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14:59 新浪财经

  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开始从事信用卡代理业务至今,银行卡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金融支付工具。概括起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大致走过了5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 1978年至1993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萌芽、起步阶段。从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件对于我国银行产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1979年12月,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东亚银行签署协议,代理其

信用卡业务,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开展银行卡业务;二是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2年后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初步发展阶段 1994年至1996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全国金卡工程开始启动。

  在这一阶段,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外,国家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招商银行(1995年6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1993年,为了实现POS与ATM机具与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倡导了“金卡工程”;1994年,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等12座试点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的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联网通用初级阶段 1997年至2001年,我国银行卡逐步实现联网通用。在人民银行的组织推动以及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和各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12座试点城市的区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于1997年建成。随后,深圳、昆明、福州、武汉、长沙、郑州等6座城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跨行信息交换中心。这些中心的开通为各商业银行拓宽银行卡市场提供了公共的网络平台,各地银行卡发卡量、POS和ATM受理网点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也大大增加。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2001年2月,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大会通过了《2001年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实施意见》,就实现全国范围内全面的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目标,各商业银行达成共识,并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内所有跨行、跨地区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都要加贴“银联”标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以银行卡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对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面联网通用阶段 2001年底至2004年初,中国银联成立,全面实现联网通用目标,我国银行卡产业迎来大发展时期。在第一届银行卡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各商业银行开始银行卡经营体制的改革,实行系统主机集中统一和机具标准化改造,金卡工程的目标超额提前完成。2002年1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成为首批启动发行“银联”标识卡的5座试点城市。2002年3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我国自己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中国银联的成立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继往开来”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的领导支持下,通过中国银联及各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2002年,联网通用“314” 目标基本实现,即: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系统内银行卡业务处理系统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汇局实现所有地市级以上的分支机构的联网运行;在原有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的基础上,实现100座以上城市的各类银行卡的跨行通用;在40座以上城市推广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识卡,实现银联标识卡在这些城市内和城市间的跨地区、跨行通用。

  2002年,农业银行成为在西藏拉萨发行首张银联标识卡的发卡银行;2003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联网通用也基本实现。同时,中国银联联合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建立并完善各项规范标准的推广实施机制和工作流程,并在受理环境建设、系统安全管理、银行卡跨行交易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此外,中国银联还联合各商业银行开发了ATM跨行转账、柜面通、网上转账、手机支付等多项银行卡新业务。

  中国银联的成立既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又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性的保障,中国银行卡产业从此进入快速成长通道。

  品牌创建阶段 2004年至今,市场化运营机制确立,中国银行卡产业融入国际。面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压力,创建中国自己的银行卡品牌成为共识。

  在联网通用业务基础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中国银行卡产业坚定不移地朝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2004年3月1日,人民银行批复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可以根据相关业务的实际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制定收费标准。同时,银行卡服务收费机制开始逐步建立。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兑现,更多外资机构通过合资、独资等各种形式进入国内银行卡市场,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增强。为了提高整个民族产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2004年,中国银联提出创建民族银行卡支付品牌,坚持人民币银行卡的自主知识产权。此举得到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2005年4月27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05]103号),明确提出要完善实施人民币银行卡技术标准,加大我国人民币银行卡技术标准的推广发行力度。

  截至2006年底,绝大多数发卡银行都已发行符合国际标准的“62”字头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发卡总量达2.3亿多张,其中仅2006年就新增银联标准卡1.4亿多张,占当年新发卡的比例已超过70%,银联标准已真正成为民族银行卡产业的标准,并成为国际银行卡产业的一支新兴力量。

  与此同时,银联卡网络不断向境外延伸,2004年1月18日,银联网络正式开通香港业务,中国银行卡品牌的国际化之路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随后,澳门、新加坡、泰国、韩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士、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受理业务陆续开通。目前,银联境外受理网络已经覆盖了95%以上中国人常去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的目标。

  截至2006年6月,全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到10.33亿张,比2001年增长近2倍。2006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卡交易总额达到28.9万亿元,持卡消费额达到7949亿元,分别是2001年同期的7.5倍和13倍。目前我国已经被公认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

   (中国银联银行服务部供稿)

    银联标准银行卡知识竞赛

    竞赛试题3月28日公布,答案可在以下相继发表的10篇文章中获得。8万大奖等你拿!

    1.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2.银行卡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