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央行上海总部:警惕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 09:09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陈珂 卜春艳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首次发布《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报告称,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模式转型效果不明显,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是银行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共性问题。 《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指出,2006年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明显提高,主导因素是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从各地区商业银行收入及盈利结构来看,目前仍以利差收入占绝对比重。2006年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在9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3%-6%之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开展大多仍集中在低风险、低附加值的代理业务上,高附加值的托管、担保、交易及融资顾问等新型业务发展较慢。 《报告》提示,虽然2006年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账面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但部分机构不良贷款率出现反弹,不良贷款余额比重有所上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压降任务依然艰巨。银行业金融机构遏制不良贷款生成的良性机制仍不健全,不良贷款仍面临一定的反弹压力。突出表现为:一是部分银行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仍有增加;二是商业银行部分正常贷款属于长期还旧借新、循环使用类型,信贷风险尚未完全显现;三是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风险往往估计不足,贷款规模扩张过快存在隐忧。 贷款集中化长期化加剧风险上升 贷款集中化长期化现象有所加剧,贷款结构尚需进一步改善,是《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指出银行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又一问题。 据了解,2006年,各地区中长期贷款继续快速增长,部分地区信贷结构失衡较为突出。除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速普遍在17%以上,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占比攀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上升。 信贷集中仍然是全国各地区银行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贷款继续向中心城市、优势地区、大客户、某些行业集中,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小企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银行贷款不断集中,有关风险隐患值得关注。银行信贷集中投放使某些企业集团能够轻易地将信贷资金间接或直接投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进行运作。 央行加快制定《征信管理条例》 近日,央行副行长苏宁称,自中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以来,我国的信用信息指数已提高到4,高于亚洲平均水平1.9,中国获得信贷容易程度指数在世界排名中因此前进了16名。为进一步改善我国信用环境,央行目前正加快修改《征信管理条例》,为各有关机构以充分利用数据库开发各类产品提供基础。 苏宁表示,我国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自2006年初建立以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为5.6亿多自然人和1160多万户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信用档案,目前在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开通查询用户近20万个,累计日均查询量近26万笔。 沪银行业创出历史同期最好盈利水平 昨日举行的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议上传出信息,上海银行业在上半年创出历史同期最好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规模较快增长,总体向好。 全市银行业上半年有四个月储蓄存款余额出现负增长,以2004-2006年期间全市储蓄存款平均18%的同比增速计算,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储蓄存款分流资金约1700亿元。同时,上半年新增企业活期存款和居民活期储蓄合计占比达到132%,存款活期化倾向比较显著。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增大行业公信力尚需提升 针对保险行业,《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发展结构、利率风险、资产与负债匹配情况、资金运用风险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行业内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57.42%。 二是创新产品服务不断推出,但创新机制仍不完善。不少地区保险市场中的部分险种面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地下保单”等非法金融活动趁虚而入,影响地方保险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是诚信建设有待加强,行业形象和公信力尚需提升。总体来看,保单条款的通俗化、标准化不够;保险理赔难、寿险新产品销售误导等损害被保险人利益行为仍存在;部分从业人员利用管理漏洞,非正常地在公司间频繁流动,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形象;保险诚信体系和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没有建立,无法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公众间信息资料的共享。 四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增大,保险公司产品定价能力有待提高。保险资产短期化和负债长期化问题突出,大量长期负债被用于短期投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存在错配风险。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