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22:15 新浪财经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图为“资管核心建设能力:如何打造转型之路的交通系统”圆桌讨论现场图为“资管核心建设能力:如何打造转型之路的交通系统”圆桌讨论现场

  新浪财经讯 5月25日消息,新浪财经主办的“2017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今日在北京开幕。华创证券副总经理华中炜主持了题为“资管核心建设能力:如何打造转型之路的交通系统”圆桌讨论。

  参与圆桌讨论的各位嘉宾分别是:南京银行资管副总经理黄艳红;华夏银行资管副总经理苑志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步艳红;平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理郭新忠;中国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资本市场投资处处长邵一华。

  以下为嘉宾对话文字实录:

  主持人:下面要进入一场圆桌论坛的时间,刚才我们合影环节摄影师发出的指令非常精准,非常宏亮。在市场里面,有时候我们的机构需要发出准确和明晰的声音,来对我们的投资人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指导。回顾过去三年或者五年的走势,的确是冷暖自知或者是风云突变,我们面对这样的市场也是悲喜两重天,我们看到我们很多的投资机构和团队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不错的投资成绩,很多都在两位数,30%和20%的也是大有人在。其实这样的数字特别可以激励我们投资人对于市场的信心,不是市场不好,或者说不是市场没有投资的机会,不能给我们带来未来的希望,而实在是我们需要选择专业的团队去为我们的投资来保驾护航。

  本场的圆桌对话将会有请以下的对话嘉宾来到台上,他们是:南京银行资管副总经理黄艳红;华夏银行资管副总经理苑志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步艳红;平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理郭新忠;中国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资本市场投资处处长邵一华,有请各位对话嘉宾来到台上。我们要请出本轮对话的主持人,华创证券副总经理华中炜,有请各位。本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资管核心能力建设,如何打造转型之路的交通系统”?下面我们就把话筒交给华总,请他为我们开启本场圆桌对话,有请!

  华中炜:在场的各位同仁,我们首先对刚刚获奖的各位私募的领导和朋友表示祝贺,因为我自己做过很长时间的卖方研究员,这些私募我大多数都服务过,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市场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艰辛和不易。现在私募的评选非常之多,大家会问到这个评选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我们这个评选是非常苛刻的,大家刚才也听到了介绍,我们有18家银行评资产管理部和我们专业的研究团队一起评出的,更符合银行对于资产配置的要求,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也听到了上一轮各位资产管理部的领导对于委外,对于现在的说法非常欣慰,希望他们通过金刺猬的平台能够进入银行这么一个大的事业当中。

  今天能够主持这个圆桌讨论非常荣幸,我们有国有银行的两位领导,还有股份制银行,还有城商行的,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实从今天上午开始听到现在,我在公司也负责券商管理业务,实际上我觉得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从2004年起不到现在,其实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过程当中保持着非常高速的增长,实际上大家也有一种隐忧,就是担心我们已经演化到了一部分的影子银行或者是表外银行的体系。实际上现在大家更多讨论的是回归到业务的本质,是回到我们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也就是说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或者是冲突,也是基于这样一个银行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位和资产管理业务经营的本质之间的冲突,我觉得是来源于这个。这一场我们是想更多的聚焦,面向未来。未来我们银行业这么庞大的资产管理业务向什么方向走。

  我们会请各位嘉宾先来分享这几个方面的讨论,在这种形势之下未来的规划,我们往下走的时候需要哪些工具和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做优化、调整和升级的,这个能力包括哪些?我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逐一为我们分享。

  黄艳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参加华创证券和新浪财经举办的资管论坛,我是来自南京银行的黄艳红。

  我们资管部也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在2014年成立。但是南京银行从事理财业务也是比较早的,在市场当中是第一批,2004年开始做理财。在这里我简短的介绍一下我们行的情况。因为我们行也是在固定收益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深耕过年,在2007年上市,素有“债券特色银行”的市场美誉。在固定收益市场也深耕细作了多年,这个能力对于资管的整个构建来讲也是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阶段中,我们所处的阶段跟整个市场是一致的。今年以来,出了一系列的监管文件,特别是在整个约束下来,肯定今年的规模跟市场一样,都会出现一定的放缓。但是如上面几位嘉宾所谈的一样,银行也需要有一个休整期,休息也是为了走更长的路,也是为了学更多的东西。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讲,面对现在的监管环境,我们南京银行的观点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谓有所为,还是要深耕细作我们的固定收益市场。债券从去年10月份开始收益率也出现了大幅上升,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之下,监管政策的叠加下面,大家感觉到每周都有一个悲惨的消息传来,债券的收益率阶阶上升。这个时候在一季度的时候总在谈信用债的定价会回归到贷款利率上,会寻找一个所谓的矛在哪里,因为贷款利率在近年并没有大幅调整。特别是今年也没有动,这个时候债券收益率会不会直接上行?大家又会想,国家会不会关心这个融资成本太高?对于企业来说会不会负担太重?最后导致经济又陷入新一轮的衰退?实际上从目前来看,监管的这种检查,或者是自查还没有入场,对市场的影响力气还没有消失。虽然说去杠杆是以不发生新的风险为前提的,但是实际上感觉这个监管的政策并没有松下来,或者说像过去走走停停的这种现象,今年我觉得是监管最严厉的一年。所以我觉得,我们做固收的人不要心存幻想,因为债券的整个调整还没有结束。但是对于部分的债券品种来讲,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或者说已经步入了投资区域,这是我们可以去关注的。因为做资管,还是以配置类的资产为主。

