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羲之唐刻十七帖(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4:11 大河网

  他之所以对巴蜀情有独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他“欲广异闻”,另一方面和他的道教信仰有关。中国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是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后传子孙,他的孙子张鲁在巴蜀布道三十多年。巴蜀是道教乐土,自然成了王右军向往之地。根据道教教义,“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在山川景色的欣赏中,产生“得道升仙”的“移情”。王羲之既然是信徒,所以他向往巴蜀山水,既有文人雅士的浪漫,更有宗教信仰的深层原因。

  在给周抚的信中,王羲之感谢周抚所送“胡桃”、“青李”、“来禽”等物,这些道教认为可“成仙得道”、“延年益寿”的药石,王羲之长期服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59岁便与世长辞了。

  他还曾写信给周抚,“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岭,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他希望70岁的周抚好好保养身体,对年近60岁的自己有所担心,但仍希望能去巴蜀游历,并与周抚相约,希望成就这段佳话。这一年,王羲之59岁,是其仙逝之年。因此有专家推断此帖可能为他的绝笔之作。

  他最终未能实现入蜀的愿望,他的死,和其道教信仰有直接关系。他病重时不去求医问药,却求助于道教名师杜子恭。王氏家族中,多人信奉道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也因信道教断送了性命。

  郭沫若先生曾讲:“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和道家的混合物。”他的道家思想,在《十七帖》中的多封家书中,生动地透露出来。

  “野雉”原比家鸡狂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变革的代表人物,他少年学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需赘言。公元341年,朝廷让别人接替了王羲之江州(今九江市)刺史职务,将其召回建康(今南京市),拟委以侍中或吏部尚书,王羲之推辞不就。之后闲居江州七年,潜心书艺。这是他书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其时,他对章草改制,创造了极具艺术性又易普及的今草书体。经他改制的今草,既流畅纵逸,又与章草的字字独立巧妙结合,书写起来迅速快捷,一气呵成。既快且美,很快“大行于世”,人们争相效仿。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庾翼推重正统章草,但他难以扭转时尚,连他的子孙也争相习学今草,庾翼因此怒斥:“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野雉”美于家鸡,美在自由灵动。王羲之今草美于章草,美在其韵高千古,其神韵如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洋溢着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美之极,即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又被称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十七帖》被称为“逸少书中龙”,便是美之极即雄强之极之体现。

  再读《十七帖》,如同旧时月色,出尘脱俗的气韵里,飘散的是1700多年前的场景,那不仅是一张历史的脸,也是晋代的魂。

  再读《十七帖》,款款走出的是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和一个裹挟着传奇迷雾的“书圣”,他四五岁便写一手好字,十九岁为世人器重,三十岁社会出现“王书热”。他一生执著于书艺,始终把持柔韧的执著,亦始终不忘深情的留白。他是“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深情”的魏晋精神的最好体现者。他是一口活泉,历代书家都从他那里解渴。其人其书,即便再过千载,依然“人间万事消磨尽,唯有清香如旧时”!

  专家点评

  它是王羲之的信札集刻、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卷之一。开封市博物馆馆藏本题名《唐刻十七帖》,实为宋拓木刻本,计书札28通,107行,942字。卷末有 (“敕”的异体字)字,其下有“副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遂良无失”小楷五行,帖之首尾均有明藩王朱 “晋府书画之印”和“敬德堂图书印”。

  此帖拓工精致,纸墨黝古,点画厚重,是现存数种宋刻拓本中最精者,较好体现出了右军书法的真韵,是历代草书之极品。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