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8日10:39 新浪财经

  9月22日,标普宣布对中国银行业和主要国内银行的评级进行调整,将各银行的个体信用状况评级(SACP)普遍下调了一个子级,再一次显示出了对中国经济金融认识不清,了解不全和判断不明,其评级结果不恰当、不客观、不能令人信服。

  首先,任何评级都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任何上升或下调都是无源之水,而本次标普恰恰在缺乏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评级下调。

  此次标普把中国银行业基准评分下调1个子级,唯一的理由就是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了1个子级,针对银行评级的业务状况、资本与盈利、风险状况以及融资与流动性四项自身影响因素没有变化。实际上,这个前提缺乏客观依据,是完全错误的。近年来,中国政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2014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6.9%和6.7%,分别比同期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出4.93、4.43和4.26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9%,基本面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从标普重点关注的信贷增速和债务负担两个问题来看,2014年至2016年我国M2的增长率分别是12.2%、13.3%和11.3%,基本保持平稳。政府的债务风险也总体可控,负债率并不高。2016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负债率约为36.7%。

  其次,任何评级都需要符合评级对象发展状况的基本面,而本次下调中国银行业评级却与基本面背道而弛。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稳中向好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一是盈利能力稳中有升。2014年至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5,548亿元、15,926亿元和16,490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703亿元,同比增长7.92%,行业净利润增速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持续回升。二是资产质量保持稳定。2014年至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1.25%、1.67%和1.74%,2017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74%的水平,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稳定。从关注类贷款占比的情况看,2014年至2016年分别是3.11%、3.79%和3.87%,2017年上半年是3.64%,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同时,商业银行保持了很强的风险抵补能力,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的拨备覆盖率分别是232.06%、181.18%、176.4%和177.2%,为处置和化解风险提供了充实的财务资源保障。三是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业和表外以及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截至8月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年初减少3.2万亿元和1.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8%和-1.6%。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6.5%,较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已连续七个月下降,其中同业理财今年以来累计减少2.2万亿元。

  评级机构诸如此类的评级失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就因为对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严重失察误导了投资者。长期以来,国际评级机构因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抱有偏见,给予明显偏低的的评级,表明其评级“客观性”存在着局限性。这一次标普也是在缺乏基本前提和违背基本面的情况下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不公正、不客观的评级,可见所谓“权威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应该认真分析,理性看待。

  (作者商仲文,系金融业资深从业人员)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