  我们要顺应监管的方向,做好向标准化资产的转移。有一句话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实际上标准化资产的投资也不管是债券,包括资管上面有理财工具、债券投资计划等等,都是我们优先股,都是我们可以参与的。所以包括挂牌类的资产,也会为非标转标打开一个渠道,这一方面我们也会做出努力。

  资管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可能要转型的问题。在过去多年的发展当中,可能以固收为主的资产配置策略在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特别是平台资产的逐步退出以后,可能盈利模式会遇到严重的挑战。我们之前是关注平台类资产的市场状况,关注它比较大的改变。我们可能要更多的下沉到行业,这一点要跟券商、基金做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跟多家的券商建立了资本市场方面的一些联系,我们会选择国家导向的战略方向的一些行业、产业,优选一些行业的龙头和上市公司,进行业务的对接,做好一些战略的转型。

  有所不为就是今年的监管环境真的是非常严厉,我们所坚守的就是坚持监管政策的底线,另外就是谨防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短期的一些方向。长期的一些能力上面,主办方也提了一些问题,我觉得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灵魂和支撑的方向,虽然短期面临的是比较困难的环境。但是从长期来看,包括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还有团队建设以及渠道建设,直接投资的能力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包括系统建设,因为资管成立的时间都不长,但是你要想做好这件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系统也不能耽搁。但是我觉得这几个能力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因为从银行来讲,传统的做配置债券,可能只要买就行了,不停的发产品。在过往的年份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理财的规模可以不断的做大。但是今年有MPA在这里控制,整个规模受到了约束,而且负债增长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资产又面临着如果配置过早,会估值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大类资产的配置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

  我就谈这么多,谢谢!

  苑志宏:首先还是感谢主办方,包括新浪财经,包括华创证券的邀请,并且搭建这个平台,让我自己有一个学习的机会,跟同业交流的机会。另外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坚持一天不容易,很辛苦。

  大家一直都在谈一个问题,谈银行资管转型,包括面临的一些困境。说老实话,最近一段时间我自己有点焦虑,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失眠过,也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焦虑过,这一段时间反而是出现了这种状况。说老实话,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如果说从2004年人民币理财出现算的话是13年,我自己个人是从2008年、2009年就开始参与这项工作,负责这一块工作。说老实话,整个行业从成长到快速发展,这几年应该说风风雨雨都经历过了,好事、坏事也都摊着了。但是到今年,尤其是4月份之后,政策持续的收紧和加码,这是多少年没有见到的,而且传递的从高层到监管层,从宏观到微观这个导向非常明确,真正到了一个发展的拐点,或者说真正到了一个转型的关口了。我觉得这个真的很必要,这么多年,至少我自己从业的感觉,这10多年做资管,就像一直180迈的速度在高速上跑,大家都会开车,说老实话,这个是很危险的。180迈持续这么跑,会有爆胎的风险,一个小小的因素可能会酿成很大的风险。

  大家看到数据,去年资管的增速是20%多,在此之前每年资管都是以超过50%的速度在增长,从无到有,现在到30万亿的一个水平,确实是到了真正应该平稳发展,进入一个常态化发展的阶段。这个行业这么多年,包括成因和影响,我们作为从业者来说很清楚,包括这里面的刚性兑付,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包括错配,在投向上的套利,违规的一些风险,实际上作为从业人员很清楚。但是这个市场这么多年形成了一个秩序,说句难听一点的话,叫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没有地方可做了,大家都形成了这么一种状态。现在这个情况,我觉得到了从监管上上下下对这个问题都重视起来,我们自己真的要反思,这个事情是不是还能够延续原来的那种做法,我觉得可能走不下去了。

