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陶瓷的收藏呼唤良知的觉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22:32 新华网
没有人说得清楚,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人在从事古陶瓷收藏与投资,但为数众多、热潮涌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把这个数目庞大的人群称为“揽瓷大军”,《北京日报》的数字是,“2005年全国从事陶瓷收藏与投资的人数约为3300余万人,在北京,经常光顾这些古玩市场的人约在四五十万人以上”。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高收视率,正是展现这股热潮的一个角度。 不过,一位在文博部门专事古陶瓷研究,有着数十年亲手接触大量文物的实践的专家却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病态收藏,其中许多人已经走入误区,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位投资者将自己做生意赚来的2000多万元悉数购买了古陶瓷,他将其中的一部分拿给这位专家鉴定,竟全部是赝品,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投入血本无归。专家认为,巨大的收藏热情,来源于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民间到处藏着文物,鉴定的混乱与受利益驱动的流通市场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位不愿意透露自己身份的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地分析了其中的问题。 鉴定,专家首先要讲良知 2001年5月2日,卖家李世元化名林东河,找到了有收藏爱好的刘书勤,自称手中有一件汝窑笔洗出售,并承诺可以找专家鉴定真伪。5月16日,刘书勤和林东河一起来到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专家李某当场就给他们作了鉴定,并出具了该汝窑笔洗为真品的鉴定书。6月14日,林东河又拿出了一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鉴定书复印件,该复印件显示的鉴定结论是“样品成分中钾、钙比与宋汝窑成分相符”。 两份权威鉴定,打消了刘书勤的顾虑,双方最后商定以120万元成交。刘书勤买下笔洗后,曾出具过鉴定书的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那位专家李某多次打来电话,反复叮嘱她要慎重。这让刘书勤对笔洗的真伪产生了怀疑。她于是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重新鉴定。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保护部的结论竟是“样品成分中钾、钙比与宋汝窑成分不相符”。感觉受骗的刘书勤向警方报案,后该案进入司法程序。2004年3月29日,延庆县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出售经专家鉴定为真品的假文物是否属诈骗”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在法庭上,检察官提交了一份由警方提供的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报告。该报告认定刘书勤买下的汝窑笔洗为新仿制赝品。面对检察官的指控,李世元辩称,既然专家都已证明该笔洗为真品,他也一直认为是真品,自己主观上没有诈骗的故意,客观上也没有诈骗的行为。后法院判决李世元无罪。 此案在司法理论上的激烈争议,非本文探讨之重点。耐人寻味的是,相同的文物,出现了两个相反的结论。 根据我国目前的文物鉴定制度,国家文物局下属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各省文物局下属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有权对文物的定级进行鉴定,而发生文物犯罪后,文物或司法部门往往委托文物鉴定委员会对文物进行真伪和级别鉴定,并作为定案的关键证据。但是,此类机构并不承担为民间收藏进行鉴定的责任。那么,谁在对民间古陶瓷进行鉴定呢? 这种鉴定的权威性从何而来?谁有资格进行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负责呢?从事古陶瓷鉴定的人员和机构有没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呢?遗憾的是,没有任何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往好了说,从事民间古陶瓷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完全是靠着自身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名声,来取得自己在鉴定结果上的权威,声望越高,其可信度越大。比如中国文物学会的鉴定结果,就是圈子里公认的权威结论。对一件古陶瓷出具鉴定书,通常需要经过三名专家共同认可。 由于门槛低,在鉴定水平上,各色人员、机构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但是,仅仅解决鉴定的能力问题是不够的,即使个个都是专家,如果鉴定结果变成为利益服务的工具,就会使原本应该客观公正的鉴定过程陷入混乱甚至黑暗,就会出现“定假为真”和“说真为假”的情况——前者是为了使赝品顺利出手,后者是为了低价收购他人手中真正的文物。 而“定假为真”和“说真为假”的鉴定方,是很难被追究责任的,谁没有“打眼”的情况呢?再说,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本来就不便于量化,属于见仁见智。在这种情况下,良心几乎成了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防线。鉴于此,专家呼吁,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一名真正的鉴定专家首先应该诚实做人,要讲良心。其次,要坐得住冷板凳,如果为利益所驱使,热衷公开“走穴”,哪里还有时间潜心进行研究? 记者还了解到,国家文化经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于近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启动。该项目包括职业艺术品评估师、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职业艺术品包装师、职业艺术品拍卖师、职业艺术品经纪人等人才培训计划。不过,此消息一出,就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识字可以速成,但文物的鉴定和评估却不可以。文物的鉴定经验是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绝不是能从培训速成的理论上学出来的,真正有道德负责任、有理论而又有实践经验的鉴定家不多,但沽名钓誉者在社会上却为数不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