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3日13:12 《英才》

票选中国好银行: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第四届)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投票!

  洗牌酿机遇

  整个金融改革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不会倒退,但在未来,如2013、2014年一样的全民套利的机会,将会一去不复返。具体到投资方向上,互联网保险、智能金融、消费金融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投资方向。

  文 | 闻学臣

  在经历近两年的喧嚣后,曾经因高收益而异常火爆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陷入一场危机。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些P2P平台发生资金链断裂、跑路案件频繁等问题,并导致行业整体进入信用寒冬。4月14日,国务院明确表态,将牵头14部委开展为期一年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于是,很多人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产生了质疑。

  但是,尽管正在经历洗牌,但互联网金融的大方向、大趋势不应被否认,对于整个行业的未来趋势,我们应当抱有信心。

  逻辑不变 管理趋严 互联网金融圈内的一个共识是,2016年,将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大年,但是,行业的投资逻辑趋势不会因此发生变化,原因有三。

  第一,人们把一个行业归属入大市场的标准,一般以万亿元计算,如果行业的规模超过10万亿,就已经算得上一个很了不起的市场规模。但金融行业的规模远在此之上。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一个接近200万亿元大关的行业,必然存在巨大的机会。

  第二,互联网细分领域很多,但多数领域经过多年探索,却依然没有找到非常明确、清晰的商业模式。而互联网金融领域则不同,它的变现模式非常丰富,无论是做支付、融资、投资、服务、工具,实现收益、创造盈利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第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展开,在金融领域中,应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重心。吴晓灵曾表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改革的助推器。所以我坚信,整个金融改革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不会倒退,但在未来,如2013、2014年一样的全民套利的机会,将会一去不复返。

  同时,牌照化会成为行业重要的管理手段,这意味着,能否掌握入场券,将是进入这个市场的关键因素,未来,将只有那些有资源、有技术、有能力的平台,才能分享新一波互联网金融的红利。

  具体到投资方向上,互联网保险、智能金融、消费金融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投资方向。

  互联网保险:渠道转移

  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不久,行业便迎来首份互联网金融分类监管细则——《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以当时的发展情况预计,在未来3~5年内,互联网保险会有十倍的成长空间,而事实的发展速度,却远超最初的预计。

  不难看出,两个因素正在有力推动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

  一是行业本身正处于高速急流期。对于互联网+的商业趋势和前景,除了要看待信息技术这个维度,同时一定要看到所“+”的行业自身的趋势。而互联网保险所属的保险行业,在未来预期的五年内,或将是一个景气度极其高的细分领域。

  2015年,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02%;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超过12万亿。而根据国务院的新“国十条”规划,把保险业的发展要求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未来五年内,整个行业的市场增速会达到15%以上,保费收入或接近5万亿元。

  二是保险行业拥有其他细分领域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如资金成本、投资方向等,这也是为什么中外知名的大金融集团都是建立在保险基础平台上,无论是美国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是国内的平安、复星、安邦等,上述综合性投资集团,它的基础、架构、平台都是保险。

  互联网在叠加处于高景气周期的保险行业时,它所带来的效果就会更为明显。2015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同比增速是1.6倍,其中人身险的网销增速是3倍,而根据最新数据,2016年,互联网保险成长预期仍将良好。

  下一步,围绕着互联网保险,最容易看到的投资机会即是网销保险平台,即渠道的转移。这种平台类似于余额宝,通过平台把买保险转化为新的兑现模式,将整个流量从线下转到线上。这或将是投资者最容易看到的一大热点。

  此外,围绕着整个互联网行业,将生发一些新兴的保险需求。众所周知,金融业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也正在被互联网所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保险需求。退货运费险就是一个典型的特征。因为如果没有电子商务,就不会有退货运费险这种产品,它是完全基于互联网经济所衍生的新需求。同时,服务体系如何实现精准化、透明化,仍然存在可以挖掘的空间。

  智能金融:数据优先

  2016年3月,AlphaGo对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此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市场认可度急剧提升,一些业内人士也因此提到智能金融。 对于这个概念,我更倾向于其未来将建立在数据金融的基础上。2013和2014年,当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非常浮躁的时候,与数据相关的很多创新产品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原因在于,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对金融产品的资产定价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形成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但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这些关键领域将有可能实现突破。具体来说,即如何通过大数据在信贷市场、股票投资市场和保险产品定价等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当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后,通过继续学习,深入挖掘出一些算法,才能演化出智能化的金融。

  消费金融:平台模式

  目前,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人文环境、用户行为,都在支持消费金融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时间点,最大的刺激要素应该来自政策。

  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浓缩为三张报表——政府部门的资产报表,商业部门的资产报表和每个家庭的资产报表,不难发现,最大可挖掘空间是来自于家庭的资产报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及消费金融,“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服务性行业,正在被确定为解决需求和供给结构不平衡的突破口之一。

  在消费金融领域,有两种模式将会为投资者关注:第一种模式,是围绕细分场景占据流量入口。在地产、汽车、旅游、教育等领域,如果能把信息做好,解决用户痛点,就有望吸引越多的垂直领域用户,成为流量入口。下一步,就有机会完成这个领域的消费金融创新,就像京东、蚂蚁、途牛都是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而后形成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

  第二类模式是第三方平台。随着消费金融的推进,必将有更多的企业希望涉足这一领域,但这仅限于一些规模大、有能力、有资源、有需求的企业,同时,有很多的小企业或个人,自身受困于规模或者人力,并不会开展这项业务,此时,如果有一类掌握整个消费金融的技术能力的公司,就可以与二线企业合作,开辟专业的第三方平台。而这类平台公司,预计也将在消费金融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房地产开发商的房价操控术

中国当今排名前十的房地产开发商,无一不是周期游戏的高手。在经济低迷和宏观调控时期,他们大胆从政府手中低价吸纳土地,形成财务上的高杠杆性,而在经济复苏及货币宽松时期,则快速出售,积累现金,等待下一轮紧缩周期的到来。

学徒制能帮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吗

德国近一半的高中生从16岁起就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有40%的德国年轻人成为学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宝马这样的企业选中所学徒,可以成为一件毕生值得骄傲的事情。

台湾还配列入亚洲四小龙吗?

中国台湾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排名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当年诺基亚被苹果手机击败,导致芬兰经济大退步的悲剧,难道又要在台湾重演么?

银行如何面对员工离职潮

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本行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增长机制,以业绩论英雄,凭数字说话,多劳多得,增强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市场化激励模式,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人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