  这一段时间我个人思考得确实很多,包括跟同业的交流,有些问题好像真的过不去了,这个事情的压力很大。包括之前跟同业的交流,自己的思考,尤其是今天听了同业领导和专家的介绍,自己对这些概念逐渐的明朗。我觉得银行这么多年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从业者,客观来判断,客观来评价商业银行的资管,整个国内大资管的盘子100万亿也好,120万亿也好,商业银行的资管理财是第一位的,占主导地位,而且其他的很多门类资金都是商业银行理财支撑的,作为一种通道存在。

  我觉得从它的作用来讲,给投资者的回报是真金白银。如果按年化4%来讲,每年实际上真正的要给投资者创造大几千亿,将近一万亿的收益,这不是哪个行业能创造的,包括公募基金也好,包括其他的,可能都达不到这个水平,真正的为投资者、老百姓创造收益。另外这里面无论是非标还是债券投资,对于整个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支持实际上也是非常大的。这里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的,我觉得下一步整个商业银行的理财,包括我们自身,我自己在分析我们自己行内,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有这么几个方向?首先知道转型的目标,我自己判断至少有三个层面:

  第一,要建立起一个合规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或者业务模式。要打破原有的刚性兑付、资金池、期限错配的顾忌,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第二,要真正的回归到资产管理的本源,为客户真正的创造价值。这个话不展开讲,客观来讲,整个银行理财的前世今生,包括起源实际上还是可以有脉络可循的。对商业银行本身来说,做理财最早有客户的需求,有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更大层面上是我们商业银行自身的一种需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需求。利率市场化开始之后,投资品多元化之后,实际上储户不满足于你的存款利息了,如果你不推出一种产品,可能存款就会出问题,这是负债端,你就要推出理财产品,这是你负债端的来源。资产端前几年存在着信贷额度、资本金约束等问题,存在投放压力。通过表外的投放,解决你资产端投放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这个层面的因素可能还会压倒投资者的需求。银行做资管,前几年起源更多的还是源自于自身,包括很多客户的需求,真正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样的?真正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这些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特别多的去关注和分析,更多的可能还是考虑我们自己,怎么方便我们自己的管理,怎么能够给我们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存款,带来更多的收益是最重要的。资管真正要回归本源,你要为客户创造一种真正的价值。现在商业银行这么多年也在为客户创造收益,一年几千亿。真正要分析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怎么去满足,而不是简单的像原来那种卖理财产品的概念。

  第三,在大资产管理的时期,混业经营,在资管这个行业2012年之后这个环境已经打破了,包括证券、基金、期货、信托和私募,实际上大家可做的事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作为商业银行,你怎么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大资管方面,现在数量是最大的,30万亿,可能其他的,包括证券、信托都在20万亿或者是10万亿的数量级,我们是最大的。

  怎么能够把这个大转化为强,怎么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维持这种优势,能够持续的产生市场竞争优势?我觉得这三个目标,下一步我们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至少应该包括这三个层面的目标。

  我就先说这些内容,一会儿再沟通。

  华中炜:我觉得苑总为大家提出了既感性又深入的见解。接下来有请邮政储蓄银行的步总发表她的看法!

  步艳红:大家下午好!我是步艳红,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参加这个高峰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是银行资管如何转型。转型由何而来?我想从表面来讲,因为今年监管的政策对银行资管有更新的要求,我觉得更深层面的是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中央比较关注的资金脱实向虚的情况,确实是在银行资管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我们最新也讨论得比较多,思考得也比较多。我认为如果从2004年开始出现银行理财的产品的话,它应该是从利率市场化而来的,应该还是从满足客户不满足于存款利率的需求而来的。过去几年来,银行资管以50%的速度飞速发展,发展的扭曲更多地成为了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负债管理的一种工具,在目前的这样一个监管形势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更多的资金向实体经济去倾斜的情况下,我想未来的发展方向刚才两位都提到了,其实就是要回归本源。

  回归什么本源呢?就是华总提到的,回归到服务客户,代客理财的本质上去。邮储银行从成立到2016年,每年的理财业务是翻番地增长,但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也体会到了,因为我们银行是一个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定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是出现了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在2014年、2015年产品出来就是秒杀,我们银行资管定位就是定位于服务个人零售客户,2016年我们给客户实现了创造的收益是超过了260亿。应该说这样的一个财富创造的效应,在银行资管业务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为什么说在监管的形势下需要转型,可能还是说我们一方面服务了理财资金提供的服务,同时还要进一步地把客户的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避免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脱实向虚的情况。对于资产配置这方面,我想可能应该是资管转型更需要深入考虑的一个问题,到底如何把这些资金应用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方向上去。作为我们银行资产配置,一方面确实一直坚守着固定收益资产占比是超过60%的情况,而且大部分都是实体经济发债的一些资产,同时也通过了非标和权益这方面的配置,能够直接把资金融入到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的需求当中去。

