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10:11 英大金融

  贝兰克梵:贫民窟孕育的美国梦

  文 | 本刊特约撰稿人 蔡智群

  在“中国梦”成为心之向往前,“美国梦”一度是照进黑暗中的光明,给了无数人希望,劳尔德·贝兰克梵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出生在纽约的贝兰克梵,在贫困杂乱的环境中成长,教育成为那时的他跳脱困境的唯一途径。16岁时,贝兰克梵带着自己的美国梦,入读哈佛大学,并在24岁时取得博士学位,开始走上逆袭之路。

  与成功匹配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有野心、欲望的控制,甚至让人艳羡的好运气。贝兰克梵花了5年时间去寻找激情的方向,然后用了30多年在高盛让自己的梦成为了他人的“美国梦”。如今,贝兰克梵执掌高盛进入第12个年头,这个被称为华尔街最阔气“打工仔”的CEO,引领着高盛帝国继续豪气前进。

  野心是你内心的声音

  纽约是天堂,亦是地狱。儿时的贝兰克梵,生活在纽约最糟糕的廉租房区,和父母、奶奶、离异的姐姐以及外甥一起挤在一间小公寓里,直到高中毕业。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邮件分拣员,为了多拿10%的报酬而选择上夜班,母亲是防盗警报公司的接线员,她笑称这是他们社区为数不多的增长行业。

  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贝兰克梵,于漫长的成长中,最大的目标就是走出纽约东区,上大学成为他唯一的机会。因天分和勤奋,贝兰克梵从小就被伙伴们称为“最聪明的人”。1970年,16岁的贝兰克梵成功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成为家族内唯一一名大学生。不同于他人对世界名校的想往和追求,哈佛对于当时的贝兰克梵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名字,也是他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并且哈佛还为他提供了上大学的必要条件——奖学金。及至入学后,贝兰克梵才知道哈佛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走出的数不胜数的牛人。

  世界之大,让贝兰克梵心生敬畏。每晚保持阅读习惯的他,现在最爱读的仍是传记。他坦言,看着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最后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是保持生活乐观的一个极好理由。莫如说,这些振奋人心的传记,给了贝兰克梵承托野心、克服困境的力量。

  在哈佛上学期间,看到别人发自内心的自信、到处旅游增长见识,贝兰克梵感到深深的不安全感,这也迫使他不得不更努力学习、工作。在纽约城市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贝兰克梵说“野心是你内心的声音,告诉你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去超越人生的处境或者是限制”,足够的野心,让贝兰克梵一次一次突破自我,寻找合适的位置。

  在哈佛取得法学博士后,贝兰克梵进入了纽约一家较大的律师事务所,担任税务律师,人生第一次在财务上有了保障。很快,他就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律所合伙人,并赢得了同事劳拉·雅各布的芳心。不到30岁的贝兰克梵,已经从贫穷阶层跨越到了中产阶级,在不少人看来已足够好。但在工作中缺少足够的激情,让贝兰克梵感到苦恼,别人眼里的乐趣,成为了他的苦役。5年的律所工作后,贝兰克梵选择了辞职。回家告诉妻子这一消息时,妻子哭了。辞掉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对于从小缺衣少食的贝兰克梵来说,实在需要太大的勇气。但他选择了倾听内心的声音——野心的呐喊。

  从律所出走,贝兰克梵直奔华尔街。看到高盛的招聘启事,他跃跃欲试,递出了自己的简历。可是这位哈佛毕业的高材生并没有得到高盛的青睐。贝兰克梵没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选择了华尔街一家小企业——商品贸易公司J.Aron,从最普通的业务员开始做起。从蒸蒸日上的律师事业到华尔街业务员,他将此称之为“一次关乎身家性命的冒险”。意料之外的是,没多久J.Aron就被高盛收购,曾被高盛拒之门外的贝兰克梵“歪打正着”成为高盛的员工。

  在贫民窟长大却有过人智慧,申请只知道名字的哈佛,并一路靠奖学金读到博士,被高盛拒绝却又巧合般成为高盛一员,贝兰克梵这让人羡慕的好运气,也许只是命运听到了他的野心。

