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国宝回流显盛世 富豪投资目光转向艺术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4:31 外滩画报 | |||||||||
中国民营企业家开始成为流失国宝的主要买家外滩 记者 王晓楠/报道 2004年11月26日,德国科隆市列姆佩茨拍卖行。
一年一度的秋季亚洲艺术品拍卖会正在这里举行。拍卖师亮出了一对清代景泰蓝香炉。这对铜质外加珐琅涂彩的香炉为宫廷御用香炉,底价为4.5万欧元。当拍卖师喊出底价时,来自上海的商人张先生举起了手中的认购牌。最后,他以4.5万欧元的价格将香炉买走。 “我捡到漏(即“捡了便宜”之意)了。”张先生有些高兴。据他了解,类似物品在纽约佳士得今年10月20日的拍卖会上,曾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以123.95万美元购入(包括佣金近1000万人民币)。 但这只是国外一次规模不大的拍卖会。参加此次拍卖会大约100多人,而其中约一半人是中国商人。德国《时代周报》描述了这场拍卖会的情景:“他们中部分连英语也不会,甚至不知道价格多少,就举起了手中认购的牌子……” “这种场面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太热闹了。这次拍卖会上,中国艺术品成交量为200多万欧元,买家大部分为中国商人。”列姆佩茨拍卖行驻上海联络处的张建国说。 “这些买主一方面在寻找失去的年代,另一方面也是目标明确地寻求可靠的保值手段。”列姆佩茨拍卖行老板汉施泰因这样看待这种状况的出现。近年来,继股票、房地产投资热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家开始将眼光投向了艺术品。他们不仅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大展手脚,而且已经将触角伸向世界主要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正是通过他们,中国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开始“回流”。 商人的力量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一些珍品甚至被弃置在博物馆黑乎乎的角落里。 目前,国际上关于追回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据是《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根据这一联合国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但通过这种途径追回文物,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是法律上的,有些国家不参加返还公约;二是文物档案方面,这个文物什么时候出去的,流传经过,我们的资料太少;三是归还方设置障碍阻拦;四是当前的文物走私、非法买卖活动猖獗。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困境。”此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曾向媒体如此表示。 使众多国宝重返祖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地位上升的重要标志。在政府努力从国外追回流失国宝的同时,中国新一代的商界领袖,也开始积极参与国宝回归行动,虽然,他们的最终目的可能各有不同,并且一贯保持着低调。 根据以往几年德国纳高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中国艺术品的买家结构大致是:40%来自欧洲,10%来自美国,其余来自中国。中国买家的成交额约占纳高全年成交额的25%~30%左右。 在拍卖行业有“浙江军团”之称的浙江民营企业家是其中代表。来自浙江慈溪的金轮集团是一家包含化纤纺织、热能发电、房产开发、国际贸易等在内的跨行业企业,仅该集团创办的金轮艺术馆就拥有1000多件历代瓷器、青铜、书画等藏品,总投入资金四五亿元。 “我们的藏品大多是从海外拍卖市场购得,仅伦敦我就去过5次,参加了15场拍卖会。”金轮艺术馆一位姚姓主任说。 而据张建国介绍,此次随他参加德国列姆佩茨拍卖行拍卖会的商家,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藏富”于民间去年九十月间,浙江省博物馆对浙江民营企业的文物收藏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没有想到他们的收藏有那么多,其藏品数量、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国家收藏,这让文物专家们目瞪口呆。”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赵幼强说。 今年1月初,浙江省博物馆借助浙江民营企业的这些收藏资源,举办了一次名为“家有宝藏——浙江民间收藏珍品大展”,参展文物有280多件,其中最珍贵的元代青花价值上千万元。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没有在此次展出中露面。 “虽然这次展览是全省规模的,但其中50%以上的文物来自慈溪的民营企业。”赵幼强介绍说,浙江民企从事大规模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有十几家,总投入资金达数亿元,仅慈溪就有五六家。 收藏本国的瑰宝“身边坐的都是外国人,展台上都是多年前流失的‘传家宝’,这时你就会想,一定要把它买回‘家’。”一位慈溪老板如此形容参加国际拍卖会的感受。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对文物的投资除了彰显这种民族精神外,同时也伴随着某种经济利益的期望,希望能带来财富增值。 上海博物馆前研究员宋明明对上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私人博物馆的兴起进行过长达一年半的调研。“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家来说,除非对收藏有兴趣爱好,他们收藏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文物的保值和增值。商人的身份注定他们的收藏绝大多数是经济行为,因为文物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她说。 宋明明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初,她家祖传的一块护身玉仅卖了0.6元,而现在至少要卖到上万元。 浙江绍兴小小集团在1996年翰海拍卖会上以94万元购入明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笔意图卷》,时隔3年,又在翰海拍卖会上以338万元抛出,增值3倍多。 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亦显示,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居民投资方向会渐渐由房地产、股票等转向需有相当专业水平的艺术品。 但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投资者蜂拥而入国际艺术品市场搜集凡.高的作品及其他西方艺术品不同,中国许多收藏家对本国的文物兴趣更为浓厚。 “这是因为他们将收购中国艺术品既作为显示自身实力的方式,也看作是表达民族自尊心的最好途径。加上很多人对外国珍品了解不多,所以他们选择收藏自己国家的文物。”张建国说,“他们选择收藏的主要为瓷器、书画和玉器等,而对御用的物件更感兴趣。” 在科隆的拍卖会上,一个编号为176的雍正皇帝御用碗,毫无装饰和花纹,底价为2万欧元,但因为是皇帝用过的,最后以2.7万欧元落槌,加之佣金约人民币3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