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与《财经》杂志联合主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协办的2013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商业银行的变革与创新”。以下是“理财产品新途和业务模式突破”专题讨论实录:
主持人袁满:现在其实是一个大资管时代,也就是说出了银行在做理财产品,这个市场上保险、券商还有信托都在做,很多类似的金融机构都在做,在这个大资管时代,银行作为一个中国最主流、最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这个方面遭受了很多不同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什么?我们银行打算怎么面对?请我们往博士先谈谈。
王岩岫:
我认为在今后的银行转型,从普通的商业银行靠规模发展、靠信贷发展这个时代,应该已经渐行渐远,银行主要今后要从事,而且今后基本上也是这个业务,主要是资管时代、理财时代。
袁满:
您刚才谈到的互联网金融冲击问题,也恰恰是我们今天这场论坛当中下一场议题要探讨的问题。
您刚才也谈到了通道类业务,将来要加强这种风险管控,你谈到了要鼓励银行发展这个自己的资产管理计划,那么在这一点上鼓励银行发展自己的资产管理计划,从监管者角度说有什么相应的政策。
王岩岫:
刚才我也提到,我们中国是间接金融的,银行占有主导地位,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没那么丰富,我们相应的中介机构也没那么严格,大家还是相信银行,为什么理财产品这么发达?大家知道把钱存在这里,至少绝大部分是保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要发展适应我们中国金融的一些特色的产品,我们的创新不管是新的资管计划还是新的创新工具,我们的目的第一是符合中国的金融特色;第二,严控风险底线;第三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第四提高银行的效益和收益性,这是我们的目的。
袁满:
赵教授,大资管时代,不同的金融机构都会推出一些理财产品,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怎么去选择匹配?
赵欣舸:
首先我们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这种主导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尤其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像刚才王行长也讲了,很多时候大家来买理财产品,就是把理财产品的信用看作是银行的信用,而且说句老实话,在我们国内应该说大家把这个银行的信用是看作国家信用。比如说像我们最近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关于银行存款保险,我觉得可能多数的老百姓你跟他谈这个话题,他会说为什么,他觉得我在银行的存款,本身就是应该由国家来保障的,而且我们现在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国债的利率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这个你到别的国家去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国债才是理论上的无风险资产,银行的资产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在国内两者却恰恰反过来了,这也说明了有无数的老百姓,他对银行有这样一种信任,然后可能对其他的一些渠道的产品的风险。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股票、基金这些都是有风险的,但是如果大家的金融知识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话,他也可能会意识到,像比如说我们拿基金业做一个例子,基金业整体上当然是有风险的,里面的一类产品,比如说拿他的货币基金,假如说和我们的银行理财产品比较一下。如果从回报率的角度来看,应该说相当多的时候这两种产品是非常接近的,当然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有一大优势,到了月末或者说季末的时候,刚才王行长说了,你在冲存款的时候,它可能会给你出来一个非常好、非常高的回报率,你有时候会收到一个短信,我现在只有一个短期的十几天的,您先等一等,他说可以对接月末或者说季末的高收益。但是除了这种特殊的情况,两者从回报率的角度来讲是非常接近。
其他的比如说货币基金,他有没有一些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呢?其实你比如说他的流动性,一般货币基金两天之后你就可以到帐了,银行理财产品当然有一些现在是可以很快地道帐,但是多数来讲你的流动性是受到限制的。
