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研究 > 正文
 

银行业改革 博弈增添新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10:33 证券日报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陆丹丹

  随着我国市场同国际市场接轨的愈发迫切,对国有银行的改革呼声显得尤为瞩目与高涨。然而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如今的国有银行普遍存在着所有者缺位、不良资产率高、资本金严重不足、业务种类单一、中间以及表外业务竞争力不足,管理混乱等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环境健康、稳定的成长。

  尽管自1980年来,政府同各个科研机构共同度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国家也曾利用财政资金先后数次为银行注资,以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资本金的底线。然而收效甚微,以上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一些学者便提出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即,指愿意长期持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国外投资者(在本文中,特指那些国外的大银行、大财团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等),以作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新推动力量。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优势无疑是明显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条:

  1、国际战略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可使国有银行摆脱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改善官商作风,尽快建立起更为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各项制度。

  2、国际战略投资者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业务实战操作技巧,如果操作得当,能起到尽快改善我国银行现阶段的管理层次结构,培养出适合中国市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并可以大大降低与国际惯例真正接轨的成本。

  3、从历史经验看,国际战略投资者一般是以大股东的身份参与到银行的日常事务中,这对于最终建立起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变所有者缺位等问题的解决,都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意识到,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也将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潜在难题。例如,怎样的投资者才是“合适的”战略投资者?新老股东之间的博弈可能带来哪些(金融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等方面)负面影响?

  警惕短期“战略投资”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中石化”这个典型个案:

  2000年10月18日,中国石化公司引入BP、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作为战略投资者,三家公司分别以1.59港元/股的价格,分别购买了占石化总股本2.1%、10.7%、2.27%的H股,共耗资18.3亿美元。

  2004年1月12日,BP以3.7港元/股的价格抛售35亿股中石化,套现130亿港元,获利80余亿;2月11日,BP又以3.15港元的价格抛掉其所有的中石化共18.3亿股,套现57.6亿港元,获利20余亿。

  2004年3月18日,壳牌集团亦抛售掉其所持有的19亿中石化股票,赚得58亿港元。与此同时,亦宣告结束其在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身份。

 [1] [2] [3]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银行业改革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