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16:18 中国银行业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吴伟雄:不忘初心 行走海南的普惠力量

  文/本刊记者 王旭明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9期

  海南省农信社扣准“三农”发展规律有效破解金融支农、惠农工作重点和难点,使金融普惠有广度,特惠服务有精度,支农服务有深度,农户增收有厚度,普惠金融海南力量行稳且致远。

  8月底的北京秋意初现。2016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间歇,海南“草根金融”掌门人——海南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吴伟雄快步迈进酒店会议室接受记者采访。过去9年,吴伟雄治下的海南省农信社以小额信贷业务为“三农”服务突破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励精图治下趟出了一条金融支农、惠农的新路,被誉为“小额信贷支农改革的一面旗帜”、“草根金融的一道曙光”。吴伟雄本人也多次获得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

  面对记者,论坛嘉宾吴伟雄显得低调谦逊,他要抽出所有的时间听嘉宾演讲,吸取新的观点和思想,为“接受采访时间有点短”向记者致歉。身处北京最繁华的国贸中央商务圈中心,年逾60的吴伟雄向记者回忆起当年走马上任时领导的谆谆嘱托:“不在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在乎你能帮农民增收多少。”9年来,吴伟雄不忘初心,秉持真心真情服务“三农”的理念和情怀,用金融活水悉心浇灌琼岛大地,贡献普惠金融海南力量。

  “作为一家‘农字头’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我们把服务全省570万农业人口,让最偏远、最贫穷、最需要资金的农户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吴伟雄对记者表示。

  2015年底和2016年初,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金融可获得性在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加强部署和规划。在谈及金融支农、惠农经验时,有着30年农业领域从业经历的吴伟雄有感而发,“与农民打交道,不在于学问有多高,而在于对农民的感情有多真。”在吴伟雄带领下,海南省农信社扣准“三农”发展规律,有效破解金融支农、惠农工作重点和难点,使金融普惠有广度,特惠服务有精度,支农服务有深度,农户增收有厚度,普惠金融海南力量行稳且致远。

  金融普惠有广度 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

  海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农业、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特区,热带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全省60%以上的常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农民收入、生活水平较低。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使最偏远、最贫穷、最需要资金的农户也能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成为海南省农信社推动普惠金融在海南落地生根的第一步。

  2011年,海南省农信社在全省2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启动标准营业网点建设,目前在各乡镇设立标准银行营业网点308家,占全部网点数量的69%,与全国8万多个农信网点联网开展通存通兑,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海南乡镇的全覆盖。

  “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科技引领、渠道拓展和产品支持。”吴伟雄向记者介绍。为了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的金融服务,通过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便民服务村村通工程”,农信社2万多台POS和E-POS服务终端覆盖全岛,金融便民服务点覆盖全省2569个行政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和产品让“指尖上的银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为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加快贷款效率,海南省农信社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研发了具有随借随还功能的“一小通”循环贷和顺贷业务,村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扫码取款、各类缴费、移动支付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还实现了“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大大降低了农户贷款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普惠金融发展的背后是海南省农信社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对于关键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始终坚持‘自主掌控’,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超过农信社收入的10%。这比农信社的资金和利润更重要。”吴伟雄表示。2015年,海南省农信社科技投入预算达到3亿元,科技人才队伍也由改革初的8人发展到如今近2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真正承担起了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网络,发展农村基层服务网点,健全海南金融服务体系的责任与担当。

  特惠服务有精度 构建科学高效的信用信息体系

  海南省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300个贫困村、47.4万农村贫困人口。2016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措施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但是,不少贫困农户很少获取、甚至从没有获取过信贷服务,信用信息基础数据不完整甚至极度缺乏,征信成本高,难以支持银行信贷有效投放。对此,吴伟雄带领海南省农信社坚持以传统自采信用信息为主,以地方各级信用信息平台数据互联为辅,构建多元化信用信息采集渠道和符合“三农”规律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实现广泛普查、精准投放、聚焦特惠的信用评价和授信投放。

  为了解决金融机构与农户个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海南省农信社组建了一支近600人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作为农户信息采集的责任主体,利用进村入户宣传、调查、回访等机会,了解追踪农户生产生活信息。“传统的征信方法不能丢。”吴伟雄强调。与此同时,在吴伟雄看来,单纯的大数据征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无读书郎”的征信实际。“不了解农情,简单依靠互联网数据,通过抬高利率来降低经营风险,不但对农民极不负责任,自身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吴伟雄指出。

  为了进一步降低征信成本,海南省农信社将互联网数据作为传统征信的有益补充,不断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接入渠道,通过与社保基金、卫计委联合发放社保卡、医保卡,掌握农户家庭的婚丧嫁娶、医疗、养老等详细资料,通过与新农保、新农合等共享平台数据,有效整合农户产销信息等,探索企业主个人、农户家庭等多维度信用数据的应用,降低普惠金融征信成本。

