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4日15:28 英大金融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警惕“蓝海”变“死海”

  文|郭田勇 杨帆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在中国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市场环境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金融真正的着力点是轻型的小额消费,市场的痛点是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换代,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处于逐步从投资拉动转到以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转型时期。这一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压力增加,投资与出口都呈疲软之态,但消费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头架马车却一枝独秀。自201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2013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逐年大幅提高,于2016年达到了64.6%。此外,数据还显示自2011年以来的六年中,除2013年以外,消费均为“三驾马车”的头马,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的快速增长也受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从2013年至今,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消费,涉及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健康消费、旅游消费、养老消费、服务消费、农村消费等多个领域,配合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从需求和供给方面双管齐下,逐渐形成了消费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消费转型升级提速增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加之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都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消费金融得以迅速崛起,并表现出了巨大潜力。

  方兴未艾 潜力巨大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在中国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市场环境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整体的杠杆率水平及消费信贷占比尚偏低,互联网化趋势显著以及消费群体观念转变等有利因素多力合一,共同为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一方面,近几年国家推行多项相关政策促进消费,整体成效十分明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已达25.06万亿元,全年增加6.10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比上年末高8.9个百分点。并且有相关研究表明,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具备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的潜力,前景乐观,发展空间广阔。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仍旧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消费信贷比以及消费杠杆水平等仍有大幅提升空间。中国的消费信贷余额占比从2012年的15.7%增加至2015年的22.4%,但在不断攀升的消费信贷中,有将近75%是住房贷款,那么除去房屋贷款居民消费信贷占比仅为5%,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30%的比例。就此而言,中国居民消费信贷占比偏低,还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居民消费贷款占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低,在消费观念转型期,国内居民整体的消费杠杆水平,与美国等国家依然相差较大。虽然近两年国内居民整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都有所提升,居民整体杠杆水平有所提升,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相差较大,杠杆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下,消费金融的发展受限于业务经营成本、风险控制、业务创新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裹足不前,发展也是不温不火。传统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下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在业务经营成本、风险控制、获客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为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变革性技术支持。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手段成为消费金融的关键驱动力,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点和消费方式,对产品的需求更趋多元化,越来越多消费金融产品的出现,正好使得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空白得到弥补,同时也促进了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国内消费群体的整体年龄结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提前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数字化交易让服务触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一过程中,手机移动终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消费金融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机构在市场当中整体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状态:传统银行业、持牌类的金融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以“互联网+”催生出来的新型的新兴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如阿里“花呗”、京东“白条”等)。传统银行房贷基本上集中在银行领域,除此之外经营信用卡分期、个人消费贷款等,体量比较大,但是这并不代表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房贷是否要划为消费金融范畴这一问题值得讨论。而消费金融真正的着力点是轻型的小额消费,市场的痛点是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换代,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征信数据缺失危及行业发展

  虽然目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兴未艾、欣欣向荣,但目前消费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单一并且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信用体系建设不足、经营风险以及成本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各方重视。其中风险控制与成本控制问题尤其关键,是消费金融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征信数据缺失问题危及行业发展。中国大量与信用相关的政府数据互相割裂,分散在不同的机构里,难以整合,央行公布的征信数据显示,中国央行的征信报告只能覆盖20%左右的人口,中国征信系统中只有3亿多人有信贷数据,5亿人只有简单的身份信息,另有5亿多人不在央行征信系统内。而消费金融目标客户群体主要集中于年轻人以及收入不高人群等中低阶层消费群体。这部分真正需要消费金融服务的群体,恰恰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缺乏个人信贷记录。

  征信体系不完善直接导致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只能采取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基于对用户或者消费者线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利用真实的财产、居住地址、贷款情况等,来分析用户的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因此导致分散的小额贷款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同时,也有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的一套信用评价系统,并主动授信,积极争取客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业务范围、降低成本,但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在增加“流量”的同时,对“质量”问题重视程度往往不够。

  另外,征信系统不完善但消费金融业务主体又在不断增加,放贷审核标准也各不相同,加之监管缺乏,因而在放贷过程中,重复授信现象层出不穷,大大增加了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金融行业必须充分重视并大力解决好风险控制以及成本控制问题,才能解决目前消费金融市场上存在“三高”问题,即不良率高、亏损高、借款成本高,警惕“蓝海”变“死海”。

  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消费结构现阶段处于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的过渡时期,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在这样一个阶段消费金融要肩负起使命,正视自身发展缺陷,充分解决消费金融市场上存在的瓶颈问题,抓住机遇以实现长远发展。

  金融与场景互相融合,增加客户粘性。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密不可分,要求消费金融产品不断对行业和用户进行垂直划分,让场景设计创造需求,通过金融与场景有机匹配,提供多元化产品。通过移动终端、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更好地触及客户并增加客户粘性。另外,通过对消费场景的控制,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数据,准确掌握用户借款用途,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风控措施和追偿手段。金融与场景二者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把市场规模做大,整个业务运营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投入数字化领域,提高运营效率。随着互联网时代深入推进,未来消费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挖掘能力和算法模型开发能力。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消费金融的兴起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模式。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和特征都将逐渐数据化,无论是消费金融的客户群体的锚定、授信与审批,还是成本与风险的控制问题,都将通过数据进行驱动发展。未来商业将通过数据化和共享化等方式不断发展和演进,提供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以及惠及范围更广的服务,最终使更多消费者获得更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增强风险控制与成本控制能力。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将决定消费金融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除利用中央银行的征信体系之外,我们应该鼓励市场化的新型征信机构的发展,让更多的消费征信机构通过合作把数据形成一种立体性的交叉与覆盖,给消费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参考。在精准营销的同时,能够降低授信成本,并能够对风险点进行相应的控制。

  建立良好的金融监管架构,科学防范风险。消费金融机构要增强风险意识以及自律能力,监管机构为了让消费金融市场更具活力和创造力,提供一个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但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风险意识、丧失自律意识,监管机构必须实时关注市场中的各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市场的失灵与混乱,确保消费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作者分别系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和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越坤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