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羲之唐刻十七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4:11 大河网

  春节前夕,在开封市博物馆的库房中,当工作人员取出一锦盒,徐徐打开,魏晋风神扑面而来,是澎湃的不羁,像出土的古玉,是历史的标本,也是现世的土沁,千百年来,等待知音读懂。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宗白华是读懂了,他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他热情地赞美:“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王羲之的书信集刻《十七帖》,正是中国草书的巅峰。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由于记载不详,他的生卒年代有303~361年和321~379年两种不同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公元347年,周抚为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镇蜀,《十七帖》写作上限就是这一年,它是右军中年以后的作品,《书谱》说:“右军书法,末年多妙。”

  《十七帖》是写给家人朋友的私人书信或便条,每封都是寥寥数行。王羲之写时既不以其为作品,也无发表之念头,完全是放松心态下的随意挥洒,内容无军国大事,“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家常得近于琐碎,却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赞叹:“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这是为什么呢?

  宗白华先生归之为“个性价值的发现”。晋人书法,或妍或丑,但个性鲜明,成为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才能千载之下,因字想见其为人,才会令欧阳修有“惊绝”之叹。

  到了隋唐,晋书的“个性艺术”凝成了“法”,唐代人有了规矩有了法度,他们太知道什么叫漂亮书法了,以至于“精熟过人”,却不再凸现鲜明个性。

  号为“唐刻”实“宋拓”

  王羲之是中国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十七帖》是“书圣”的草书代表作品。因是私人书信、逸笔余兴,书笔画牵连映带而字字很少连属,点画见性情,流便而轻灵。相对于魏晋古草(章草)称今草,相对于唐代才出现的大草(狂草)称小草。这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变革的产物,王羲之彻底摆脱隶书体势结构笔法的束缚,让中国书法在结体用笔乃至章法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十七帖》真迹无存,现在流传下来的全是刻本与翻刻本。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

  据《辞海》记载:太宗于卷末亲书大 (“敕”的异体字)字,并经 遂良校定,称《敕字十七帖》,也称《馆本十七帖》,为传世王羲之草书中的代表作。自宋以后翻刻本甚多,今河南开封市博物馆有明晋王府旧唐刻本。此帖部分书札也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中,相传为唐贺知章的临本。又有“西安本”,不全,亦唐人所临,石已佚。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