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转型招行让民生银行抢走风头

2013年03月11日 15:23  《新财经》 

  文/《新财经》记者 林石

  招行的第一次转型让其跑在了股份制银行的前头,并确立了创新先锋的形象,但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民生银行抢走了风头。

  民生银行的“商贷通”本是无心插柳,却成了改变其地位的重要支点。

  据《新财经》记者了解,当初民生银行向中小企业信贷发力,并非自主战略,而是受监管层压力。由于当时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银监会于2009年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政策,包括要求商业银行成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等。

  就在其他银行将银监会的压力看作“差事”应付的时候,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却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直接把担子压给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零售银行部。

  让民生始料不及的是,这个被大家看作政治任务的业务改变了民生银行在股份制银行的地位,使它在2012年被市场发现,成为领涨一波行情的黑马,并成为扬名立万的金字招牌。

  民生崛起的同时,招行的低成本优势没有了吗?贷款定价上偏于保守难道不是优点反而是缺点了吗?

  民生超越招行

  招行从2004年开始到如今,一共提出了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是2004~2008年,第二次是2009年到现在。

  第一次转型时正好是一轮加息周期,招行完胜,其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逐年提高,且速度明显快于民生和兴业等银行。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2009年,招商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突然滑落,而正是那一年,招商银行溢价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导致核心资本充足率猛降。“尽管招行不承认,但是收购永隆银行是招行的一大败笔。”一位业内人士说。

  收购永隆银行给招行带来的结果是,在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规宽松的形势下,所有银行都在抓紧机遇疯狂放大资产的关键时点,但招行由于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不能如其他银行那样乘机放大资产,只能做风险系数较低的票据贴现业务,致使票据贴现全年平均余额占总贷款平均余额的22.48%。而更让招行难堪的是,那一年票据贴现市场低迷,招行全年的票据贴现平均收益率只有2.21%,这导致了招行2009年贷款净利息收入较2008年下滑了10.41%。

  多年来,让招行处于精英地位的原因除了其锐意改革形象之外,不论从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方面都达到了其他银行无法取代的地位,也就是投资者所说的护城河。

  从负债方来看,招行在零售领域的开拓,让其获得了低成本的资金,这得益于其近几年无论在服务、还是在设备等各个层面的开拓创新。2011年,招行存款综合成本约为3.4%,民生为4.03%,招行大约有0.6个百分点的优势,这是招商银行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招行零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客户高昂的转换成本,其服务是其他银行很难跟上的,其客户定位在受过良好教育、并具较大未来增长空间的白领阶层,这导致零售业务成为利率市场化大势下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但是市场认为,招行的这个优势正在慢慢被有着庞大密集网点的四大行追赶,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利用其网上银行、财富管理和信用卡等工具,奋起直追,尤其是近几年理财产品的疯狂扩张,招商银行在负债端的护城河正在慢慢变浅。

  从2009年开始,招商银行选择了“二次转型”,而民生银行却选择了向中小企业信贷全面发力。3年后来看,这个选择决定了民生和招行在股份制银行地位的互换。

  以2011年为例,民生银行总贷款余额为1.2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300多亿元,占比19.29%。中小企业贷款实现的利息收入占总贷款利息收入的28.22%。根据2011年民生银行7.16%的平均贷款利率估算,该行2011年总贷款利息收入为863亿元,中小企业贷款2011年实现利息收入为244亿元,平均收益率为10.47%,较7.16%的平均贷款利率上浮46.23%。

  2011年第一季度,新增“商贷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比率达40%以上,处于同业最高水平。这就突然使民生银行的净息差一举超过招商银行,并在16家上市银行中居于首位。

  转型成败

  “民生的事业部制是其他银行都不敢做也不想做的事情,改革就是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成功了。”招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这样说。民生银行之所以能够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是因为其在组织机构和流程优化方面实行的彻底改革保证了“商贷通”的开拓,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也为事业部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2007年下半年,民生银行开始推行事业部制改革,核心内容是根据特定行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公司业务收回总行集中经营,并重新明确大、中、小企业业务边界。

