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事件后:五位大佬的命运流转(图)

2013年09月06日 08:57  21世纪网 

  命运之轮永不停转,国债期货已然归来。那些在327国债中掀起滔天风暴的大佬们如今安在?券商教父管金生归于平淡、监管者尉文渊却翻身下海,“涌金系”的沉浮,“新湖系”的崛起,而最后一个神秘大佬是谁?那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一天。

  21世纪网 中国证监会8月30日表示,中金所的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获得批准,拟定于9月6日上市交易。淡出投资者视线达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即将归来。

  英国金融时报一度将1995年2月23日,称作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18年时间,中国证券市场已经经历沧海桑田。而当年那场“327国债事件”中掀起滔天风暴的大佬们,如今安在?

  券商教父管金生归于平淡、监管者尉文渊却翻身下海,“涌金系”的沉浮,“新湖系”的崛起,那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一天。

  如今,伴随着国债期货的归来,是否将有新的大佬诞生?

  五个人的18年人生,引以为戒,引以为励。

  尉文渊:上交所总经理华丽转身

尉文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国债期货的创设者。尉文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国债期货的创设者。

  尉文渊出身于军人家庭,15岁初中还没毕业就去新疆伊犁当兵,当兵5年后复员回上海,一度在在电影院当过服务员,后因表现突出,不久被选到上海某区委任宣传干部。

  恢复高考后,尉文渊考入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他到正在组建中的国家审计署工作, 32岁时,被提拔为审计署人教司处长。尉文渊的老师、原上海财大副院长龚浩成担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之后,他就被调到人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处当了正处级的副处长。那是1989年的11月,尉文渊还未满35岁。

  1990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筹备小组,由金管处处长牵头。这样,金管处的工作就由刚调来不久的尉文渊负责。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尉文渊顺理成章地出任首任总经理。

  上交所从开业的第一笔交易开始就跨入了电子交易时代,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电子交易的基础上,上交所也顺便解决了股票无纸化交易的问题,在当时,这又是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意义的创举,推动和支撑了此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交易所成立后的三年中,尉文渊进行了多项尝试和改革。比如市场扩容,到1992年底,上市公司数量从最初的“老八股”扩大到近60家;比如扩大交易席位。交易所的会员已经从16家扩大到100多家,交易席位由最初的50个扩大到上千个,到93年更是达到了6000个。

  尉文渊同是也是最早把国债期货引入国内的人。

  当时我国国债发行难,靠行政性摊派。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

  1992年尉文渊到美国转了一圈,美国金融工具令人眼花缭乱,但尉文渊分析下来,风险不太大、又最稳定的当属国债。国债是固定利率,风险会小一些;而国债期货能够促进国债市场的发行,也更容易得到上层的支持。

  于是1993年底,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经中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债期货市场开始试点设立。

  尉文渊肯定没有料到,当初从国外引进的、试图激活国债市场的金融工具,竟然造成了1995年2月23日的那场市场大动荡。

  “327国债事件”后3个月,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1995年9月15日,尉文渊因负“监管责任”,辞职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上交所。

  1996年起,尉文渊开启了新的商海征程。年初,他与几个朋友创立了新盟公司。

  离开上交所后,尉文渊曾约定自己“三年之内不进股票市场”。他一直恪守着此约定,直到2000年4月,应朋友之请,尉文渊担任了证券网站——海融证券的CEO。但半年后,由于不习惯上海、北京两地奔波等原因,他辞去CEO一职,只担任海融的股东。

  2005年9月,尉文渊与另一个证券市场资深人士阚治东[微博]一起高调复出,共同参与了一家东方现代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其中,阚治东任总裁,尉文渊任董事长。

  2005年底,东方现代和尉文渊自己的公司西藏新盟各向华锐风电投资1750万,分别占到17.5%的股份。如今,西藏新盟仍持有华锐风电4.2亿股,按照2013年9月5日的收盘价4.29元/股,这批股票的市值目前超过18亿元,不考虑每年的分红,较当初的1750万投入已获得了近100倍的回报。

