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1日17:50 英大金融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打击“忽悠式”重组

  文 | 林海

  打击“忽悠式”重组,一方面要适当借鉴成熟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停复牌制度,目前两市新规已体现这方面的迹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3月10日,证监会通报了对九好集团借壳鞍重股份这一“忽悠式”重组大案的查处。财务造假、虚增收入、以废充好的套路,无非是为了将自己打扮为优质资产,再联手上市公司借壳重组。这套把戏如果玩得顺利,又会是害惨散户的一个大坑。证监会对此重拳出击,给顶格处罚,还对主要责任人采取了终身市场禁入。可以说,这是对惯玩“忽悠式”重组的市场大鳄们警示性的一击。

  上市即变脸 走上“卖壳”路

  2012年3月29日,鞍重股份登陆中小板。当时,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工矿用震动筛等机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市首年鞍重股份实现净利润6638万元,同比增长9.29%。好景不长,之后几年公司利润连连下滑。上市仅三年,鞍重股份就从年利润6千余万变脸为亏损2212.24万元,落魄走上了“卖壳”路。

  上市前总是表现抢眼,上市后令人“大跌眼镜”地遗憾变脸,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常态。当鞍重股份突然传出绯闻,有机会注入优质资产时,散户们自此在“惊喜—失望—欣慰—绝望”情绪中反复轮回。

  鞍重股份传出绯闻的对象,是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好集团”)。2015年11月25日,鞍重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资产置换,置入九好集团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九卓投资等9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不超过17亿元的配套资金。其中,认购人九卓投资的实际控制人和九贵投资的普通合伙人均为郭丛军。交易完成后,九好集团实现反向收购、“借壳”上市,郭丛军、杜晓芳夫妇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当时,相关公告方案披露,九好集团是一家从事“后勤托管平台”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不仅首创后勤托管平台服务模式,并致力于打造中国后勤托管领域的高端服务平台。郭丛军、杜晓芳夫妇承诺,九好集团2016年净利润不低于3亿元,2016年和2017年净利润不低于7.2亿元,2016年至2018年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如此诱人的业绩承诺,着实吸睛。

  宠儿到弃儿 吞下有毒产

  优质资产的注入,自然意味着原本利润不佳的“阿斗”重获新生。上述重组方案披露后,鞍重股份股票瞬间成为资金的宠儿,中邮趋势精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农银汇理行业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农银汇理信息传媒主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融通新区域经济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均携重金杀入。2015年11月26日至12月17日,公司股价在短短16个交易日里上涨255.21%。

  此后的发展却让人始料不及。2016年5月,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团相继收到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6月,独立财务顾问方西南证券被立案调查,并购重组申请被暂停审核;7月12日,证监会下发通知书,决定终止对鞍重股份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种种利空消息之下,鞍重股份股价一泄千里。截至2017年3月13日收盘时,公司股价报收于23.74元,已跌至重组停牌前一日(2015年4月3日)的水平,尚有多达8.72万手的卖单来不及出逃,被封死在跌停板上。

  从宠儿到弃儿,个中缘由,证监会在3月10日的公告中用了十分形象的说法:吃下了“有毒资产”。

  从证监会披露的情况看,九好集团通过各种手段虚增2013年至2015年服务费收入2.6亿余元,虚增2015年贸易收入57万余元,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为掩饰资金缺口,借款购买理财产品或定期存单,并立即为借款方关联公司质押担保。九好集团通过上述种种恶劣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价值37.1亿元的“优良”资产。九好集团的虚假财务报表,直接导致鞍重股份《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草案)》出现虚假记载。

  识别“乔装打扮” 理性投资

  “忽悠式重组”的背后,是利益主导方的套利阴谋,浮云散尽后,留下的是受骗和被套牢的投资者。总结归纳“忽悠”的几个招数,或许能帮助投资者识别这“乔装打扮”的骗局,理性投资。

  第一招,画宏伟蓝图,编黄梁美梦。当下市场的热点在哪儿,重组的方向就在哪儿。例如,上海泓泽在控股大连实德后,便抛出了通过定向增发向该公司注入估值约16.75亿元的珠拉黄金矿业公司的重组方案。但是,这个黄金梦最终落空,上海泓泽却成功减持套利6亿元。

