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赏瓷鉴玉从乐趣到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摄影记者/杨彦

   清朝中期和田青白玉骆驼 本报摄影记者/杨彦徐晓岭透露,现在市场上看到的老玉99%都是假的,而新玉中仿品或以次充好的现象也达到20%到30%。现在他每月经手的玉器至少有5000多件,看到过太多人花几万元买来的东西只值几块钱

  中福古玩城门口有一块重达4000公斤的玛纳斯碧玉原料格外显眼。50年前,新疆玉石产区还未被大规模开采时,当地人在新疆北疆玛纳斯县的天山深处发现了这块罕见的巨石。直到一年多前,它才辗转来到了一个上海玉商徐晓岭面前。

  其实46岁的徐晓岭迷上玉器的时间并不算长。他也是七八年前,踏着一股和田玉热潮,闯入这个陌生领域的。但与众多玩玉者不同的是,徐晓岭迷上玉器之前,已经有了十几年收藏瓷器的经验。有了鉴赏瓷器的眼力,再加上玉器市场上摸爬滚打几年下来的经验,当徐晓岭看到那块碧玉时,他已经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玉器鉴赏专家了。

  当时是一位新疆朋友带来了这块原石的消息,徐晓岭一听心想,玛纳斯出产的碧玉颜色鲜艳、玉质细腻、光泽良好,是碧玉中的上品。而如此巨型的玛纳斯碧玉原料更是少见。十几年前,扬州玉雕厂曾经雕过一块重达750公斤的碧玉原石,当时人们还称其为国宝级的美玉。现在这块碧玉,不仅更大,而且还是带红皮的山流水,玉质也比一般的碧玉好得多。于是徐晓岭便同这位新疆朋友一起以几百万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块巨石。

  消息一出,各地的玉雕厂纷纷找到徐晓岭,宁愿减免加工费也要雕琢这块宝玉。但徐晓岭却并不急于赚取利润,而是将它摆在中福古玩城展出,以期为它觅得一位有缘人。“这么少见的一块石头,我们也不敢轻易去动。而且我们不是它最终的归属,所以还是让真正有缘的人买去,由他自己来设计。”

  随着玉器市场近年来的暴涨,全国上下玩玉、贩玉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惜玉、识玉者仍然很少。徐晓岭是一个颇具文人气质的儒商,如今他已藏有瓷器300余件、玉器近200件。经营玉器,只是为了去芜存菁。而现在徐晓岭更多的时间则是奔波于各种免费鉴定活动。在为玛纳斯碧玉寻找归宿的同时,徐晓岭也在为更多的玉器培养着懂行的藏家。

  结缘青花瓷

  徐晓岭生在一个颇有财力的大户人家,从小着迷于家中大大小小的古玩藏品,也喜欢上了收藏。但当时他的收藏始终局限于邮票、节目单之类的杂件。

  28岁时,工作上认识的一位老先生,将徐晓岭领进了瓷器收藏的大门。一次徐晓岭跟这位老先生聊起了自己收藏的兴趣,老先生立刻来了精神,劝他说:“搞收藏还是瓷器好,正所谓‘一瓷二画三杂件’嘛。”

  原来老先生过去学过艺术,对瓷器的研究尤其深入,家中藏有几百件高古瓷器。当时徐晓岭只知道瓷器好看,但真假好坏背后的学问他一概不懂。老先生便成了他的师傅,不仅常常请他到家里一同把玩瓷器,兴致所至还随手送一些明青花的碗碟、南宋的小水盂之类的藏品给徐晓岭,以鼓励他收藏。十几年交往下来,徐晓岭不仅长了不少眼力,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七八年前,徐晓岭趁工作的空当,便开始跑遍全国各地寻找好瓷。

  2004年底,他在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里注意到一个青花瓶。此瓶瓶身很小,不过19厘米高,但徐晓岭看其人物画得非常好,就和老板攀谈了起来。徐晓岭顺口问起那个青花瓶,老板开价3800元。徐晓岭一听便知,这位老板不懂行,一下子还价到350元,老板竟然也同意了。

  殊不知,这个瓶子乃是明代晚期崇祯年的人物纹青花瓷。它的画工、胎面一看就是崇祯年的特色。又见其釉面略带淡青色,青花发色艳而不俗,十分内敛,这种呈色根本不是现代化学颜料所能仿造出来的。而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青花瓶的瓶口处和腰部可见两条接口。那是由于瓶身呈弧形,古代手工制造无法一次成型,因此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铸造,再拼接成型,因此会留有两条接口。现在仿造者大多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因而会采用灌浆法一次浇铸成型,自然看不到接缝。

  徐晓岭回到上海后,这件东西被一位老收藏家相中,后来徐晓岭以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那位藏家。

  美感胜过一切

  各种瓷器品种当中,市场价格最高的莫过于元青花,工艺最为精湛者莫过于“清三代”,但徐晓岭却尤其喜欢明代的青花。他的300多件瓷器藏品中,有200件是明代青花。“明代青花很多都是寥寥数笔,但它反映出来的东西我们现在很多工艺大师都做不到。”