  2012年下半年,华锐风电业绩下滑,尉文渊开始担任华锐风电的代理总裁,今年3月份一度担任华锐风电董事长。

  然而5月14日,尉文渊突然辞去了华锐风电董事长、代理总裁的职务,连董事职务也一并辞去。这或许标志着这位资本市场上的老舵手将开始一次新的转向。

  管金生:事件主角终归平淡

管金生,于1988年筹建万国证券公司,任副董事长、总经理、总裁。每当提到327国债事件,管金生永远是目前可以确知的事件第一主角。  管金生,于1988年筹建万国证券公司,任副董事长、总经理、总裁。每当提到327国债事件,管金生永远是目前可以确知的事件第一主角。

  老管1947年出生在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市,属宜春市管辖)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2年获上海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硕士学位,最初在公安机关做翻译,后入职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此踏入金融圈,不久被选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

  1988年,管金生负责筹建上海第一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

  上世纪80年代末,管金生带领万国证券通过倒卖国库券,迅速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到1992年,万国证券已成为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证券公司,一度占据中国70%A股交易量和几乎全部的B股交易量。

  1992年年底,万国证券与李嘉诚合作,收购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大众,完成了大陆证券公司首次收购境外企业并成为控股人。

  到1995年为止,管金生与万国证券仍在走上坡路,而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却成为他们的命运拐点。

  国债期货的保证金定在2.5%。327品种就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其于1995年6月即将交收,现货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故一向是颇为活跃的炒作题材。

  1995年2月,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以148元的面值兑付327国债,而不是132元。但管金生观点相反,他判断财政部不会割肉掏出16亿元来补贴327国债,于是决定率领万国证券做空。

  结果传闻变成现实。1995年2月23日上午,财政部发布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

  1995年2月23日上午一开盘,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公司大肆逼空万国证券,率领多方借利好掩杀过来,用80万口将前日148.21元的收盘价一举攻到148.50元,接着又以120万口攻到149.10元,又用100万口攻到150元,下午攻到151.98元。随后万国证券的同盟军辽国发突然叛变、改做多头。

  327国债在1分钟内涨了2元,10分钟后涨了3.77元,327国债每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亿元。下午4时22分,收盘前的8分钟,为避免万国证券公司倒闭,管金生做出最疯狂举动:大举抛售债券期货,继续做空国债。

  当时的盘面表现是:空方突然发难,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元,然后把价位打到148元,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这笔730万口卖单面值1.46万亿元,接近中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

  管金生作为万国证券掌门的职业生涯,也注定在这一刻走到了终结。

  上交所当晚紧急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交易无效,当日327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元。327国债最后遭遇强行平仓,万国证券仅此一项亏损额接近13亿元,临近破产的边缘。

  1995年4月,管金生辞职,当年5月19日,在海南被捕,1997年被判处17年徒刑,罪名为挪用公款,总额269万元。在此之前的1996年7月16日,万国证券已与申银证券合并为申银万国[微博]证券公司。

  于上海提篮桥监狱服刑7年后,管金生在2003年获得了保外就医的机会出狱。此后他一边在上海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金融顾问,一边安享晚年。一些以前万国证券旧部或是江西樟树市驻沪老乡的聚会上,亦能看到现年66岁的管金生身影。

  魏东(1967-2008):一个大佬的崛起与离去

魏东,资本市场上涌金系的创始人,有说法称:“‘中经开’在这一战中获利72亿,魏家的跟风盘获利大概2-3亿。”(《南方人物周刊》)  魏东,资本市场上涌金系的创始人,有说法称:“‘中经开’在这一战中获利72亿,魏家的跟风盘获利大概2-3亿。”(《南方人物周刊》)

  魏东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1990年起在财政部下属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经开)工作。而“中经开”则是327国债事件中最大的多头。

  事实上,早在1995年以前,魏东已经离开了中经开,在上海创办了涌金实业,而上海涌金实业最开始的主营业务便是国债期货。因此,魏东显然是327国债事件的参与者之一。

  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之后,魏东的涌金系以惊人的速度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全面参与转配股、法人股受让、新股配售等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业务;以知金科技为平台,孵化多个创业企业。

  2002年涌金系控股上市公司九芝堂

  2005年7月,涌金系控股成都证券,并为其成功增资扩股,使成都证券的资本金由1.28亿元上升至5亿元,达到综合类券商及格线。2006年12月,国金证券成功借壳成都建投,并完成了股改。

  除此以外,涌金还实际控制有云南国际信托、一度参股青岛软控(SZ.002073)、北青传媒、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家润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2008年4月29日下午,正处在事业巅峰的魏东,在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42岁。魏东的跳楼原因成迷,一说为抑郁症。