  由于超过八成的农户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在2万元及以下,如何避免信贷员因贷款金额小而随意裁量,使小额信贷扶贫更有精度?海南省农信社在自采自制“大数据”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农户信用信息等级模型。通过对3万农户的调查分析,确定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信用记录及业务往来情况以及奖惩情况等农户信用评级五大指标。并根据农村实际,对每项指标的各个子项都进行了评分表细化设计,最大可能地对农户进行精准画像。除不良记录、违法违纪等指标外,其他均可量化计算,信用评分更为精细、客观。

  通过全面调查、精准分析,海南省农信社变传统“大水漫灌”式信贷为“精准滴灌”,9年来,共为113.7万农户建立了信息档案,占全省农户总数95%以上。累计发放5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252亿元,惠及68万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23户,累计放款32341.04亿元。向10个国家级贫困县及省级贫困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7.8亿元,惠及近9万农户。2016年,按照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投入扶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及海南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快对省内贫困户入户调查力度,普惠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特惠。吴伟雄介绍,今年将完成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户调查和信息录入,逐户摸清贫困户贷款意愿、用途、数量、期限等情况,使贷款投放更有精度。

  支农服务有深度 培育最讲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

  “与农民打交道,不在于学问有多高,而在于对农民的感情有多真。”吴伟雄认为,农民的信用比任何抵押品都重要。相比于基础设施建设、信用信息体系构建等外部保障,培育讲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内在根本。

  首先,要打造一支能在农村扎根、能与农民交心的现代金融工作者队伍,通过优质服务赢得农户信任与信用。吴伟雄认为,放眼岛内甚至国内,其实并不缺乏支农系统,但支农效果有限,根源在于相当多的支农系统在农村“无根”,缺少“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体系。海南省农信社鼓励“泥腿子银行家”小额信贷技术员扎根农村,为普惠奠定“人力资本”,使普惠金融有深度更有温度。一是扎根要深。小额信贷技术员走村入户,要求哪里最偏远、最贫困、最需要资金,就往哪里“冲锋陷阵”,平均每天自行车程60公里以上。吴伟雄形象比喻为“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理千头万绪,吃千辛万苦”。二是感情要真。农信社承诺阳光信贷,信贷员“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抽客户一根烟,不拿客户一分钱”。新到岗信贷员甚至要求3个月内必须戒烟。类似的不成文规定还有“初次放贷,必须与农户共同劳动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等。三是本领要强。小额信贷技术员大多专业以农学为主,懂农村、熟农情、有农技,是支农服务的“多面手”,颇得农户信任,被亲切地称为“小鹅”,很多农户甚至把小额信贷技术员视为家庭成员,“‘小鹅’发放的贷款,哪怕第一年有困难还不上,开年有钱了也会第一个还。”

  其次,摸清当地农村“脾性”,因势利导,主动培育守信环境。海南省农信社将讲究“脸面”、守信度高的妇女群体作为小额授信主要对象,“因为海南农村妇女虽然要下地干活,但很讲究‘脸面’。有的农村妇女虽然家里很穷,但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业务员在宣传贷款政策时,她们往往很关心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说明女主人很勤劳、很讲志气,注重自己的口碑。”吴伟雄向记者解释,“要相信把钱借给这样‘讲脸面’的人不会有风险。”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户中,妇女创业占比超过60%,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种养殖经营,不仅摆脱了贫困,有的甚至实现了小康。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带动农村社会风气不断优化,邻里相处也愈加和谐。

  海南省农信社还通过创立诚信奖励金制度,直接引导农民讲诚信按期还款。不但每位农民首次贷款前要接受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5天贷款培训,还根据农民诚信情况进行差别利率定价。以一年期小额贷款利率14.4%为例,农户每月按期还息,可奖励诚信奖励金4.68%,即实际贷款利率为9.72%;如果有1个月利息逾期偿还但未跨月,逾期当月奖励金为0,余下11个月奖励金下降至2.52%,实际贷款利率为11.88%;如果利息拖欠跨月,则全年奖励金为0。诚信奖励金制度客观上实现了农户贷款“一户一价”,再加上政府贴息,信誉特别好的农户甚至能实现无息贷款,极大鼓励了农户按期还款的积极性。90%以上的小额贷款农户能按期还本付息,不需要业务员上门催收。

  2010年以来,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平均利率不断下降,从2010年的10.22%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8.68%,讲诚信的农户不仅得到了更为廉价的资金使用,其信用额度也节节攀升,金融可得性进一步提高。在农信社小额信贷资金支持下,31.16%的农户及时解决了子女上学难题,29.70%的农户购买了新家电,29.27%的农户盖起了新房,3.46%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良性互动之下,农户更多地转向农信社申请小额贷款,让高利息、高风险的地下钱庄销声匿迹。农村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农信社与农民客户也实现了互利共赢。

