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考古在我国正成为显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09:59 新民晚报

  从前几年老山汉墓、雷峰塔地宫的发掘到昨天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重大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吸引公众的目光,也日益受到媒体追星似的报道。有文物考古学者指出,考古已经成为一种公众活动。中国亟须建构“公众考古学”。

  各方热情高涨

  近年来,媒体对考古发现的热情高涨,甚至在浙江杭州雷峰塔、湖北九连墩、江苏大青墩汉墓的发掘过程中,电视报道还必须向考古单位支付转播费。考古专题片成为大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在书店和音像店,不少有关文明起源、人类起源、考古解密的书籍和影音制品热销。

  重大考古发掘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变得积极起来。他们发现,一个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会令一个偏僻的乡村一夜之间闻名遐迩,游客、投资者以及上级领导的关心、拨款随之而来。考古因此成为一些地方老百姓的福音。

  专业的文物考古部门和专家们也越来越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如《中国文物报》评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邀请相关考古队负责人在互联网上演讲、答疑,现场评选。有的考古单位已经成为与媒体打交道的高手,有节奏地释放一些信息,吊足了媒体的胃口。

  夸张非常离谱

  毋庸置疑,这一切产生的客观效果是积极的。由此不仅可以普及考古学知识,还加深了公众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加强了保护文物的意识,推动了文物事业的进步。但是,在这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粗制滥造、以讹传讹的情况。有的文章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着力营造子虚乌有的神秘迹象等。有的媒体报道,不着眼于告诉公众考古发现所揭示的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方方面面,而是着力渲染文物的经济价值。譬如此次“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的一些前期报道,当沉船还没有打捞上来时,就有报道宣称其中文物的价值超千亿乃至三千亿美元。并将船上瓷器的级别说成宋代瓷器之巅峰。对于如此外行的说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专家张威感叹道:“不是一点夸张了,夸张得也太离谱了。”

  “公众考古”兴起

  文物工作者曹兵武认为,随着精神生活需求的迅速增长,旅游业和民间收藏的兴盛,人们对跨文化、超时空感受的追求使得社会对文物古迹和考古学知识也越来越感兴趣。公众活动越来越影响考古活动与考古学的形式,中国亟须建构“公众考古学”。

  公众考古学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鲜玩艺。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逐渐成为西方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考古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广泛关注的学问)。考古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新闻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考古学与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应具有怎样的关系?考古学如何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并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均成了当今世界考古界的热门议题。

  关注应该持久

  一些国家在这个领域均有各具特色的实践。如日本考古发掘工地定期举行面向当地居民的考古发掘现场发布会。美国的考古工地也有“考古节”,举办系列讲座、展示、表演、联欢等活动。美国考古知识普及刊物有十余种,除了著名的《国家地理》《发现》以及《科学》等经常发表考古普及文章之外,还有几种专门的考古学普及型刊物,比如《考古学》《发掘》《发现考古学》和《美洲考古》。现在,面向一般读者甚至专门面向孩子的考古学刊物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

  昨天,一位读者看了有关“南海一号”打捞的报道后对记者说,数年前,中山舰打捞时,报道得很热闹。而后来呢,还有多少人去关心过?“南海一号”进了博物馆多年以后,人们(包括现在热心报道的媒体)是否还会想到去看看?狂风暴雨不能持久,对于某个考古事件轰轰烈烈的报道也总会平息,然而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探索的脚步却永远不该停止。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