  而在2013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继承了涌金集团股权的魏东遗孀陈金霞,仍以15.5亿美元的总资产,排到全球富豪榜第965位。

  黄伟:最神秘的“新湖系”掌门

新湖集团董事长黄伟和肖民新湖集团董事长黄伟和肖民

  浙江首富。新湖系掌门人。

  2007胡润金融富豪榜显示,黄伟以30亿的资产与魏东并列第13名。2013年福布斯华人富豪榜上,黄伟以26亿美元的身家,排在第26位,在全球富豪中第554,已经超过了继承魏东涌金系遗产的陈金霞。

  “魏东和新湖董事长黄伟的关系,可以追溯至中经开时代,黄伟是当时中经开最大的客户和受益者之一。”

  有报道称,黄伟的起家,与327国债事件有关,“但黄伟在“327国债”事件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仍然是一个谜团。据知情人透露,黄伟的确是幕后真正赢家,获利在7.5亿元左右。”(《投资者报》)

  2008年5月9日的魏东追悼会,黄伟亲临现场,并献上了花圈。

  黄伟1959年生,早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后在瑞安一中和温州市委党校任职。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上世纪90年代初,黄伟离开温州,到杭州发展。黄先做眼镜生意,后介入股市,以倒卖股票认购证起家。其后黄伟又介入国债和期货市场,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代周报》)

  在征战期货市场的同时,黄伟创立了浙江新湖,开始介入房地产行业。后来更是以手中充沛的资金四处出击,如今新湖系控制有新湖中宝哈高科两家上市公司,控股湘财证券、新湖期货等多家金融机构、入股盛京银行、吉林银行及多家拟上市公司。

  2012年,新湖系的旗舰上市房地产公司新湖中宝(600208)营收已逼进百亿元人民币。

  陈树隆:最懂国债的副省长

国元证券创始人,现任安徽省委常委,排名第二的副省长。国元证券创始人,现任安徽省委常委,排名第二的副省长。

  327国债事件中,陈树隆时任安徽省国债服务中心主任、省财政证券公司总经理(正处级),此后逐渐成为安徽省金融探索的核心人物,并创建了国元证券

  陈树隆的具体履历如下(摘自安徽省政府官网):

  陈树隆,男,汉族,1962年11月生,安徽巢湖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工业财务与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兼辅导员;

  1989年4月起历任省财政厅综合处科员、副主任科员;

  1993年8月任省国债服务中心副主任;

  1994年6月任省国债服务中心主任、省财政证券公司总经理(正处级);

  1998年1月任省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副厅级)、党委副书记,省国债服务中心主任、省财政证券公司总经理(1996年1月至1999年2月兼任安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兼任安泰期货公司董事长);

  2000年12月任省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1年3月任国元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国元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正厅级);

  2002年9月任合肥市副市长(2003年2月兼任合肥市委工交企业工委书记;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12月任芜湖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6年4月任芜湖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6年7月任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8年6月任芜湖市委书记、市长;

  2008年7月任芜湖市委书记;

  2011年10月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芜湖市委书记;

  2011年12月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2012年6月至今任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中共十八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目前陈树隆作为安徽省排名第二的副省长,分管负责科技、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地震等方面工作。

  (代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与安倍在G20峰会相遇交谈
  • 体育全运男足-辽沪2比2送四川赢球出局
  • 娱乐央视明年减少56项晚会 杜绝过度使用特效
  • 财经知情者:继蒋洁敏后中石油几名干部被带走
  • 科技小米手机3发布:售价1999元起 体验
  • 博客G20峰会各国领导人的坐次暗藏玄机
  • 读书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认定汉奸的标准
  • 教育教师节拟改为孔子诞辰9月28日
  • 江濡山:为何习近平说地方债是可控的
  • 孙立坚:上海自贸区建设和两种繁荣
  • 罗天昊:国家需要大赦天下的气度
  • 安邦智库:高层为今年经济形势定调
  • 叶檀:李嘉诚“购买英国”很明智
  • Kingsley:叙利亚与新兴市场暴跌关系
  • 刘步尘:彩电迎来中国时代
  • 谢作诗:科斯认为经济学的希望在中国
  • 陈季冰: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
  • 王小广: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转嫁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