比如说购买的容易程度,理财产品我们得等它一期一期发,货币基金它就存在着。还有我觉得可能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你比如说像货币基金他的整个结构,应该说是相对来讲很透明的,而且还有一个是他先天他的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分散化的组合投资,全世界的货币基金没有一个是保本的,全世界的货币基金也不是说没有出现过跌破本金,在美国讲就是说跌破一元面值的情况。但是货币基金出现一个血本全亏,最后一分钱拿不回来,这个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说他本身是一个分散化的投资组合,但是我们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的这种理财产品,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现在看到最新的数据,我们知道理财产品分三类,保证收益类就是保本保收益,还有保本浮动收益,还有非保本浮动收益,就是不保本也不保收益。最近好像我们目前发的这些理财产品,应该有大概70%,至少从理论上它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也就是不保本的。
很多人可能说,他虽然说不保本,而且很多销售人员也这样讲,说不保本,其实没事儿,如果你真正能保本,你为什么不说它是保本的呢?也就是说还是有那1%甚至万分之一的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结果,不出事儿没关系,出了事儿就是大事儿。
但是货币基金我还真无法想象,说一个货币基金会让你最后,真的血本全无,因为它本身的结构就已经在这儿了,所以我个人觉得理财产品在现有的市场上,可能还是有一些金融产品,对它有一定的挑战的,谢谢。
王岩岫:
当然还有一说,刚才说到保本不保收益的产品,这个银行业做得很多的。比方说我买一个三年期的国债,100%我买了,剩下我拿出3%来买高杠杆的,10倍杠杆率的产品,理论上可以做到10%的收益,一旦大幅下跌,只能说我不赚这10%,可是我本金是保了,这是很多嵌入式产品的个性。
袁满:
在这里面我想问一下王行长,刚才从王主任的介绍当中能够知道,将来对通道类产品会是一种比较严的管控趋势,因为它毕竟是借用了银行的信誉和客户,但是非常鼓励银行发展自己的资产管理产品,从经营者角度上来说,咱们银行做了什么准备,有什么考虑。
王桂芝:
首先通道类业务,原来在一个管制比较严格的情况下的一种创新,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我们现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最近这已经是在往前推了,这样的话就是银行在这个理财产品的创新方面,在标准化方面,他又给你解决了很多问题。你像银行的信贷资产,现在我自己可以证券化了,今后我的存款就理财化,资产就证券化,理财就结构化,这些方面它也是一种方向。
所以再一个是通道业务,每一个行的情况不太一样的,跟他的整个业务结构和他的盈利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从我们广发行来讲,通道业务对我们来讲影响还是不大的。
我想我们也做好了准备,而且刚才我们王主任和我们教授都对银行充满信心,我们也是充满信心,但是我们在一线,尤其是我们小行,我们的危机感就非常重,我们要远远危机感大于我们的监管部门和我们的大行,就是利率市场化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所以我们这种危机感重的小行,可能恰恰能够战胜危机,我们提前就有一些个准备,包括创新、理念、客户细分、产品创新,像广发的电子银行,还有24小时无人值守、社区小银行、生意人卡等等产品不断地推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应对。
袁满:
刚才我们也谈到了理财产品的兑付问题。
我有一个疑惑,当然不光是银行理财了,包括信托产品。到目前来看,我们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好像体现了一种刚性兑付,在这里我想问问王博士,你兑付的产品,真的是都能够按照说的收益率那么刚性兑付吗?还是中间有一些什么样的考虑。
王岩岫:
在这种情况下,他保证兑付了,我觉得这还是高收益、高风险的情况。你知道我们银行很多时候理财产品接贷款,贷款现在是6%以上,有很多机构说我的贷款利率都达到7%、8%,有的企业说我得10%才能贷到款,那我问一下银行的理财产品才做到4.5%左右那么低,我又引出一个话题,低收益、低风险,刚性兑付是理所当然的。既然银行都那么高了,我这个才4.5%最高的年化收益率,那你给我刚性兑付都是可以的。今后推出这种资管的计划,每个项目要独立开户、独立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这样的话你就要在享受高利率的同时,你要承担破产的风险,是这样一个情况。
袁满:
也就是说未来的这种理财计划当中,如果一旦出现不能够达成当初的承诺收益,我们也是做好了出现不能兑付的应对准备是吗?