  金钱、权力与激情的平衡

  个子不高、谢顶的贝兰克梵,与人们想象中的华尔街巨头相去甚远,但正如其在哈佛大学的教授所言: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他拥有极度聪明的头脑。他的聪明,从进入J.Aron后就彰显无遗,与甚高的热情一并让他迅速成为金牌销售员。自J.Aron被收购后,贝兰克梵非常在意如何让自己负责的工作领域成为公司的重要部分,而不至于被无情的高盛扫地出门。

  J.Aron纳入高盛体系后,进行了一系列业务的调整和恢复,业务范围扩展到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贝兰克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90年代初,J.Aron所创造的利润占到了高盛利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在集团的位置越来越重要。1997年,高盛将J.Aron与固定收益部门合并,建立固定收益商品部(以下简称“FICC”),在J.Aron表现突出、逐渐受到高盛高层重视的贝兰克梵成为FICC主管。擅于抓住机遇的贝兰克梵,大大增强了FICC的交易能力,使其保持了恒定的增长态势。1999年FICC的收入为28.6亿美元,到2003年增加到55.9亿,几乎翻了一倍。至今FICC仍是高盛收入和净利润的主要支撑业务,也因此贝兰克梵的领导能力让高盛上下刮目相看。2003年初贝兰克梵成为高盛上市后第一位进入公司董事会的员工,同年底成为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此时,年近五十的贝兰克梵也因在高盛拳头部门的出色管理获得了金钱上巨大的回报。2003年底据高盛宣布,贝兰克梵当年的薪酬为2000万美元,多数为现金,少数为限制性股票,这一薪酬占据了高盛的至高点。而当2006年贝兰克梵接替鲍尔森任高盛全球董事长兼CEO后,在60万美元的基础薪酬上,获得5340万美元年终奖,创下了华尔街投资银行年终奖记录。这一记录在2007年被贝兰克梵自己以6790万美元打破。

  成为高盛掌门人、获得上亿财富,并没有让在贫民窟长大的贝兰克梵迷失心性,尽管他在任律师期间一度沉迷赌博。在高盛的职业生涯中,贝兰克梵与许多顶级的首席执行官及商界领袖共同工作。他们也许非常有钱、权势惊人,但他们超越金钱与权力的激情,带动着贝兰克梵,让他始终保持着逆流而上的信念。

  2007年次贷危机,高盛成最大赢家,贝兰克梵居功至伟。在次贷危机尚未全面爆发之前,贝兰克梵就意识到了未来的风险。因而在花旗、美林等还在买入次级贷款的时候,高盛大举沽空次级资产,采用逆向投资手法,获得了骄人盈利。根据高盛财务报告显示:2007年财年净收入459.9亿美元,净利润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资产回报率达32.7%。而此时美林、花旗、摩根等金融巨头忙于清点次贷危机的损失,苦不堪言,股价下跌20%甚至更多。懂得如何冒险和规避风险的贝兰克梵,在2007年这场席卷欧美的次贷危机中,恰到好处地扮演了华尔街高级管理人士的角色,也因此入选《财富》杂志“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仅次于乔布斯和默多克,位居第三。

  批评者称高盛和贝兰克梵是“吸血章鱼”,崇拜者则认为他是“士兵中的士兵”,具有极为坚韧的战斗力。然而对于贝兰克梵本人来说,他要的只是一个不设限的人生,下一秒的不可预测性是前进的动力所在。因而金钱也好,权力也罢,闲暇时的贝兰克梵选择的是阅读历史、文化等一些对他的工作及行业没有直接作用的书,而不是在高档鸡尾酒吧挥舞着白金信用卡。掌握内心的平衡,才能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和观全局的视野。

  75颗肿瘤下的焦虑

  作为高盛领导人,贝兰克梵的职业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2008年金融危机,他获得了两极分化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整个金融危机余波期间,他集中在客户群体和经营战略上;第三个阶段是他结束淋巴癌治疗,继续坚持下去。然而不管是处于高盛的哪个阶段,还是奋战的前半生,焦虑是贝兰克梵的常态。他常幽默地说:“我是一个焦虑者而非一个斗士。”

