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邢野:30年收藏为圆一梦 (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20:46 经济参考报

  从音乐家到“修志匠”

  邢野1950年出生于北京市,1957年随父母支边来到呼和浩特。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内蒙古史学和民俗方面的专家还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能演奏十几种乐器的音乐才子。

  1971年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呼和浩特市文工团,从事演奏、作曲、指挥等工作。其间,他创作了140多首歌曲、两部交响乐和10部歌剧。作为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又是研究民间艺术“二人台”的绝对权威,曾出版过600万字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等一系列音乐方面的专著。

  一位在音乐方面已有如此造诣的艺术家,为何要转而去修志?对此邢野给出的答案是:“我一直对民间艺术和各种风俗民情很感兴趣,从事音乐的时候只是收集一些有关民间艺术的资料,后来逐渐变得什么都想接触接触。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之后就有了把它们分类整理起来的想法。”

  于是,他在1983年来到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开始了他19年的“修志匠”生涯。历史、民俗、音乐、文学——广博的涉猎范围为他的修志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对于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他

幽默地说:“我并不后悔,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我比搞历史的懂音乐,比搞民俗的懂历史,比搞音乐的懂民俗,还算是占着点优势呢。”

  “中国铃王”

  除了地方志之外,邢野还有一项独特的收藏——铃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他共收藏了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铃铛,风铃、驼铃、车铃、摇铃……似乎只要是铃铛,就大都能在他的书房里找到。

  在这些藏品中远的有3000多年前的青铜铃,近的有手机上挂的卡通铃。由于从事音乐的关系,邢野经常和铃铛打交道,就这样由接触到喜欢,由喜欢到收集,慢慢形成了规模。他说:“铃铛的用途广泛,它在音乐中是乐器,在宗教中是法器,在生产中是工具,在生活中是装饰品。人不分大小、贵贱、民族、国籍,一生中都免不了要和它打交道。大千世界如果没有铃铛会变得很寂寞。我收藏的这些铃铛中很多都经由不同时代的人抚摸过,它们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邢野收集铃铛可谓随时随地,只要看到了喜欢的,就要想办法弄到手。多年来在全国奔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古玩市场淘一淘宝。有时看到喜欢的铃铛,给老婆买衣服的钱也被挪用了,实在没钱了,就拿手表等身上值钱的东西去换。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卖牛奶的人吆喝用的摇铃,但对方说这是吃饭的家伙不肯卖,然而经过他的一番软磨硬泡,铃铛还是落到了爱铃人的手中。“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结果,有时往往还蕴含在收藏的过程中。”那一个个收集铃铛中发生的有趣故事,至今还让邢野津津乐道。

  如今,刑野的收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他书房的墙上、书橱里、抽屉里已满是铃铛,为此香港《大公报》和凤凰卫视来采访时,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铃王”。邢野表示,将来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他很想出一本关于铃铛的画册。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