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6日10:13 中国金融杂志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监管的态势

  中国金融

  所谓监管的态势,指在可能区间内监管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最典型的有三种形态:监管从严、监管宽松和监管中性。监管态势的确立需考虑效率和风险的平衡。监管过严可能会使金融创新供给不足,造成金融抑制,丧失金融效率;监管过宽则可能使市场风险积累,金融脆弱性加剧,酝酿金融危机的隐患。合宜的监管既要能够纠正市场失灵和外部性效应,又能保持合理的限度,不致制约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可以规避道德风险的产生。

  应当说,对货币政策态势的研究和认知相对成熟,也有相应的分析框架,而对金融监管态势的研究则比较薄弱。部分原因也许是监管涉及行政、微观和创新等因素,问题的积累和发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滞和试错的过程。但在非常态情形下,关注和讨论监管的态势有特别的意义,有助于把握监管的平衡,长远看也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全和成熟的监管制度。

  监管的态势是一个理论问题。监管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指标实现的,但监管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在严与宽之间存在无数种监管可能,决定监管定位的有经济周期、经济金融结构、监管理念和目的、决策的程序,当然也有业已存在的各种监管标准。所以,监管态势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专业过程,是以风险判断为基础的优化决策过程。

  监管的态势也是一个政策问题。监管总是与宏观政策和风险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每一次监管的调整都不是孤立的事件,都是对以往偏紧或偏松监管行为的校正。这常常引起对监管连续性的讨论。与风险的集聚和爆发过程相对应,监管态势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急转式监管或在原有监管框架下加大力度容易产生两方面的效应,化解风险的同时也会衍生或引发新的风险,制度惯性的存在及其形成的固有金融环境使得监管变化面临一定的成本。频繁的监管调整和监管失当还会对监管的公信力产生影响,这就需要监管政策的适时权衡和调整。

  监管的态势还是一个现实问题。成熟的监管的形成是监管根据实践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监管政策的实施很快会在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无论健康的还是亚健康的肌体都会对新的政策变化作出反应,这时监管也需要相应作出反应,要根据实践对监管效应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和合理调整。监管的发展很多时候是对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回应。面对新的金融业态,要明确底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持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堵塞监管空白和监管重叠形成的监管套利空间;同时也要体现监管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为行业发展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

  引入几种理念也许对保持合理的监管态势有益。一是监管中性的理念。金融是中性的,货币是中性的,尽管存在争议,中性理论还是有相当程度认知,从中也可以逻辑地推出监管中性的判断。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保持监管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避免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二是监管姓监的理念。这一点已讨论很多,坚持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更接近监管的目的和本源。三是谨慎监管的理念。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广泛共识,在这方面我国已建立清晰的政策框架和评估体系。四是监管协调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更好地体现统筹的理念,加强监管协同,统筹各业监管、金融业综合统计、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当然更要统筹好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除非遭遇危机,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通常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过程。监管应当善于从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视野观察问题,科学确定监管的态势。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