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存放汇优势仍在

2013年09月14日 16:26  新浪财经 微博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教授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教授

  新浪财经讯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与《财经》杂志联合主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协办的2013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商业银行的变革与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教授演讲题目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创新》。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觉得现在互联网很热,怎么样来看待互联网?怎么样给互联网金融下个定义?我是这么想的。

  有的同志说银行用互联网和IT技术,来做银行业务叫银行互联网,互联网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做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我想下这么一个定义,是不是说互联网金融应该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处理银行业务,叫做互联网金融。

  大家说了现在好多的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上做的很多金融业务,有的是有牌照的,有的没有牌照的,是不是可以叫金融呢?我想金融的内涵和种类是很多的,有一些业务是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牌照的,但是有一些其实是不一定非得要有严格的牌照管理的,适度的监管就可以了,所以不管是银行还有金融机构,用互联网技术和用IT技术,来做这个金融业务,还有就是其他的企业用互联网技术和IT技术来做,金融业务,我认为就其本质来说,都应该是同样的,如果是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的话,该有牌照的就得按牌照严格管理,可以不用牌照的,就可以适度管理,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原则。

  在互联网时代,IT企业也可以做一些金融业务,银行也在做这些业务,对银行有什么样的挑战呢?我想讲这么几个观点。

  一,银行的传统领域到底是什么。银行其实最根本的是存款、贷款和结算,最要害的是这三项业务同时具备和做,它能够创造货币,中央银行要严格地监管银行是因为它能够创造货币。现在互联网上有互联网上的货币,比如说Q币还有现在的比特币等等的,它们也在创造货币,凡是能够创造货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监管当局应该对它进行监管,因为这个话题太广了,比较复杂,我不想在今天这个会上来讲这件事情,但是我认为货币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金融的情况,看这一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带来的危害就可以知道金融要在一定的领域当中,必须实施监管的重要性。而且这次金融危机除了一般的经济政策,各国的经济结构,还有金融产品的过度复杂化和金融监管的缺失,除了这个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有问题。

  全球进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全球主要靠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进行交易,所以美联储的一举一动能够影响牵动全球的金融市场,我想货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对货币视而不见、不管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现在在虚拟网络上所出现的这些货币,它的交易量是有限的,到现在为止监管当局还没有直接去对它进行监管,但是迟早这个问题会提上日程上来的。

  而且在网上发货币,并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挖掘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就比较好地控制,应该说从1640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变成中央银行,几百年人类的智慧到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都不能够恰当地控制货币供应,想在网络上一两家公司,就能够很好地控制货币,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很难想象的。互联网上货币的问题我就不谈了。

  因为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因而不管你在互联网上存贷汇三项结合在一起,还是在网下三项结合在一起,只要能够创造货币就必须对他进行严格的监管,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其实是支票货币或者说咱们现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上的钱,咱们也可以叫它电子货币,它最终的结算的权威性在于它可以无条件地兑换法偿货币人民币,法偿货币是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你账户上的那些钱在银行帐户上的钱,和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上的钱,它最终的偿受能力,决定于它可以无条件地兑换法偿货币,如果没有这个保障的话,如果没有这项东西的话,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银行最核心的是这一点,我在理论界跟很多人是有不同观点的,但是我还要来说这件事情,银行还有一个新的领域就是财务咨询和第三方理财。刚才上一场已经讲过了,互联网金融他们在做一些什么呢?互联网金融做了这么四件事情,我看了看所有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做的那些事情。

  第一,与电商结合的结算业务。就是第三方支付。大家知道货币是干什么的?货币就是交易媒介,它就是买卖双方交换的一个物品。你也可以拿着一张纸货币去交换去,也可以把你的纸币存在银行拿支票去交换,也可以把它存在银行卡里头,或者是有一张信用卡可以让你透支,再就是第三方支付账户上的钱,这些钱其实都是你最初的存款存进去的,这是第一,他办的是把你现存的货币来实现它的交易媒介的功能,第三方支付。

  为什么第三方支付出现了以后那么长时间,中行银行到近两年才开始发牌照,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第三方支付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最后其实中央银行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的运动,作为中央银行来说他要管,因而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不是金融监管当局在管,而是中央银行在管,因为它和货币的流通有关系。

  第二,基于销售信息的小微贷款业务。这个是以谁为典型呢?是以阿里巴巴[微博]为典型,他只做贷款,他不能够吸收存款,小贷公司不允许吸收存款,只能够放贷款,而他贷款之所以比别人更方便,是因为他通过交易得到了大量客户的信息,知道了客户的信用度、知道了资金需求,基于这个上头他做了小额信用放款,做得是非常成功的。

  第三,基于支付帐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的销售,比如说基金和有一些个保单,是可以到这上销售的。这次的余额宝,实际上就是在支付账户上销售基金份额,这个事情不是新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有大额可转让支付帐户,就是在银行有一个帐户,你的钱超过了一定的数额的时候,他就有一个约定,就可以拿这个钱去买基金,如果低于某一个帐户,就可以把你的基金买掉,回到账户上,这个帐户的余额的钱是可以用来支付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替代存款变成存款了,但是这一场金融危机表现的是什么呢?当危机到来的时候,货币市场基金业可以跌破面值,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去营救这个基金,所以说基金和存款是绝对不同的。每一个基金可以自己跌破面值,但是存款要让它跌破面值和不兑付,以银行的倒闭为前提。

