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羲之唐刻十七帖(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4:11 大河网

  “开博(开封市博物馆)所藏,号为唐刻,实为宋拓木刻本。”开封市博物馆原馆长徐伯勇强调。

  古代没有影印技术,复制法书名帖,唐人用双勾填墨,即用很薄的纸蒙在字帖上,将字外轮廓线双勾下来,再填上墨,古代称为响拓或向托。为增加透明度,通常在黑屋的窗上开个方洞,向着光而拓摩勾描,力求与原作逼似。这是“专业技师”才能完成的工作,开封市博物馆馆藏的《十七帖》上提到的“解无畏”,就是干这活的“专业技师”。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工费时,一次只能得一份。

  大概是受从碑上传拓得法书样本的启发,后来有了传拓。传拓是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的技术,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

  刻石传拓方法主要兴盛于宋,唐人主要是双勾填墨。宋人以今证古,将两者混淆,以为唐已有法帖刻石。加上古代私人收藏,总希望藏品越古越好,王羲之的多帖都有唐刻石之说,源于这两个原因。实际上,号为唐刻者,多为宋拓。

  开封市博物馆此藏品鉴定认为是宋拓。“它为初刻初拓,笔画锋利紧结,但微显刻画棱角过甚,不如另一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吴本(清嘉庆内府藏吴宽家本)之圆润。但在今日存世《十七帖》中,已无出此两本者。”著名书法家翁运评价道。

  这件珍品是如何进入开封市博物馆的呢?

  它是明初晋王朱 敬德堂本,清初由冯铨收藏,新中国成立前河南潢川吴氏曾出珂罗版精印本(照相平版印刷工艺,多用于古代书画作品复制)。“解放前,开封有个姓曹的收藏家,东西流入他手中,成为他的个人收藏。'文化大革命'时,曹家人怕被抄走,送到开博请求保存。'文化大革命'后清理文物时,曹家人就捐给了馆里。”徐伯勇说。

  N 封家书痴迷“道”

  我读《十七帖》,意欲先疏通文字,于字里行间、内容语气里追摹“书圣”生命的悲欢。《十七帖》首帖是“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这个千载留名的收信人郗司马,是王羲之妻之仲弟,也就是“书圣”的小舅子。这通帖没什么内容,简短得像便条。这种帖,《十七帖》里有多封。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考证说,《十七帖》集刻中有十九帖都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那他都写了些什么呢?

  王羲之向往巴蜀山川,对巴蜀山水、盐井、火井、秦汉遗迹、名人后代都十分关心,信中也都有提到,充分显示出他对“天府之国”的强烈关注。

  如《蜀都帖》:“省足下别疏,具彼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岷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大意是“你信中所说的奇异山川,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述,那雄奇的山川,只有游览后才会意足。如能成行,我当告知,望请迎接,如迟误时机,那是度日如年。你镇守巴蜀,朝廷无调动之理,我真想与你一起登汶岭峨眉而还,那会是件不朽的盛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