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改革 博弈增添新推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10:33 证券日报 | |||||||||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陆丹丹 随着我国市场同国际市场接轨的愈发迫切,对国有银行的改革呼声显得尤为瞩目与高涨。然而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如今的国有银行普遍存在着所有者缺位、不良资产率高、资本金严重不足、业务种类单一、中间以及表外业务竞争力不足,管理混乱等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环境健康、稳定的成长。
尽管自1980年来,政府同各个科研机构共同度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国家也曾利用财政资金先后数次为银行注资,以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资本金的底线。然而收效甚微,以上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一些学者便提出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即,指愿意长期持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国外投资者(在本文中,特指那些国外的大银行、大财团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等),以作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新推动力量。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优势无疑是明显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条: 1、国际战略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可使国有银行摆脱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改善官商作风,尽快建立起更为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各项制度。 2、国际战略投资者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业务实战操作技巧,如果操作得当,能起到尽快改善我国银行现阶段的管理层次结构,培养出适合中国市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并可以大大降低与国际惯例真正接轨的成本。 3、从历史经验看,国际战略投资者一般是以大股东的身份参与到银行的日常事务中,这对于最终建立起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变所有者缺位等问题的解决,都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意识到,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也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潜在难题。例如,怎样的投资者才是“合适的”战略投资者?新老股东之间的博弈可能带来哪些(金融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等方面)负面影响? 警惕短期“战略投资”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中石化”这个典型个案: 2000年10月18日,中国石化公司引入BP、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作为战略投资者,三家公司分别以1.59港元/股的价格,分别购买了占石化总股本2.1%、10.7%、2.27%的H股,共耗资18.3亿美元。 2004年1月12日,BP以3.7港元/股的价格抛售35亿股中石化,套现130亿港元,获利80余亿;2月11日,BP又以3.15港元的价格抛掉其所有的中石化共18.3亿股,套现57.6亿港元,获利20余亿。 2004年3月18日,壳牌集团亦抛售掉其所持有的19亿中石化股票,赚得58亿港元。与此同时,亦宣告结束其在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身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