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1日07:36 经济参考报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资产管理监管必须“全穿透”

   随着社会公众财富管理意识的增强,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迅速扩张,拥有了影响金融市场系统性运行的力量。但资产管理业务资金来源不清晰,底层资产不透 明,导致实际风险不断聚集,跨市场风险传染可能性明显上升,成为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隐患。有消息称,金融管理当局正围绕“穿透式”监管,着手制定资产 管理业务统一监管规则。若“穿透式”监管得以正式实施,不仅要“穿透”资产管理业资金来源,也应“穿透”覆盖在底层资产上的各种“影子”,从而在最大程度 上防范资产管理业务运行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据市场估计,我国各类资产管理业务合计规模在百万亿元左右,但考虑到相当多资产 管理产 品嵌套运作,存在重复统计,实际资产管理规模在30万亿元至50万亿元之间。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26.28万亿元,约 为同期M2的17.6%,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虽然我国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蓬勃发展,有效迎合了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要,同时也满足了 表外社会融资需求,但金融分业监管形成的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客观上造成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缺乏有效规范,受托资金性质、底层资产和资产管理业务运作高度不 透明,隐藏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目前,“不透明”是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的重要特征。从受托资金性质看,接受自己委托开展资产管理运作 情况较 为普遍,规避监管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从底层资产状况看,经过多层、多类型资产管理计划嵌套,实际资产高度隐蔽,不易为委托人或监管当局所方便获悉,且存在 不同资产管理产品之间资产交易频繁现象;从资产管理运作看,“资金池”、“资产池”模式打破刚性兑付困难重重;从信用风险看,截至2016年12月末,我 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在机构人员混同情况下,资产管理业务形成的非标资产质量可能存在高估;从流动性风险看,受托资金来源较短而资产期限较 长所形成的期限错配,加上滚动发行机制容易懈怠流动性管理责任,导致资产管理业务流动性存在脆弱性,却不容易为监管指标所反映;从跨市场风险传染看,当前 金融市场典型资产管理业务,涉及各种类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工具,不仅打通了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传播通道,而且借助银行表内同业投资业 务,实现了金融风险在银行表内外间传染。

  因此,加强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运作,并有效防范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就是 要采取 有效的监管政策与措施,能够“穿透”罩在资产管理业务头上的各种类型、各种样子的“影子”。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只有在中央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下, 围绕“穿透式”监管构建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监管框架,建立全覆盖的资产管理业务登记系统,实施“穿透式”信息报送,才能真正统一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则,及 时有效消除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充分掌握资产管理业务的整体风险暴露,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张彦如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