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邢野:30年收藏为圆一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20:46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贺颖骏

  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新近评选出了10位民间收藏大师。其中,内蒙古通志馆馆长邢野以其丰富的地方史志图书收藏和独特的铃铛收藏引来了不少关注。

  所谓“观其所藏,知其所养”,这些特殊的收藏品背后,也蕴藏着一段收藏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藏志原为修志

  邢野的第一项收藏是地方志,他收集的内蒙古各地地方志有两万余册之多,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座内蒙古通志馆,并因此获得了“内蒙古首届十大藏书家”的称号。

  在邢野家的

客厅里,记者看到了紧贴着整整一面墙的书架,里面陈放着内蒙古各地的地方志。他说,这只是他地方志收藏中的1/10而已,之所以把它们放在家里,是因为里面有不少已经是孤本,放在通志馆里实在不放心。

  邢野的这一收藏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初,他只是对地方志中记录的历史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很感兴趣。渐渐地,随着对地方文史材料的阅读和自身经验的累积,他开始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官史中没有记载的、内蒙古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一个系统的整合。

  众所周知,编史修志既需要渊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详尽的资料,而这些地方志就是邢野所需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搜集资料,几十年来他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跋涉在各个城镇村庄中。内蒙古的101个旗县他最少的也去过三遍,最多的去过十几遍。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档案局、文史委等部门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几十年的奔波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修志资料,也使他成为地方志的收藏大师。

  谈到修志这项他从事了近20年的事业,邢野感慨万千:“一开始遇到的困难太多了,知识储备、时间精力、经济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力不从心。写出的第一、第二本书也无人理睬。”然而,困难并没有动摇他坚持修志的决心,知识不够可以慢慢扩充,经费不足就垫上自己的工资,向亲戚朋友拆借……

  他说:“官方所记录的历史是有选择性的。风俗民情、婚丧嫁娶、名人要人、奸人妄人、奇闻轶事以及一些正史里不会写出来的重大事件,这些都有记录下来的价值和必要。不要让这些东西随着时间就这么消散了,是我一直以来不曾放弃修志的原因。”

  孤独而漫长的坚持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邢野的修志工作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在各方支持下,他所编撰的通志数量越来越多,涵盖面也越来越广。

  2002年,他以个人的名义成立了内蒙古通志馆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内蒙古地区第一家私人通志馆。建馆以来,他出版了包括《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等在内的“内蒙古十通”系列通志,其内容包含了内蒙古历史的方方面面,为完整地再现一个全面立体的内蒙古作出了很大贡献。

  目前,邢野的通志馆正在编纂一部号称“内蒙古第一书”的内蒙古野史通志,全书以内蒙古的盟市为类分成12卷,总字数达到1000万字。为此,他个人投入了200万元,准备在2008奥运会之前完成。书成之后,将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第一本单独记录地方野史的巨制。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