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6日09:20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黎华联/文

  长期以来,债市以稳定、低风险著称,违约事件极其罕见。但是,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以来,债市违约事件不断。此外,今年4月以来,债市信用风险和违约事件均呈加速趋势。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已有23只信用债违约。分析认为,信用债市场正迎来年度到期高峰,后续评级下调极其容易引发违约预期进一步上升。倘若还要面对刚性再融资等多重压力,信用风险将加速释放。

  信用债违约更趋频繁

  两个月前曾陷入短融实质性违约的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简称“南京雨润”)再度面临兑付的难题。5月13日,南京雨润在中国货币网上发布公告称,由于未能如期调配资金,因此无法兑付5月13日到期的10亿元人民币(1.53亿美元)债券本息。公司承诺足额本息兑付资金将于5月16日上午划付至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由其将资金划付至各债权人。

  2014年3月“11超日债”违约,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公募债券中国信用债市场便打开了债券违约的潘多拉魔盒,此后信用债违约事件陆续不断。据Wind统计,2014年有5只信用债未及时拨付兑付资金,2015年扩大到21只。进入2016年,信用债违约更加频繁。

  2016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山东山水和亚邦投资分别发布公告称,两只债券均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

  4月11日,中铁物资的168亿元债券取消交易为节点,直接撼动了市场对央企有国家信用背书的“信仰”。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已有23只信用债违约。违约主体涉及央企、民企等,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均出现案例。随着经济改革和债市调整的深入,预计更多违约事件将浮出水面。

  央企刚性兑付已不再

  债券违约已不鲜见,央企债违约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国资委高度重视,近期组织对106家中央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全面摸底,对即将到期的债券逐笔风险排查。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研究分析师姜超评论称:“这是压垮债券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认为,此次中铁物资的违约影响如此大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级别太高,评级在AA+,仅次于AAA最高级的债券评级;二是规模太大,超过100亿元,以前的违约最多几十亿元;三是相关债券全部暂停交易,而此前即便发生债券违约,但是未到期债券通常仍可继续交易。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表示,中铁物资的大规模债券违约事件颠覆了人们对于央企信用的想象,纵使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央企,刚性兑付也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债务违约的魔盒已经打开”,姜超称,与中铁物资类似的过剩产能行业高危债券今年到期规模接近7000亿,而且在未来两个季度还会大量到期。招商证券固收研究团队研报称,5月份债务到期量迎来年内最高峰,大量债券到期对于企业再融资和还款能力都将是巨大考验。 “后续违约事件进一步暴露应该是可预期的。违约企业的资质或数量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性也同样较大。”

  在国开证券资深分析师杜征征看来,5月已经步入跟踪评级季,后续评级下调极其容易引发违约预期进一步上升,倘若面对刚性再融资等多重压力,或将进一步引发真实违约,信用风险将加速释放。

  市场担忧情绪渐浓厚

  随着信用债违约的“黑天鹅”事件频发,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担忧情绪也日益浓厚,预计信用债的调整压力将持续加大。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券违约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的下滑,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偿债能力薄弱而发生违约;同时,公司治理不佳、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等也会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招商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孙彬彬认为,“需要提防信用事件以及评级下调潮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不过,景顺长城固定收益投资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鹏认为,国内信用债违约潮已经来临,但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从近期央行的操作上看,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下降,通过MLF、公开市场逆回购等操作释放流动性的概率更大。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虽低于市场预期,但未见到收紧的迹象。因此,只要各组合不出现大额赎回,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责任编辑:杨雪 SF114

相关阅读

йҪصĵ

ΪйҪصĵǡ֤Ͷгȶ͡žΣṹھЭƽͬʱҲòĿѡأȡᡣ

ά

ǰAɸĸҪìʲô

йתȱֱʵֲ֧ǵǰAɸĸҪìܣӿȷעƸĸ·ͼʱڸĸսϣҪַʱгԹĸ֧֣עҪĻʩ裬ҲDZСͶߴʩǰᡣ

DzǺͶѡ

ڰôڼѾأҵʲծҵʵʩϸŴծİҵٸIJѹҵΣֱ٣ͥĿǰծˣƽÿͥҪÿµ20%룬Գÿծ

˭вԪĩտ񻶵ĵ

вԪܹĩտ񻶣гͶĽʵƶȽϴ©¡AɵгǷͶġͶʡĻˣвԪûݡĩ֡ûгɡɡǵıһĻҲͲΪ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