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4日15:28 英大金融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消费金融牌照困局

  文|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消费金融增长迅速,前景远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较大制约是牌照问题。一方面,牌照数量总体偏少,大量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牌照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一些公司拿到了稀缺的牌照但业务开展缓慢,一些没有牌照的公司则通过创造条件做得风生水起。如果后者能够获得牌照,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十万亿风口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6年年底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相比之下,各项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在2016年只有13.5%,比前者低了约有7个百分点。实际上,上述增速差距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在过去十年,住户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速一直都高于20%,而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增速一般都在16%之下。结果是,住户短期消费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从2014年年底的0.7%持续上升到2016年年底的4.6%。

  消费金融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坏账率并不高,因而受到各个机构的追捧。消费金融的坏账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消费金融面向个人而非企业,企业随时可以破产倒闭,而个人一般不会突然死亡。再加上消费金融还处发展初期,面向的是比较优质的客户,信用状况较好。以信用卡为例,截至2016年三季度,逾期半年的信贷余额占比1.51%。低于同期商业银行1.76%的平均不良贷款率。

  展望未来,消费金融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按照上述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和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的短期消费贷款还不到4000元。按照20%的增速,到2020年,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就能达到10万亿元。目前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例还不到10%。随着消费占GDP比重的提高以及消费信贷占消费比重的提高,消费信贷与GDP的比例就会提高。在美国,消费信贷与GDP的比例高达近30%,大约是中国的三倍。

  有三大因素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第一,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耐用及大额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分期付款逐渐流行。第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会转变,居民收入的比重增加,居民更有能力消费。第三,人口结构面临重大变化。作为新生代,80后、90后乃至00后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得到的父母关爱和资金支持更多,能够接受提前消费、透支消费。

  一省一家

  目前消费金融的正规军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和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数量都不算多。

  先看商业银行方面。根据银监会2015年年报,全国共有1014家,其中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33家,民营银行5家,农村商业银行859家。占据信用卡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2015信用卡活跃用户消费报告》,上述两类银行(不到20家)的市场份额分别高达39%和58%,其他银行的市场份额约为3%。

  相比之下,美国的商业银行数量要多得多。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直到80年代初期,美国的商业银行数量相当稳定地徘徊在13000到15000家之间。8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稳定地下降。在1980年到1998年间,商业银行数量从14407家下降到8697家。目前,美国商业银行数量进一步下降,但仍然超过6000家,大约是中国的6倍——从经济总量看,美国GDP仅为中国的1.6倍,可见差距。

  再看消费金融公司方面。2009年,经国务院同意,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2013年9月,新增12个试点城市,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数量仍然非常少,目前只有22家获批。其中去年批准了7家,今年迄今为止批准了1家。从2010年到2015年共批准14家,平均每年不到3家。去年新设消费金融公司的井喷跟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国务院的重视、市场的成熟等,而银监会主席的变动也是个可能的因素。

  消费金融公司的数量远低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后面这些金融牌照各有100家左右,最少的也超过60家。可以说,消费金融公司是中国最稀缺的金融牌照。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消费金融公司风险大吗?实际上,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既然不吸收公众资金,其风险要比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要小得多。显然,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稀缺需要其他理由来解释。

  消费金融公司的门槛非常高。根据2013年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等。

  消费金融公司基本遵照“一省一家”的原则。一般而言,如果一个省份已经有了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就不会批准第二家。“一省一家”的原则反映了监管部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考虑,具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及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完全有条件多设立几家。如果严格执行“一省一家”的原则,对于总部设在一线城市及金融中心的公司来说,实际上面临比其他省市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格的标准。尽管这些公司也可考虑在其他省市与当地企业一起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但需要占用当地名额,难以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长期发展角度看不是最佳方式。

  有牌照的未必发展好

  银行信用卡面向收入较高的群体,申领环节周期长、手续多。截至2016年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96亿张,同比增长10.4%;授信总额8.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应偿信贷余额3.78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全国人均信用卡只有0.33张,约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自2010年银监会批准成立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以来,至今已有近七年时间。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行业,银监会的评价比较正面,认为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点到设立常态化的跨越式发展,机构数量稳步增加,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升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促消费惠民生成效明显,形成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信贷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过,从数据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行业难言乐观。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一共15家。自2010年试点以来,行业累计发放贷款2084亿元,服务客户2414万人,行业平均单笔贷款金额0.86万元。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行业资产总额1077亿元,贷款余额970亿元。与信用卡的万亿级规模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平均每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规模还不到70亿元。其中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三家公司之一参加了银监会的专题发布会,应该是发展得比较好的,累计发放贷款也只有37亿元,估计贷款余额不超过20亿元。