王岩岫:
按道理上来说,完全应该这样,单独建帐、单独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我们当然是作为进行了风险评估的,高倾向性投资者风险的客户,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通过你的资产组合来得到。比方说我现在做一些权益类投资,我可以做10个风险组合,那你可以,比方说有一个出现风险,你另外一个保证大概10%左右的回报,你也回来了。所以这个是我们想今后这种要通过它的风险组合,就是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甚至跨市场的,不光是10个风险组合,可能跨市场、跨产品的,国内国外的,甚至比方说贵金属的、股权类的、债权类的、货币市场的、债权市场的,股权类投资,通过这样达到一个高收益。
袁满:
赵您认为怎么面对未来的风险。
赵欣舸:
其实本来刚性对付这件事儿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刚才说了,比如说如果是理财产品的话,分这三类,如果是保本保收益,你就应该本和收益都刚性兑付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是保本服从收益,比如说像我刚才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属于这样的产品,最坏的结果你把本金拿回去,你可能赚不到钱,如果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论上你一分钱拿不会去,这个理论上也是存在的,就是理论上应该说不存在刚性兑付的问题,那你就看这个东西事先怎么约定的,你既然签了这个和约,理论上认同这个东西。
但是现在我想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虽然有一些是非保本的,但是实际上尤其是银行理财也有,信托业也是有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个后面都是有一个,可能大写的两个字,就是“维稳”,不能出事儿,出了群体性事件的话你们自己兜着。出于这样的考虑,很多其实并不是契约中规定的,实际上在操作中也就变成了刚性兑付了。
但是这样长此以往,说老实话对于培养投资者理性、健康的投资理念,并不是一件好事儿,我自己有时候就说,我其实害过不少朋友。比如说有人来问我这个东西能不能买,我仔细看说非保本的,你要考虑好。但是最后发现虽然他说是非保本的,但是最后如果刚性兑付的话,他是可以把这个钱拿回来的,所以他并不承担风险,他等于无风险拿到了一个高于正常无风险的利率。大家如果最后都学乖了的话,那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没风险的,我干嘛不去买它呢。
所以说如果是这个样子,对于培育健康的投资者的心态和心理,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儿,但是有一点要强调,我们说在现实中出现的销售环节中可能会看到的这样的问题,他有时候会来告诉你,这个东西写是这么写,但是你您放心,第一个是从来没出过事儿,第二个是真出了事儿银行在这儿呢,您还怕吗?所有这样的销售行为存在的话,因为你不要忘记相当多的购买理财产品的人士。刚才我们一直用个人投资者这样的概念,很多人根本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投资者,他说这就是我到这儿存定期换了一种形式,对于这些人来讲,刚才一些销售人在销售过程中讲的话,那就绝对是误导,这种情况下你要求他完全责任自负,空白也是公平的。
王岩岫:
我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再给大家正本清源解释一下,我没有丝毫袒护理财产品的意思,咱们站在一个完全的金融消费者的该度来讲,首先现在我们70%左右保本的,有40%,另外保本保收益有40%,另外有30%左右保本不保收益,另外30%是不保收益的。那么这30%不保收益,比如说另类投资、股权类的、衍生品的、指数基金的这种,都是销售给私人银行类机构投资者,你一般还买不到,这种收益的一般也很高。当然也发生过个别可能造成过损失的情况,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投诉的。如果有投诉,我们都非常重视来解决这个问题。
多一份金融知识,多保障您的财产安全,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先生:
刚才王行长讲的理财产品有关发言讲得非常好,对我很有启发,同时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我们关注到一个现象,中国银行业做理财产品最近几年红红火火,做的规模非常大,但是如果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相对的收益率却非常低,我想请教王行长,银行如何通过理财产品加强银行创利的能力。
王桂芝:
实际上银行的高盈利的水平,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利率的管制,所以使得我们银行对这种高盈利已经习惯了,觉得银行好像就是应该这样赚钱,真正的银行通过代客理财业务,来赚取中间业务收入,提高我们的盈利,他这个速度要远远低于我们现在的存贷利差。你刚才讲的那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理财产品,相比于存贷利差来讲,肯定我们理财赚的钱太少了。但是这恰恰是中国银行业的问题所在。所以你现在必须要做回银行应该做的事儿,银行是服务业,银行就是代客理财,你就应该赚那点儿服务费、赚那点儿管理费,所以我们等于是要回归到银行的服务本色,回归到理财本身的本色,这是第一。
第二个是现在的理财产品赚钱少,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些刚才讲,宁可我的收入很少,我还要做呢,他很大的一个方面是为了拉存款,我这个银行把存款吸引过来就有存贷比,有了存贷比就可以贷款,用贷款利差来弥补到我理财的收入。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改变的,随着我们的利率市场化,随着我们现在的整个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的高盈利时代,我觉得就要过去了,吃存贷利差的金饭碗就应该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