  第二招,绯闻不断,任你捕风捉影。例如,2011年4月以来,某家电公司“涉矿”重组消息和介入风电的传闻此起彼伏。公司的风电传闻似乎只是空穴来风,但传闻风行的两天内,公司股价异动明显,连续两日飙升超过16%。随后大股东或高管便趁机减持获利。

  第三招,鱼目混珍珠,真假看不清。在这一招上,与传统的“忽悠式”重组相比,九好集团的手段更加高明。一是虚实混淆,难以查实。九好集团2015年的供应商共计1300多家,其中1000多家是真实的,虚假的为200多家,且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难以查证。二是以假乱真,手法高明。九好集团通过过桥借款、承兑汇票等金融手段虚增存款,在财务账簿上难以看出门道,而且造假隐蔽性高,在各个银行账户之间设置“防火墙”、采用多道转账等手法,隐藏了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

  提高违法成本

  无论是捏造收入,还是“创造”资金流,都显现出了九好集团“知假造假”的故意。其中的手法并不复杂,比如通过资金循环(签完合同-不收货物-退回货款-再签一次),虚增销售收入;通过伪造资金流转,如将1.7亿元从“平安银行账户”划转到“上海银行账户”,虚构收入来源。如果中介机构足够谨慎勤勉,这些手法或许不难识别。为此,证监会在对于九好集团、鞍重股份及其负责人进行惩罚的同时,对于本案的财务顾问西南证券也进行立案调查,并暂停其投行业务。根据相关规定,处于立案调查期间,证监会暂不受理该公司作为保荐机构的推荐,暂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暂不受理公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出具的文件。

  然而,无论是对于券商还是对于“忽悠式”重组的企业,处罚力度或许都太轻了。

  有市场提出,所谓的“顶格处罚”,只不过是439万元。如果九好集团上市成功,受益人得到的利益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风险远远小于利益,这或许是鞍重股份和九好集团在证监会加强监管的年头,顶风进行忽悠式重组的动因。而且,无论是对九好集团负责人郭丛军采取的“终身证券市场禁入”,还是对其财务总监陈恒文采取的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都并不能真正阻隔其在幕后“运筹帷幄”。市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忽悠式”重组的违法成本。

  以“忽悠式”重组来炒作股价,几乎成为了A股上市公司的看家本领,并美其名曰“市值管理”。用某投行人士的话说:“现在A股公司流行做市值管理,主要就是靠并购重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跨界并购,什么热买什么。实际上,背后往往是一帮人大量的套利交易。”每当这套把戏上演,我们总会看到,上市公司假借重组名义申请长期停牌,吊起市场胃口,再配合重组绯闻,拉来投资机构,趁机拉高出货。

  完善停复牌制度

  不过,遏制套利说难也难,说不难或许也不难。就停牌这一细节而言,美国市场的交易中止规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绝了大量的“忽悠式”重组。

  在美国,并没有长期的停牌机制。如果上市公司重组可能导致股价波动,应当主动通知证券交易所有重大信息待披露,并中止股票交易,此类因信息披露引起的交易中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在交易中止期间,专门交易商通过向投资人传递交易重启后可能的股价范围的信息,恢复买卖双方要约的均衡。根据相关统计,一年纽交所的交易中止近300起,其中中止时间在2小时之内的占近80%。如果看交易中止的原因,有1/3以上的中止是出于披露并购或收益情况的信息。

  采取交易中止而非长时段停牌,是为了充分进行信息披露,让价格对于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如果九好集团的“忽悠式”重组发生在美国,那么市场上的投资人会迅速作出反应,无论重组是真是假,巨幅的期待会被短时间的交易中止与恢复分割为许多区间,投资者可以在发现信息不实时,及时止损离场。由于期间更短,造假带来的“提升”影响和谎言戳破的“落空”效果,都不会造成巨幅波动,“忽悠”也更容易被识破。在这个意义上,交易中止制度限制了造假的套利空间。加上投资者可对造假提起天价赔偿之诉,SEC也会对造假的上市公司作出巨额罚款,收益与风险在某个程度上形成了平衡。

  目前,沪深两市交易所的新规突出了对停牌和复牌时间与条件的限制,以及强化了停牌期间的信息披露要求。这已经初步体现了积极的监管方向。然而,或许我们还可以适当借鉴成熟市场的制度安排,并加大对内部人士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惩处力度,重塑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透明的证券市场。

责任编辑:张彦如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