  为什么精挑细选出来、数量非常稀缺的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表现欠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挑选过程中没有把业务发展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标准,结果是形成了以城商行为主的股东群体。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网点和客户方面要少得多;与普通工商企业相比,城商行虽然资产规模较大,但个人客户数量有限,区域分布集中。再加上没有好的线上渠道,拓客方面自然困难重重。

  当然,其中也不乏成功典型。例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15年3月,由招商银行中国联通共同出资20亿元组建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业。两个股东都非常有实力,全国经营,客户众多,纯线上轻运营模式也为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奠定了基础。比如招联公司与中国联通联合推出“分期购合约机”,用户可申请0首付免息分期购买联通合约机。截至2016年11月末,招联公司累计授信客户超过600万户,累计放款金额超过500亿元,大约占到行业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也有一个好股东。依托大型零售商,苏宁消费金融迅速开疆拓土。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11月末,累计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超过1000万笔,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10亿,平均单笔贷款1100元,服务客户人数超过200万人。

  然而,拥有如此优良基因的消费金融公司毕竟不在多数,禀赋的欠缺一时无从弥补,发展的速度也难免随之受限。

  创造条件的效果佳

  除了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的另一大主力就是金融科技公司,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消费金融新锐在业务开展方面具有优势。他们所依托的电商拥有海量用户,是开展消费金融的最佳场景。比如京东商城的活跃用户有两亿,淘宝和天猫的活跃用户更多。其中京东商城的优势产品是3C,单品价值较高,非常适合做消费金融。

  除了获客方便,消费金融新锐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客户体验良好。与银行信用卡相比,消费金融新锐的产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随时申请、实时审批,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等待时间。二是门槛低、覆盖广,额度最低1000元左右,特别适合收入较少的年轻人,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很多用户借此第一次接触消费金融产品。

  在良好客户体验的背后是强大的风控系统。消费金融新锐的风控以线上数据为主,数据更新快,基于风控模型,做到了自动化实时决策,实现实时审批、实时监控,能够妥善应对欺诈、撞库等风险。上述风控系统需要经历不断的完善。通过吸取很多案件的教训,付出一大笔学费,才能建立起一个好的风控系统。可以说,风控系统是消费金融新锐的核心竞争力。

  凭借着获客优势以及客户体验优势,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消费金融新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尽管具体业务规模没有公布,但根据他们基于消费金融产品做的资产支持证券(ABS)项目来看,他们的业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拥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比如蚂蚁花呗ABS于2016年8月开始推出,计划挂牌总额为300亿元;京东白条的ABS也有接近100亿元。这还只是他们业务的一部分。

  然而,牌照却是他们的短板,上述两家就都没有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其中蚂蚁金服虽然有银行牌照,但其主要的消费金融产品“花呗”并没有放在银行旗下。

  为了合规经营,这些消费金融新锐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可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第一个方法是赊销。比如京东金融依托京东商城,而京东商城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既然是自营电商,就可以做赊销。这属于商业信用,不需要金融牌照。京东金融之所以能够推出业内第一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就是因为依托自营电商做赊销。第二个方法是借助小贷公司牌照。通过小贷公司发放消费贷款就没有违规问题,区别在于小贷公司面临着比消费金融公司更加严格的杠杆限制,而且难以享受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享受的待遇,比如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如果说消费金融公司是机枪,那小贷公司就是步枪。用步枪也能干革命,不过火力差了点。第三个方法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比如资金可以来自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新锐可以提供客源以及风控。通过这种方式,传统金融机构与消费金融新锐能够实现共赢。后者虽然少赚了一部分钱,但借此避免了违规问题。

  尽管采用这些办法,一些业务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多少还有点儿“曲线救国”的意味,受到较多的限制和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所难免。的确,由于金融具有比较强的外部性,监管部门设立高要求是符合审慎监管原则的。不过,鉴于这些消费金融新锐已经较为成熟稳健,如果能够向符合要求的公司授予牌照,那么既能够完善消费金融的市场格局,也能够促使他们进一步盘活资源,开发丰富多样、风险可控的消费金融产品,为服务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稳定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由本刊编委唐杰执笔)

责任编辑:蔡越坤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