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23:1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0月25日消息,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第5期金融街十号论坛——透视“灰犀牛”在京举行。本期论坛邀请来自政府、银行、证券、智库等不同类型机构权威专家探讨外部冲击、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国企杠杆、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风险等热点问题,着重讨论“灰犀牛”冲击下各部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应对与转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出席以“聚焦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并发表主题演讲。

  他指出,对银行来说,最核心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通常讲的银行经营三原则首先就是流动性,其他风险的发生最终都会体现在流动性风险上,而流动性风险是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不管是巴林银行还是雷曼兄弟莫不如此。

  此外,他表示,讲到银行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离不开利率市场化这个重要的背景,过去五年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以下为发言实录: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关于金融机构风险话题的讨论。大家知道,新资本协议里涉及的银行风险包括了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战略、声誉风险等很多方面,对银行来说,最核心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通常讲的银行经营三原则首先就是流动性,其他风险的发生最终都会体现在流动性风险上,而流动性风险是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直接原因,不管是巴林银行还是雷曼兄弟莫不如此。既然讲到银行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我觉得离不开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利率市场化,过去五年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利率市场化究竟对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风险管理意味着什么,人们关注的并不多,所以我想今天就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管理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讲三部分的内容,一是目前市场关注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二是利率市场化推动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表重构;三是双支柱框架应对系统性风险。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了包括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累计风险要高度警惕,这几个方面就属于“灰犀牛”性质。今年4月份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总书记提到了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两个定位,习总书记提到了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李克强总理提到金融是国之重器;三项任务包括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四项原则是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加强监管、市场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强调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指出了健全双支柱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什么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有关。目前,包括政府、企业、居民和金融四部门在内的我国宏观杠杆率水平达到了260%,从全球看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日本仅政府债务就占GDP的240%,因此中国整个杠杆率还是可控的,但是结构不合理,企业部门达到了160%,近两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也上升较快。的确,近年来我们的信用投放是偏多的,我国GDP增长速度从2007年14.2%下降到2016年的6.7%,而社会融资规模则从6万亿元扩张到近18万亿元,其中新增信贷从不足4万亿元扩大到12万亿元以上。这也反映出,在直接融资不发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对信用扩张的依赖程度较高,不仅增加了宏观不稳定因素,也使银行体系面临潜在的风险。目前银行体系资产规模高达240万亿元以上,加上银行理财规模高达270万亿元,占到整个金融体系资产规模的85%以上,银行是金融体系稳定的核心,银行稳则金融稳。另外,还要高度重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加上各类资管计划累计近100万亿元,即使扣除嵌套、重复计算的部分也占到GDP总量的100%以上。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银行的影子,银行将表内资产利用信托、券商、基金等通道转移至表外,如果对这部分业务不加规范和约束,缺少监管和资本约束,势必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所以说,从宏观审慎角度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止监管套利和系统性风险发生,不仅紧迫而且必要!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银行业是如何通过资产负债表重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从银行角度看,近年来随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更快,2016年末银行业资产规模较2007年末增长了3.3倍,是信用创造的主体。我国利率市场化经过20年的演进,在2015年10月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未结束。下一阶段,最终将取消依然存在的法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通过调节短期市场利率,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利率的传导,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有何影响,我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战略差异化,过去银行偏爱大中型企业,现在金融“脱媒”了,你有没有能力去做中小企业、做普惠金融;二是风险控制能力怎样,银行战略转型考验你的风险管理能力能否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银行业加快了战略转型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重构。以前,大家关注银行的经营通常看竖向的三张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现在更多是看横向的三张表,即表内、表外和表表外。具体来说,银行在次贷危机之后经历了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4万亿之后大量的信贷需求出现,信贷快速增长推高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开始紧缩;第二阶段由于很多融资需求在表内得不到满足,衍生出表外理财,包括同业业务的扩张,2013年中出现“钱荒”,2014年颁布127号文和140号文对同业进行了约束,但之后同业存单和应收款项投资快速增长;第三阶段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零售业务开始发力,银行纷纷加快向零售业务转型,特别是2016年新增房贷占到整个新增贷款的45%,今年开始对房贷进行控制,然而短期消费贷款又出现快速增长。所以说银行为了应对这个市场化,进行了从公司到金融市场,再到零售的三个阶段。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进入高成本时代,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很快,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增加盈利,通过扩张同业负债实现整体资产规模的扩张。同业存单的发行成为主要工具。同业存单作为主动负债工具属于同业负债范畴,127号文规定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同业存单在会计科目上是“应付债券”,没有计入同业负债,所以金融机构开始大量发行同业存单规避对同业负债上限的约束,目前余额超过8万亿元。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通过健全双支柱框架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人民银行经过探索和实践创新出一套可量化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七大项指标中有一项资产负债指标非常重要,人民银行不断完善该指标,对于信用扩张,不仅要考虑到银行表内信贷,还要考虑其他形式信用的存在,比如把银行理财纳入到广义信贷范畴,并且从明年初开始将把同业存单纳入到同业负债范畴,上述变动有助于约束银行加杠杆行为,保持信用合理扩张。

  另外一个支柱是坚持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究竟什么是稳健中性?央行官员的解释为不紧不松,我个人理解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量要适度,二是价要合理。过去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是通过外汇占款,但是随着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占款收缩,央行只能靠降准来补充流动性,但又担心降准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所以创新出一系列流动性补充工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麻辣粉”,前一段为了保持低利率,所以市场需要多少流动性央行就提供多少,这也导致了金融机构加杠杆、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上升等问题。现在是内有经济企稳回升、外有美联储加息缩表,因此央行提供的流动性要保持适度,这样就出现市场利率走高,反映出价格要合理。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但是市场利率从去年下半年持续走高,除了与PPI走高带来通胀压力有关外,还要高度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整个无风险收益率变化的影响,实际上这张图是非常重要的,红色的线是中国的国债收益率,很多人认为今年国债收益率不会升破3.5%,现在已经超过了3.7%,为了避免人民币贬值压力,就需要与美国利率保持一定幅度的利差。

  最后再总结一下,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深刻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行为。美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有两点启示:一是信用风险的下沉,过去大企业有担保有抵押,信用风险较低,随着大企业“脫媒”,银行只能做信用风险偏高的中小企业;二是期限错配,通过从资金市场上获得短期负债,投资更长期限、更高收益的资产,但这是有前提的,即在利率下行周期可行,而在利率上升周期则会给银行造成灭顶之灾,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的储贷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

  希望今天所讲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瑶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