  大企业归新成立的地产、交通、冶金、能源、贸易金融事业部,由总行直接经营管理,以提升专业化效率,迅速做大、做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由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分行)主要负责,支行不再从事公司业务。

  民生银行的这个改革引起非议,也一度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巨大困难,产生波折,其问题和困难是:失去大企业支撑的分行有如被釜底抽薪,而完全失去对公业务的近500家支行网点更是无所适从,导致一段时间分行与事业部间矛盾不断,这又反过来制约了事业部的改革效率。

  民生银行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模式,没有彻底条线化的模式完全取代总分支行制的“块块”模式,业务的“条”与分总行的“块”相互融合;分支行战略收缩后,最后由“商贷通”来补充。事业部制改革为“商贷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反过来,“商贷通”又排解了事业部制改革的后顾之忧,能促进改革更加高效地向前推进。

  正是有了全新高效和责任分工明确的事业部制改革的成功,民生银行的“商贷通”才探索出了一条民生独有的模式。

  小微贷款之所以在此前不被银行重视,就是因为成本太高、收益太少,民生银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批量营销,比如蜚声业内的所谓“一圈两链”营销模式。“一圈”是指各个城市主要的大型商圈,包括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和开发区等有形商圈,以及行业协会、商会和产业链等无形商圈,如北京的木樨园商圈、昆明的普洱茶商圈。“两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的销售链和供应链,两头都围绕着众多卫星式的中小商户,如家乐福大卖场供应链。

  民生银行通过充分调研,在当地相对稳定且有前途的“圈”和“链”中做出选择,确定目标客群。民生的选择侧重于抵御经济周期最强的衣、食、住、行领域,如杭州有18个主要商圈,民生只选择5个进行开发。

  有了这些客户群,还要有标准化的产品。这时候民生依靠的是数据。民生银行在当地确定目标市场后,提炼出特定客户群的风险识别关键指标,确定准入标准、授信担保方式、单户授信限额与期限、项目授信总额度以及项目风险预案,形成标准化产品,即集群客户授信方案。标准化产品与集群授信,解决了“商贷通”人员投入过多、作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业务得以按照“信贷工厂”的方式操作,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

  为了控制“商贷通”的风险,民生的小微贷款采取了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包括抵押、质押、保证、联保、互保、共同担保、第三方担保、法人担保、专业担保、担保公司担保和信用等十余种方式。其中,商户联保显示了特别的效力,这直接得益于“商贷通”有关“一圈两链”和集群授信的独特设计。

  激进与保守之争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如果最终风险失控,则此前所有亮丽的数据将会变成一堆烂账,所谓升得越高、跌得越重。

  按照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定律,民生银行赖以崛起的“商贷通”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旦中国宏观经济出现大的波折,民生银行这种高风险业务必将经受考验。

  民生银行“商贷通”风险控制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采用大数法则,用价格来覆盖风险;其次是如前所述,采取了商圈、产业链、联保和集群授信等控制风险的方式;最后是其授信对象集中在抗周期强的消费行业。此外,民生银行还有独特的小微评审,比如充分利用第三方等。

  “大数法则”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是指相似个体所组成的大型群体的平均行为要比个体行为更加容易遇见。民生银行“商贷通”通过将小微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风险管理,期望预测潜在的行业风险。中国有3800多万户的小微企业,这个庞大的数字足以分散风险。

  不过市场人士质疑,以上风险控制措施并非绝对安全,比如2007年由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其实其风控模式与民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两者都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预期向好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利用大数原则,民生银行还推出围绕商圈、特色市场和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联保制度,即以各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信用担保主体,再将产业链上无数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或互相捆绑,或与产业链核心企业捆绑在一起。这样,一旦某个小微企业出现不良贷款,就可以通过互相担保的其他企业或是产业链上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吸收。民生银行“商贷通”的风险控制模式就是通过这种信用担保制度在“商贷通”和小微企业之间添加了一层“防火墙”。