  除了基金以外,标准化的保单,航空意外险或者说旅游险,非常简单的责任险是可以通过网络销售的,但是复杂的基金和复杂的保险产品,绝对要用线下来弄,因为你要接受一个投保人,你必须对他的很多条件要进行审核,是吧?当然大家也可以说,这些个复杂的审核条件,我也可以通过网上去做,是可以,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复杂的东西,没有人见面的话是不太容易的。

  还有一些基金,有些偏股型的、偏债型的,货币市场基金在网上销售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你定一个和约,但是偏股型还有偏债型的,偏股型的还比较稳当一些,偏债型的可能风险比较大一些,这些个风险提示是应该跟客户来做。

  第四,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P2P平台,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它本身是不能够动钱的,它应该是匹配出借人和借款人,时间的关系我不展开来说了。

  既然他们都是做了这些事情,那么我们银行有什么优势呢?我想在互联网上现在开气的这些个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小额信贷还有卖这些基金,它们都是小商户的活动比较多一些。但是我们的国民经济除了终端的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基本建设,大的制造商,他们所需要的贷款,还有大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原材料的购买,这些个很多的东西,并不是说简单地靠,也可以从网上去订,也可以去支付,但是有很多的信息,有些很多的单据的审查,还是需要有人工的评判的,银行还是有他的专长的,这些不容易被网络代去,复杂的金融产品需要现场沟通,网络是不容易替代的。而且存放汇结合的优势,刚才我说到的所有的四种,互联网上搞金融的业务,都是单项的,他不能够创造出存款来,他只是把别人的存款吸收到他这儿来。

  银行具备存放汇三者结合在一起的优势,还有因为银行掌握了那么多的信息,除了终端的销售信息以外,它掌握的国民经济的信息是很多的,这样的话它对于高净值的客户的理财管理,这些方面他的能力是很强的,因而说在这些方面,他是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的。

  那么大家说了,既然互联网他有四类的业务都是单项的,我们可不可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呢?合并在一起以后,就是说也让网上,比如说阿里小贷,或者是支付宝[微博],能不能给他发一个牌照,让他也同时吸收存款,他既能办结算,又吸收存款,又放贷款,可不可以呢?我说是可以的,这样的话就是寻求一个,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给他一个银行牌照,然后让他来做,我们要比较一下,就是说能够上互联网的这些个业务,基本上还是什么呢?还是比较简单的、标准化的业务,复杂的、个性化的东西还是需要线下的,所以我这个标题是什么呢?就是互联网时代银行的创新,细分客户市场,办成特色银行,我的落脚点是什么呢?落脚点是说?现在的互联网的这些个企业,他们做的金融业务都是单项的业务,而这些单项的业务,我觉得不可能对银行造成颠覆性的,我认为不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因为银行本身也在不断地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改造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完成自己所具有特色的存放汇三者结合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般的刚才局限于四个单项的这些方面的互联网企业,无法颠覆现有的传统银行,这是我的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就是说,既然银行的优势是因为集存放汇三者于一身,我们现在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民营银行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对现在的阿里小贷,支付宝还有支付宝,还有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等的,给他们银行牌照是可以的吗?是可以的。那么就回到了存放汇三者结合在一起的业务,这时候你就看到了,完全是靠网上的业务,它的量,量大、笔数大,金额小,我觉得要和现有的传统银行去竞争的话,我认为还是有它的不利的地方的,所以我的第二个结论就是说什么呢?既使是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有了银行牌照,我希望做你现在所熟悉的客户群的服务,细分客户市场,大家有的去做小微,有的去做个体小商户,有的去做一些大的企业和大的什么。所有的银行都同位竞争的话,都同质竞争,会对整个金融业服务效率的提高不太有利。

  这就是我的观点,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记者陈宝成涉嫌非法拘禁罪被批捕
  • 体育中超-埃尔克森绝杀 恒大2-1胜10人申花
  • 娱乐王菲称夫妻缘尽离婚 李亚鹏:女儿归我
  • 财经上海自贸区获批催涨区内房价:一夜涨10%
  • 科技运营商iPhone价格战疑云:或不给高补贴
  • 博客王菲与李亚鹏高调离婚的三大猜测
  • 读书战地实拍:残酷真实的越南战争(组图)
  • 教育三成人曾暗恋过老师七成人接受师生恋
  • 曹凤岐:中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演进
  • 张捷:定价权眼光看通胀与印钞
  • 谢作诗:从农民工就业看潜在增长率
  • 徐洪才:从李克强讲话看金改路线图
  • 胡文娟:被抛弃的房价收入比
  • 黄凡:创业板是否已到曲终人散时
  • 章玉贵: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
  • 谢百三:北上广深房价为何涨个不停
  • 苏鑫:开发商情绪指数成楼市主角
  • 杨涛:从银行房贷紧张看地产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