  在新一轮监管的形势下,我想第一是服务我们的客户,提高他们的财富增值和投资收益,另外一方面资金应用到在实体经济中短缺资金和融资难的一些融资环节和实体经济中去,应该是转型的一个方向,就是两个服务,一个是服务零售客户,一个是服务实体经济。对能力建设,我想刚才提到的一个是渠道建设,团队建设,还有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直接投资能力,我想除了银行自己在投资的方面,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还有客户的这些资源以及能力都应该是银行非常有优势的方面。除此之外也应该是银行资管搭建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和更多有专业投资能力的机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好投资客户和理财客户。

  对我们银行来讲,我想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强化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定位,服务好零售客户这样的一个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客户细分、数据分析处理进行精细化产品定位上,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最核心的一个能力的打造。

  华中炜:谢谢步总的介绍,邮储银行在资管行业的发展和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固收这块的市场,以及全策略的产品的配置上,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也提到了零售客户服务以及实体经济服务转型的定位。接下来有请平安银行的郭总发言。

  郭新忠:银行理财的核心能力建设以及转型的发展,首先我还是要感谢新浪财经还有华创证券主办方的邀请,给我这样一个跟同仁一起来交流的机会。谈到这个题目我还是有很多的感触,因为我从事这个资管行业时间比较长了,从2003年开始就从业了,有10几年的时间。这个行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去年7、8月份的时候我也写过一篇东西,我的感觉是,过去银行理财和银行同业影子银行的发展,历史性的作用已经走到了尽头。2013年和2012年之前,在这一轮大的放水之前,我们国家的金融提议是存在着金融压力的,我们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能力不能满足需求,银行理财作为一个对原来的传统的金融体系的补充,很好的来缓解了金融压力。我记得在2013年上一轮钱荒的时候也写过一篇文章,我们讲的是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期间的货币政策的传导。那一轮钱荒大家更多是从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转向来分析的,可是那一轮就不可避免,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2013年的8号文,出来了以后银行蒙了几个月,因为把所有的对标都纳入进来了,后来找到了方式重新做。这几个月所起到的作用是货币乘数的下降等等,银行的存贷是非常高的,后来央行认识到这点之后就做了几个工作,第一是纳入非银存款,同意了同业投资的合法地位,可以放贷款了。银行业找到了非对标的投资方式之后,确实把商业银行这种信贷派生的洪荒之力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2014年到现在资本行业飞速发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又在新一轮急剧扩张,最终这个钱还是到了实体经济,杠杆也是在快速地攀升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面临得不再是一个金融压力导致的金融不足了,我们所面临的是金融深化过度的危险,我们的债务积累过多,这是金融深化过度的可能性。在这种可能性,过去通过影子银行来向实体经济发放融资的模式,它的历史地位应该是阶段性的终结。我觉得监管机构和国家对此的认识是够重视的,通过影子银行发展的速度来降低杠杆,去年我们也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一个变化。所以从平安银行来讲,我们从去年下半年调整了业务的方向。几句话概括的话,首先基调是稳字当头,要平稳地发展。第二,重点是练好内功,加强精细化管理,补好过去的短板,过去的发展是太快了,有很多的短板是需要补的。

  做的工作是几个方面:

  第一,从产品端从去年下下半年开始,开始有意识地压缩了批发资金的占比,同业从去年的高点到今年降低了很多。同时顺应我们自己行零售转型的战略,因为平安银行从去年开始零售转型,零售非常重视理财产品的销售,所以正好零售的新资金,补充了这样的批发资金的短缺。所以我在产品端会在渠道的资金来源上,更加重视零售资金的获取。

  第二,在投资端,我觉得增加了对投资持有组合的扫描的频率,要更加高频地扫描自己持有的资产,有什么风险隐患,特别是在过去资产荒的背景下,我想也是大家共同面对的困局,肯定是拿了一些低效的资产。通过扫描也是及时将抵消的资产出清做一些置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感觉现在整个的规模增长那么快,就要用好现有的规模,就是要提高现有规模下资产的周转率,我们国家比较重视一些资产流转的渠道,一些交易渠道的建设,在投资端也做了这样的一些转型的安排。我个人觉得特别是今年出的这么多的监管政策之后,今年可以蹲一下,不要趴下,这样为下一年的发展积蓄力量,这是我们目前的打算。

