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葛武英:寻找紫砂最初那份心境(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2:55 第一财经日报

  果然,当葛武英将此壶的泥胚送到汤兆基家中请他作画时,汤先生对其赞不绝口,立时以毛笔在其上挥就了一幅“梅春图”,又在背面题诗一首,再慢慢以俊逸的刀法刻就。成品梅竿老而壮、点点梅花错落有致,画与壶浑然一体、相映生辉,令观者赏心悦目。

  但好壶只有一把,壶的归属就成了难题。汤兆基铭画不是为钱,葛武英制壶也不是看中那几万元的市场价格。为此两人此后又相继合作了十余件作品,各自收藏几把,总算是成全了彼此的爱壶之心。

  喜欢紫砂那份闲情

  为求一件精品,可以不计金钱、不顾时间,66岁德高望重的汤兆基可以做到,而对于39岁的葛武英来说却是非常难得的。事实上,如今许许多多的宜兴紫砂匠人都正为生计所累,不得不靠接订单、大批量生产中低档紫砂壶为生。而葛武英却把握好了时机,因而走出了与众不同的路。

  1986年,正是紫砂壶行情最火的时候。当时大批港台商人进入内地收购紫砂壶,一时洛阳纸贵,紫砂的价格被抬到了超乎寻常的高度。“当时普通人每月的工资只有20多元,而一只当代名家的紫砂壶竟能卖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这股热潮捧起了老一辈紫砂大师,也为他们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却没有给新人带来多少机会。

  当时,宜兴当地的紫砂工艺厂感觉到商机,在普通的招工之外,又特别开设了一个“紫砂特艺班”,向社会招收学徒,意欲培养一批专业紫砂工艺师。这一年,17岁的葛武英恰好初中毕业。想到自己能够一辈子从事被爷爷当作兴趣玩的紫砂也挺不错,葛武英就报了名。没想到这一届“特艺班”竟成了最后一届。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拍卖体系,紫砂的价格随之一落千丈,宜兴紫砂工艺厂也很快被兼并。眼见当年的师兄妹纷纷放弃紫砂、各奔东西,葛武英却没有太多的想法,依然靠着港台的少量订单,维持生计。而丈夫张晖却在这个时候冒险办起了自己的紫砂设计公司,先一步尝试起了紫砂的创新。

  一个是勇敢地坚持理想,一个是勇敢地开拓新路。夫妇两人的选择在2003年双双得到了回报。非典过后,艺术市场迅速升温。张晖回忆道:“当时我们已经不用靠港台买家来做了,内地已经有了好多大企业家开始收藏艺术品。”正是在这一年张晖的公司迅速有了好转,这不仅为葛武英卸下了生活的包袱,也为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张晖对妻子说:“历代大师都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出了自己的风格,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永远只是一个匠人,不创新就无法做出传世之作。”

  于是葛武英不再每天重复制作同样的秦权、石瓢或者双线竹古等传统紫砂壶,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构造紫砂壶。爷爷当年做蟋蟀罐时的那份心境又回来了。这对葛武英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奢侈的创作

  为了寻找灵感,葛武英游了一趟宜兴竹海,果然有所收获。葛武英喜欢提梁壶,提梁细细长长的一根,形似竹条。葛武英想,如果把竹节、竹叶融入紫砂壶,再以一种色泽黄中带青的本山绿泥来塑造,就更能表现竹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