  但有人分析认为,民生小微信用担保模式中,民生银行通过各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要求同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互相担保,共同承担贷款风险。这种担保实质上是一种简易的CDS(信用违约互换),在一定风险程度内,美国次级贷款中的保险公司,或是“商贷通”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能够对冲贷款违约的风险,也就是能够吸收借款人的坏账。但是,一旦整个经济系统出现问题,大范围的坏账超过了核心企业能够吸收不良贷款的能力,危机也就无法避免了。

  这种情况在中国不是没有先例,比如2009年后温州中小企业老板的跑路和上海地区钢贸商的大面积倒闭,反映的就是产业链和商圈信用的脆弱性。联保互保虽然保护了承担个别企业的风险,但是不能承担整体风险。风险爆发时,往往在产业链和商圈内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传染,其破坏性更大。

  从过去的成绩来看,在不良贷款的控制上,民生相比招行还有相当差距。

  2001年以来,招行和民生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招行自2001年以来,不良贷款从140多亿元,减少到2012年第三季度末的107亿元,加上累计净核销约50亿元,10年来不良贷款新增约20亿元,实际新增不良贷款很少。

  而民生自2001年以来,不良贷款从3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第三季度末的97亿元,再加上累计净核销约60多亿元,10年来不良贷款实际新增约130亿元。从这个趋势来看,很多人认为,资产质量方面,依然是招行胜于民生。

  不过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股份制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部负责人则对民生“商贷通”推崇有加,他说,民生是小微的领头羊,这种客户战略很正确! 大的宏观下滑可能性不大,即便有,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不大,小微的特点是分散,客户集中度很小,局部风险出现以后,高收益可以覆盖。这种战略其实侧重于信贷技术操作,小微信贷技术在西欧相当成熟。

  鹿死谁手?

  首先是风格,市场普遍认为招行比较稳健,而民生则比较激进。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作为经营风险业务的机构,历史一再证明,保守或者稳健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命脉。比如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汇丰银行,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中,许多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陷入了生存危机,有的已经轰然倒下,然而汇丰却能够“独善其身”。有人认为,汇丰银行的秘诀是其作为一家成立于香港、上海的银行,从骨子里就带着东方的文化背景。如不要铤而走险,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先积蓄,再消费等。

  而人们在比较招行和民生后认为,民生首先挥师进入的中小企业信贷,初期是蓝海,没有任何竞争,必然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初始期。但是,这又是一个很容易被模仿的行业,几乎所有银行已经涌入中小企业领域,目前收益率已经在下行。

  一位股份制银行中层最近表示,小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导致银行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尤其是“长三角”区域不良率上升较快,其结果导致银行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不敢给小企业贷款或有选择地给小企业贷款;二是贷款利率居高不下。银行根据价格覆盖风险原则,在不良资产大幅上升的时候,其价格必然不会下降,即使在小企业信贷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也有人认为,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属于短期占领市场的方式,属于外功,容易被别人模仿;而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是内功,是别人很难模仿的。因此有人认为,民生只是暂时领先,最终胜出者仍然是招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体育NBA-科比19+9+7湖人进前八 热火18连胜
  • 娱乐组图:两会美女翻译走红 冷艳酷似赵薇
  • 财经315随手拍维权活动启动 第五届网络315
  • 科技陆兆禧将任阿里CEO 构架调整暂告段落
  • 博客慈善捐款怎么投进了无底洞 两会博客
  • 读书解密:邓小平为何唯独不与林彪来往
  • 教育研究生低质化:边偷菜边看电视也能毕业
  • 育儿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仅三成
  • 梅新育:中国需要发改委
  • 罗天昊:南水北调 不如迁都襄阳
  • 张五常: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 刘石:又见谷贱伤农
  • 叶檀:离婚说明房地产调控错误?
  • 杨涛:金融改革应转向抓小放大
  • 童大焕:不调控房价就会涨翻天?
  • 陈序: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或从机构改革开始
  • 赖伟民:四项措施扩大国人消费
  • 钮文新:大部制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