  徐晓岭对玉雕的迷恋也是从喜欢它的美感开始的。七八年前,一位朋友从外地带来几件元代宫廷用的玉雕佩饰和镶嵌件。徐晓岭看到这些玉器,眼前一亮。它们所用的玉都是上好的和田白玉,而所雕的凤凰、人物和动物都非常精美漂亮。连动物的毛发、人物的神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玉是一流的玉,工也是一流的工,现在不可能做得那么好了。看到这些玉,不管你懂不懂,都会对玉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感觉。”

  但当时徐晓岭还没有想过要收藏玉器,因此也没有立刻买下。但是他马上后悔了。为此,徐晓岭还专门跑了上海、镇江几家博物馆,但始终没有看到比它们还要好的玉雕。“现在这些东西几百万都买不到。”

  不到两年后,徐晓岭开始注意到周围的人越来越关注玉器,尤其是新玉的价格迅速上涨。想到两年前与自己失之交臂的那几块精美的玉器,徐晓岭也按捺不住好奇,买起了玉雕。

  虽然玉器市场上是老玉卖不过新玉,但徐晓岭还是打心底里喜欢西周、战国的老玉。尤其被那个年代朴素而不失神韵的工艺和沁蚀中透出的沧桑感所吸引。

  三年前,徐晓岭的一位朋友看中了一块西周的玉玦,准备了20万元请卖家把玉玦带到上海。这块玉玦非常薄,只有2毫米厚,直径也只有5厘米左右。谁知它在途中一不小心断为两截,买家不要了,但徐晓岭却一眼看中了它。

  玉玦这种器型本来就比较少见,而用和田玉做的玉玦更是罕见。汉代张骞通西域,新疆和田玉也是在汉代才开始比较广泛地使用的。但是从这块玉玦上的鸟纹来看,却可断定这是出自西周时期工匠之手。最引人入胜的是这块玉玦的呈色:玉质温润无比;色泽白中透出一种淡淡的黄;薄薄一片令它更显通透;玉质本身的油性加上2000多年的包浆,形成的光泽更是无法言喻。

  于是徐晓岭花了1万多元买下了这块玉玦,再请工匠用白金打造了一副镶边,将两截断玉拼回原状,放在家中反复欣赏把玩。谁知最近这块玉玦不翼而飞,令徐晓岭唏嘘不已,“大概这块玉本来就不是属于我的吧”。

  培养更多懂玉人

  现在,徐晓岭常常应古玩商会之邀,跟沪上几位鉴定专家一起举办各种鉴定活动。徐国喜鉴定书画、杂项;梁志伟鉴定瓷器;徐晓岭鉴定玉器。

  其实如果单论鉴定,徐晓岭倒是觉得自己看瓷器的眼光更准,也更喜欢鉴定瓷器。但是由于玉器市场兴起得较晚,升温得却过快,因此造假问题严重,却又极其缺乏鉴定人才。于是徐晓岭便挑起了这副重担。

  徐晓岭透露,现在市场上看到的老玉99%都是假的,而新玉中仿品或以次充好的现象也达到20%到30%。现在他每月经手的玉器至少有5000多件,看到过太多人花几万元买来的东西只值几块钱。“每每看到这样的事情,我心里面总是很不舒服。”

  但偶尔徐晓岭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有一次,一位藏家拿来一块宋代的青玉佩件,说他请许多老专家鉴定,都说是赝品,想请徐晓岭也看一看。徐晓岭接过这块老玉仔细一看,却认为这件玉器可能是真品。

  原来这块青玉局部包有黑色的水银沁,俗称“黑漆古”。而旁边正好有一条鬲路(玉料中的裂纹),其中混杂着各种沁色。因此乍看之下,沁色显得很不自然,大多数人都会误认其为赝品。

  然而徐晓岭却发现这块玉感觉特别温润,表面有一层玻璃光泽的氧化层。这绝对是经过长期把玩才会形成的。因此当时就判断这是块旧玉。至于鬲路中的沁色,徐晓岭认为很可能是玉器二次入土后产生的。沁色较浅,可见入土时间也较短。经过佩戴后,沁色应该会顺着鬲路脱落。于是徐晓岭让这位藏家把这块玉拿回家佩戴十天,再看效果。

  结果两周后,这位藏家就找到了徐晓岭,兴奋地告诉他,鬲路中的沁色果然不见了,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把玩,“黑漆古”也看起来自然多了。

  然而这样一块老玉,市场价值却只有七八千元。其实老玉不仅工艺精细,又富有历史内涵,其价值绝不在新玉之下,但论市场价格,老玉远远及不上新玉。

  不过徐晓岭说,如果真正比起稀缺性,还是老玉更为稀有。但真假难以鉴定的问题却一直限制着老玉的市场价值,而这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老玉的认识不够。如今徐晓岭四处替人鉴定玉器,甚至在自己的店面中长期提供免费鉴定服务,正是为了改善这一点。他相信:“一旦人们对老玉的认识提高了,它的市场价值必然会上去,甚至比新玉还高。”


吕宁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