  农民增收有厚度 跳出金融做金融的方法论创新

  “海南是个天然的大温室,插个扁担能开花,插个筷子能发芽。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为什么过去农民那么穷,收入那么低呢?”吴伟雄向记者解释:“因为农民缺钱、缺技术、缺市场。”农业是贷款的高风险行业,常常得“看天吃饭”。农民一旦遭遇台风或者病虫害,就有可能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甚至可能难以偿还贷款。如2014年威马逊台风直接导致农信社不良率上升近两个百分点。此外,农民还常常由于技术不熟、对市场不了解、经营不善而导致还款能力不足,还款“心有余而力不足”。吴伟雄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了解并帮助农民掌握“三农”规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做农业的心态跳出金融来做金融,使农民增收有厚度,金融普惠、特惠才具备了内在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手给资金、一手给技术,海南农信社形成了“给农户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的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综合支农体系。2009年以来,农信社联合海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培训和融资为切入点,为获得小额贷款农民提供农技培训,增加农民的农业和市场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成效。目前,近600名小额信贷技术员全部兼任海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技术培训辅导员,每人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平时进村入户就可为农户讲政策、送信息、给技术。遇到小额信贷技术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免费咨询300位“三农”技术专家,他们中既有农业技术领域的研究学者,熟悉省内农产品产、供、销、运等方面的致富带头人,还有包括吴伟雄在内的金融、农业领域的双跨专家等,为农户系统解答关于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最大化发挥“三农”规律对农业发展、农户经营的指导作用。

  有了智囊团作为强力后盾,吴伟雄掌舵的海南省农信社在研判市场发展、预判市场风险等方面更有信心,经常排除市场干扰因素,根据农业规律和市场特点逆周期发放贷款,在有效控制自身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醒并引导农民防范市场风险。如2009年海南生猪价格跌至低谷,省内其他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向养猪企业和农户收紧甚至拒绝贷款。吴伟雄会同领导班子研究后判断,生猪价格已接近触底反弹,此时放款不但风险低,而且对养猪企业和农户来说是“雪中送炭”。因此不仅不催贷、抽贷,还主动对接融资需求,发放1亿元贷款,帮助企业和农户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2011年,当生猪价格攀上高峰,其他商业金融机构争相发放养猪贷款,吴伟雄却指挥对养猪户发出市场风险预警,对养猪户贷款只收不放。事实证明,由于市场供大于求,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此前申请贷款、扩大养猪规模的企业和农户损失严重。

  通过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熟悉农业,海南省农信社在立足农业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用金融杠杆精准撬动农民增收致富。海南省统计局对全省18个市县近1.1万户农信社贷款农户随机入户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更贴近农户生产经营,农户对农信社资金的满足度更高、客户粘性更大、资金利用更充分,超过九成的农户使用农信社小额贷款扩大家庭生产经营规模。其中,仅有2.41%的农户同时向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或者私人借贷。

  海南省农信社启动小额贷款改革探索以来,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2%(未扣除价格因素),高出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7.5个百分点。2014年带动农户实现人均纯收入1.5万元,比2007年翻了两番,促进农民增收明显。“农户生产经营赚了钱,到农信社存钱,还贷款,普惠金融就实现了可持续良性循环。”吴伟雄总结。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入”山林。从改革前濒临破产“逆生长”为目前全省存、贷款规模最大,网点和金融便民服务点最多,纳税最多的商业银行机构,从改革前小额贷款不良率高达98%几乎“全军覆没”,到目前不良率低于2%基本实现收支平衡,海南省农信社金融普惠、特惠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海南省农信社小额贷款业务的占比还可以再提高。”谈及未来发展,吴伟雄对记者表示,“海南省农信社信贷资源将逐步从省内房地产、工业项目退出,更加专注‘三农’、小微等薄弱领域的金融可获得性,进一步强化农信社‘支农支小’的普惠色彩。”这样的选择对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房地产经济占重要地位的海南市场来说,无异于是艰难的,但对于吴伟雄来说,却又是必然的。在吴伟雄看来,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初心始终未变,做“农民自己的银行”既是农信社支农、惠农的最大优势,更是其发展壮大的最终道路。

  此外,吴伟雄还计划向柬埔寨、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推行小额信贷“海南模式”,进一步探索其可复制性。“我们相信‘海南模式’是可复制的,当然不可避免会遇到当地监管、风险控制等诸多挑战。”吴伟雄总结,“但只要把银行信贷的企业文化做实了,真心真情对农民,风险都是可控的。普惠金融可以做,也一定能做好!”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9期。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