是买家能否从藏品中体验到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收藏文化的断代使当今的藏家对古书画知之甚少,恐怕是造成“厚今薄古”误区的主要原因。收藏是以文化为根基,明代的项元汴,清代的梁清标,民国的吴湖帆等等,无不对传统文化和书画有精深的研究,他们所珍藏的历代名迹富可敌国。国人自古有收藏前代书画的传统,历朝历代不乏书画收藏大家。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昔日的宝物却被人视为“四旧”,人们避之即吉,收藏被打入冷宫,最终使收藏文化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而且,国学在那个年代开始基本没人学习,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传统文化知知甚少的收藏家,就算当今活跃在拍卖场上的企业精英们大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人,他们这一代人是“文化断层”的受害者,对传统书画的鉴赏与认知普遍是空白的水平,这就导致收藏界的取向“重今轻古”,对悠久灿烂辉煌的古代书画表现出一种冷淡与漠视。

  近代书画大师的艺术造诣难道远胜于古代大师?看,当今一代大师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林风眠、李可染、陆俨少等,有哪个不在传统中出来,特别是齐白石自称愿为“徐青藤”门下走狗,可见古人的书画水平是何等之高。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当今大师的水平,但放在绵延千年的中国美术史上,他们的定位怎样?他们的作品价格是否理应数倍于前辈大师?特别是一些在当代尚未被承认的画家也动辄突破千万大关,就更令人不可思议,望价兴叹了!难怪国外有人笑谈:“像国内现在书画拍卖这般恶搞乱炒,中国美术史都需要重写一番了!”

  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投资回报,使当代收藏家更加“功利化”与短视。目前,收藏的精神享受早已退居其次,甚至已沦为一种投资行为与手段,能否轻松获利套现成为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国内新兴的艺术品市场,到处充斥的是大量炒手、画商和投机者及为了寻求广告效应进场的“收藏家”,能否急速升值出手盈利,或怎样吸引媒体和大众的眼球,成为他们遴选艺术品的关键。至于藏品是否在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是否匹配早已变得无关紧要了,导致国内书画拍卖存在严重的价值迷失与偏离。像一件宋徽宗赵佶的御笔花鸟画还比不上乾隆的书画,一件宋元的珍品山水尚不及近当代名家的作品,一件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郑板桥的《竹石图》却远逊于一位近代二流大师的价位,一张“四王”、石涛的山水佳作也不及当代画家的胡涂乱抹。

  盲目炒作、跟风与媒体宣传误导,与国际市场形成巨大反差,反映出内地市场的不成熟与幼稚。由于近几年市场热衷炒近代、当代,许多新进场的新人不知就里,盲目跟风,以至此风越演越烈。不少买家张口当代,闭口当代,早已将优秀的古代书画抛离脑中,古代书画成了他们眼中的“禁区”,或视而不见,或观而不藏,将大量的资金慷慨地投入近当代书画,造成泡沫飞溢,恶性循环。经过多年的市场炒作,国内书画市场已同国际市场形成巨大的反差,近年突破千万大关的古书画凤毛麟角,近现代书画行情却一热再热,屡创新高,这实在是一种缺乏理智成熟的市场表现。

  艺术品收藏不等同于普通的商品买卖,它有一个时效性和历史性,它的终极意义与目的是买家能否从藏品中体验到深层次的精神享受!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收藏行为中是否得到传承?藏家的文化涵养如何提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