  领导整个华尔街甚至全世界都备受关注的集团,对谁来说都不轻松。自2003年底贝兰克梵任高盛总裁后,他就开始仔细研究高盛业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随着他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员工会在凌晨两点收到一封来自总裁的邮件。本身从底层交易员晋升的经历,以及对各个业务的洞悉,贝兰克梵成功引领了高盛的转型。

  2008年9月,在整个华尔街还在金融危机中瑟瑟发抖时,高盛在美国政府百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下,安然度过危机,并转型为商业银行。2009年第二季度,高盛的净利润创造了140年历史上的最高点。当年的花红达到169亿美元,逼近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记录,平均到每个员工是70万美元。如此快恢复赚钱能力的高盛激怒了公众,迫使高盛不得不更改了花红制度。这一年,高盛偿还了美国政府的援助资金,贝兰克梵给美国众议员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表示“无论如何都将继续履行维护公众利益的义务”。然而对于与美国政府捆绑的高盛,公众似乎并不买单,《滚石》杂志仍大肆抨击。贝兰克梵试图去理解公众的愤怒,但并不认为高盛的盈利能力、企业文化以及与政府的亲密关系是罪恶。

  走过混乱的经济形势,已过六十岁的贝兰克梵仍旧焦虑。2015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感觉不是很好:体重不断下降、咳嗽、肌肉酸痛。作为一个焦虑者,他给身体的不适找到了各种理由。拖延很久后,贝兰克梵去看了医生,被检查出身体内有75颗肿瘤,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医生说再晚两周可能就无法走路了。在进行痛苦的骨髓活检时,贝兰克梵还在与管理团队通话,因为太投入甚至没有注意到。

  在外界都在关注CEO的健康以及高盛的未来时,600个小时的化疗后,病情缓解的贝兰克梵坐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与担心病情恶化相比,贝兰克梵更为焦虑和不安的是变老了许多。因而逐渐恢复健康的贝兰克梵,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似乎要带领高盛度过当前这个重要拐点。

  一方面,高盛逐渐扩大业务触角,推出一揽子业务,比如消费金融、股票交易、风险投资,尤其是重视科技创投领域。自2009年以来,高盛参与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笔数超过130笔,投出了包括Uber、Pinterest等十多家独角兽企业,活跃度不逊于硅谷顶级投资公司,2015年前后尤其频繁。在公众眼里“唯利是图”的高盛,涉足风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回报,更是为了接触最前沿科技,去学习、效仿,以“试图颠覆自己”。贝兰克梵“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言论便足以见高盛的目的。

  同时,高盛还在孵化自己的创业公司,积极开拓“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业务。看到中国经济及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贝兰克梵幽默地说“要是我年轻个40岁就好了”。

  另一方面,高盛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管理层重构。贝兰克梵任CEO后不久,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客户群体和经营战略上,日常事务则交给了寇恩。特朗普上任,老搭档寇恩离职前往白宫,这也催使贝兰克梵不得不加快结构调整。戴维·索洛蒙和哈维·施瓦茨接替了寇恩,分别为联席总裁和联席首席运营官;格雷格·莱考姆和马克·纳奇曼接替索洛蒙,为投资银行业务共同负责人;R.马丁·查韦斯接替施瓦茨,任首席财务官。而任命被查出来出柜且在胳膊上有日语纹身的查韦斯,被看做是高盛与时俱进的举动。

  考虑高盛的未来领导力是贝兰克梵的主要责任,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他似乎仍眷恋在顶峰焦虑却又激情的日子。尽管身体状态大不如从前,在“没有人解雇”他之前,他还将继续坚持下去。不过,大病一场后的贝兰克梵表示,以往会用98%去担心概率只有2%的事情,而现在会用99%的时间担心概率1%的事。焦虑有所减缓的贝兰克梵,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是从容和镇定。

  在《劳尔德·贝兰克梵》这本传记的前五十页,他只是贫民窟的一个穷小子,谁曾想在第三百页,他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美国梦,让光照进了现实,亦照进了未来。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