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9日10:12 英大金融

  鏖战支付风口

  文 | 本刊编辑部

  支付市场的鏖战,从来没有像这样硝烟弥漫!因为参与这场大战的巨头都明白,作为生态系统入口的支付,将是下一个风口!

  这场鏖战的背后是各领域巨头的角力和跑马圈地: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宣布在杭州KFC首推“刷脸支付”服务;苏宁金融预计将推出指纹支付功能;苹果携手腾讯 Apple Store全面支持微信支付;京东金融与兴业银行联合推出国内首张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小金卡;百度与中信银行合伙开直销银行“百信银行”……

  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替代现金,而不只是银行卡,并且被广泛运用于小额、高频的交易场景;中国消费者不仅在国内习惯使用第三方支付,还喜欢带着它们全球跑,可以在其他28个国家的实体零售店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甚至像英国的哈罗德百货,都可以刷二维码支付,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钱包进行免税。

  高盛用《支付:生态系统之门》的报告来聚焦电子支付:支付是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大门,是当前最富创新性的领域;民营资本在网联的股权比例超过60%,意味着新一代的金融基础设施不再由国有资本垄断;支付本身带来的收入并不多,重点在于将支付纳入闭环的生态系统,寻找其他商业模式,整合、监管与国际化,以上是理解支付风口的要点。

  又一个风口

  “谁掌控了入口,谁就能够掌控世界!”从苏宁国美掌握了家电零售入口,连锁模式称雄;到百度谷歌搜索引擎之战,抢夺互联网入口;再到近几年,出现的大佬们疯狂烧钱争夺视频、网剧等媒体入口;争夺美团、大众点评的团购入口;争夺滴滴快的打车入口;争夺摩拜、小黄车的共享单车风口……可以说“入口”就是资本关注的“风口”。那么,支付为何成为金融科技系统的入口呢?

  在互联网时代,衡量产品有没有市场,常用三个要素:刚需、高频、痛点。移动支付刚好同时满足。支付作为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自然是刚需;网络无处不在,搭载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机也是寻常设备,移动支付凭借便利、快捷的优势覆盖了生活的各个场景,被高频使用顺理成章;省去钱包、不用找零、还隔绝了每张纸币上18万个细菌,迅速除去了人们小额支付的痛点。

  很快,移动支付成了“爆款”产品,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竞相角逐,支付宝、微信财付通、京东、拉卡拉、联动优势、易宝支付等各显身手,物流、票务、校园、医院、美容、超市、航旅、餐饮、景区、公益,等等,众多领域,无不涵盖。

  支付就是流量入口,其中,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分别以55.4%和32.1%的市场份额基本垄断了C(客户)端,两大巨头间的竞争也堪称白热化。这里有必要重温一下关于支付大战的故事。

  2004年,马云去拜会中国银联,洽谈解决淘宝网的支付问题。而成立不过两年的中国银联,刚刚建成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当然,银联不会在意淘宝。就在这一年的12月8日,马云成立了支付宝公司。9年后,支付宝全面拥抱移动支付:七日年化收益率曾高达6.763%的余额宝上线,当年余额宝用户的规模迅速突破1亿,移动支付同比增长率高达800.3%。

  腾讯此刻已经有了微信,正在谋划大局。在除夕,一个天才的创意让微信支付彻底翻盘。2014年1月27日,微信红包上线,从除夕全天到大年初一,参与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更多的用户为此绑定银行卡、开通微信支付。

  2015年,竞争白热化,支付宝与微信开打“红包大战”,老大老二之争时,却发现受伤的永远是老三。此刻,老三们开始觉醒,京东刘强东说,“过去十年,错过的就是支付”,继而实行“大支付”战略,通过支付打通存、贷、转款,为用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苏宁金融及时推出APP,丰富的功能和场景、强大金融科技体验,使用户认可度高;小米、唯品会、美团等也都迅速完成支付牌照的收购。

  这一时期,支付的入口大战从C(客户)端,开始蔓延到B(商户)端,因为在B端,不同行业有各自的领军人,还没有出现一统江湖的老大,这是一片新的蓝海。“to C的支付服务像在地面铺设石油管道,连接各个站点,让现有的资源畅快流通;to B的服务就像向着储油层挖掘,并在过程中梳理与各个油站的输送逻辑。漫长的艰辛之后,‘支付+’来了,该出油了。”易宝支付CEO唐彬对《英大金融》如是说。

  移动互联网和数据服务的发展,让企业级(B端)的移动支付走到了一个迅猛增长的黄金期。传统行业的商户,随着移动端的普及,交易元素也快速从电子化向着移动化、互联化的方向转型。而随着信息化形式的多元化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丰富,场景化、产业链支撑,也成为行业客户提出的更高需求。

  比如为汽车、教育、基金、保险的企业客户提供线上支付解决方案;比如为房产、汽车、家装等企业客户提供O2O支付服务;比如手机厂商、电商担保的商户钱包业务等。行业内一位资深人士对《英大金融》说出了支付的核心,“用支付渠道去跑马圈地,将资金管理、风控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互联网服务将其流量变现” 。

  从2010年到2016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从1550亿美元到11.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了70倍。大约16%的交易与消费相关,56%来自个人之间的转账。预计到2020年,与消费者相关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从2016年1.9万亿美元跃升到4.6万亿美元。这些数据,让银联开始坐不住了,更深层的原因是网联诞生了。

  格局生变

  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的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顾名思义,它是负责清算的,这一点与银联相似,只不过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银联负责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资金清算,网联负责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之间以及第三方支付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资金清算。

  网联的股东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在内的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元占股比例达到37%,央行系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股东,备受业内关注的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不同于银联筹建之初所经历的探路过程,网联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由于集成了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的股东背景,除了作为网联股东发起人的各家支付机构拿出真金白银入股,还有12家支付机构贡献了20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技术组件。

  网联和银联负责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都是央行“亲生”,但银联对自己的“胞弟”网联的态度是不欢迎的,做了这么多年银行业清算机构,银联早就对第三方支付清算业务虎视眈眈,希望能划到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但无奈央行并未将此重任交给自己,而是重新创建了另外一个机构来管理。

  网联的成立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原先的三方直连模式(用户、支付机构、银行)彻底终结,进入四方模式(用户、支付机构、网联、银行)的时代,正式被网联收编。“网联的运行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管理不规范问题。”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对记者说,“不然现在的模式等于同时存在一两百个小型清算中心,在全世界也没有类似的情况。”网联将打破这种积聚风险的格局。

  与此同时,网联平台上收备付金而且不付利息的政策,会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重大影响。所谓备付金,是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此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能用备付金生息,“以钱生钱”,而且是他们与商业银行谈判托管协议的利器。统一托管后,大小支付机构可能都会“很受伤。

  有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备付金规模分别约为1600亿元和1500亿元,按照A类标准12%缴存比例计算,分别需要缴存备付金192亿元和180亿元,还是相当可观的。然而,备付金被挪用、占用的口子将被堵住。有机构通过虚构交易、虚列开支、违规出售预付卡等方法,把备付金用于日常开支及股东分红等方式,造成资金风险敞口,2016年央行就通报了7家此类机构。

  今后,对于一些以备付金和沉淀资金的生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型支付企业来说,这种营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拓展综合、多元化金融服务,寻找差异化竞争的道路或是出路。这也再次证明了:支付本身带来的收入并不多,重点在于将支付纳入闭环的生态系统。

  生态入口

  在2016年年报中,阿里巴巴95次提到了“生态系统”。平安、腾讯、京东和百度在年报中也大量提及这个词。的确,小小的支付本身并不足以承载巨头的理想。

  一方面,手续费本身带来的利润微薄。对用户的推广补贴已经增加了支出,由于收单服务费改为市场定价,普遍为0.45%~0.55%,扣除0.35%的发卡行服务费和0.0325%的清算机构网络服务费,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利润可以说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支付本身只是交易的最终环节,不可能超越交易数量独自无限增长,因此其市场容量是可以预见的,这只是一块小蛋糕。

  所以说,由于低费率、高度竞争与市场营销,来自支付的直接利润并不多。然而,支付成为大型玩家打造生态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其目标是到达用户,盈利则是次要的。未来的盈利模式可能来自广告营销、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

  对于商户和平台来说,增值业务将是多元的。

  首先,支付是O2O的新入口。基于推广体系附加的支付功能和会员功能,商家可通过积分形式促进用户的持续消费,并根据用户的积分和到店情况定向开展新用户促销、沉睡用户激活、忠诚用户奖励等方案,提高营销的性价比。在掌握市场数据的情况下,合作方开发出了类似于裂变红包、集点活动、周边商圈推送等创新玩法,为商户精准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

  其次,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依托支付,可以将平台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打包到各垂直行业。基于线上与线下所积累的用户信息和信用数据与各垂直行业的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类似“先享后付”等更加便捷、完善的服务,推动各垂直行业的发展进步。

  最后,对于支付宝这样的平台来说,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属性更强。艾瑞咨询认为,支付宝依托支付,开创性地利用余额宝与花呗,将理财、信贷与支付打通,完善了自身的金融生态。

  金融科技市场的主要玩家建立了高度整合的商业模式与闭环生态系统,无论是线下业务,还是整个金融产业链,从支付、借贷、理财到信用评分。少数大型的科技与金融混业机构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与之相反,西方国家的公司多专注于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核心业务,诸如Visa和万事达,又或者PayPal和Lending Club。

  对于闭环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向和数据安全,已经引发监管关注。消费者越来越多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付,交易行为和轨迹就会在支付机构的系统里沉淀保存。长期积累下来,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娱乐方式、活动场所、购买力等有关信息都暴露无遗。正应了那句话,“数字时代,大家都在‘裸奔’”。

  问题是,在如今大数据概念滥用的背景下,这些信息正在被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使用,或者进行内部研究,或者把信息转卖给其他机构,以便对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更适宜的商品和服务。典型的应用就是人们在屏幕上不时被推送的“猜你喜欢”。

  然而,使用这些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征得消费者的同意,那这种分析、梳理或者转卖的行为是否构成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权?更有甚者,由于支付数据的泄露导致消费者遭受欺诈也不乏先例,又该由谁担责?

  在赵鹞看来,其中势必包含非法的情况:“要尽快加强立法,加强执法!”美国用于规范电子支付、保护消费者的《电子资金传输法案》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获得通过,此后还有《统一支付法典》《爱国者法案》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不断出台。相比之下,中国直到今年6月1日才开始施行《网络安全法》,一方面意味着网络安全保障开启了全新时代,另一方面尚不成体系的相关法律规章,与我们支付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符。而以前对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只处罚几万元的执法力度,也并不足以震慑和规范行业。

  归根结底一句话,对于包括支付在内的金融来说,平衡创新与风险,将是永恒的主题。

  事实上,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发展,全球支付方式在不断创新。采宝移动支付平台2017年迅猛发展,消费者不仅仅在逐渐接受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支付应用,也包括NFC、MST、生物识别、IC读写等等层出不穷的支付及交互技术。

  以后的生态和支付会是什么样?就像几年前我们想不到今天扫码就能支付一样,现在的我们也很难想象以后的样子。但只要还没有实现“万物互联”,还需要支付这个中介,它的连接和入口功能就会存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本文由本刊记者苏慧婷、访谈主笔马力执笔)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