  谈到银行理财要转型要发展的话,就是回归本源,怎么去回归本源呢?除了产品的形态和资产的形态等安排之外,就是要建设核心能力。我个人觉得,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能力,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渠道,第二是投研,第三是基础设施。

  第一个能力是在渠道这一端,核心能力就是要能拿到低成本的、稳定的能承受市场波动的一些资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未来的销售费低一些,同时我们希望资金是稳定的,零售占的资金是稳定一些的。第三我们希望这个资金可以承担市场波动的资金。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核心的能力,我们的产品要去转型,更切合客户,渠道要布局,除了过去传统的自己行业的渠道,肯定要去寻找第三方的代销的渠道,我们也要借助互联网,用互联网的一些大数据的分析或者是对客户的精准的把握的能力来提升渠道的建设能力。

  第二个能力是投研做资产管理最大的核心竞争了就是投研,为客户形成良好、稳定可持续的优秀的回报,归根到底是要实现这个,做到这个是要提高投研的能力。结合银行理财,核心能力主要的重点第一是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为什么这么讲?银行的资金都是大资金,体量很大,所以首先把大类资产配置的节奏要踩准。第二,在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之下有些我们做主动的管理,有些要做委托其他人的管理,我觉得银行自己主动管理的传统的核心能力就是固收。我们要委托别人管的话,能不能挑出最优秀的管理人,这是我们将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能把其他更好的管理人挑出来,如果做委外的话这也是一个本事,这是大类资产配置、固收和主动管理,这是银行理财在投研方面要重点发展的能力。同时我觉得将来重点发展的产品形态和投资形态,我个人比较赞成多做一些被动投资,我们的市场越来越有效,B轮投资可以给客户节省管理成本,客户自己主动做一些选择,我们可以听更多的资产配置的工具,应该也是我们的一个方向。

  第三个方面就是基础设施,过去实际上都是我们比较忽略的,主要是包括了有很好的高效稳定的IT系统,还有良好运转的顺畅的运营体系,还有很好的风险把控的架构,这是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下一步,随着科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加强IT系统的建设,引入一些金融科技这样的元素,帮助辅助我们来进行决策和风险管理,让我们的业务运转更加有效果,更加顺畅的话,这也是很重要的核心的能力,如果基础设施建好的话,很多国外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和IT系统除了为自己服务,还有很多外包的服务,这样可以把自己的资管和IT都外包给别人,很多的机构都是这样做的。下一步我们会围绕这几方面的核心能力来推进坚决这些的事情。

  我个人对资产管理行业是充满信心的,通过今天这样的调整,压一些水分,压掉一些泡沫会使我们走得更好。中国未来有这么大的财富管理的空间,我们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我还是对行业充满信心。

  华中炜:郭总总结得非常到位,集中在三个方面,这是非常精辟的总结。接下来亲农行资产管理中心的邵处长,农行是国有大行,请邵总做一下介绍。

  邵一华:(略)......

  华中炜:谢谢我们五位领导的表述。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直接过渡到下一个子议题。刚刚各位领导都提到了,核心能力里面从业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就是我们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第二个,选择外部的投资机构来合作,包括通过委外、FOF、MOM的形式这样的情况。就这两个方面,时间关系我们想请黄总、苑总、步总分享一下他们的心得。

  黄艳红:非常感谢,刚刚谈到了投研能力、谈到了大类资产配置,又回到了细节的操作层面,就是如何去配置资产和进行波段的操作择时的问题。对于银行资管来讲,刚步总也讲到了,银行整个资产结构来说,61%都是固定收益类的资产,其中43%是债券,18%是结构化非标资产,这两个比例已经占去了资管半壁江山的投资,而且这个比例在今年的环境下面可能还会有所抬升,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股票市场走势并不是特别乐观。整体来看,对于证券资管来说是一个固收类的资产,而且现在价值也逐步进入了一个投资区间,这块根据产品发行情况进行适当的匹配。

  谈到择时,其实债券和权益市场都会面临这个情况。债券来讲,经常会讲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的问题,对于股票来讲,作为银行资管不能直接参与,要通过委外的形式,通过优选投资机构来进行操作。但是在股市选择上面,所谓的择时,银行这端主要还是对策略的筛选,就是通过策略在这个阶段是不是有效性,这个点位是不是介入相对好的时点,这个团队是不是比较好的组成和历史业绩的表现,它的风控能力和实力能不能得到佐证。因为我们知道去年的时候,去年底基本上很多资金也进入了打新市场,因为打新的收益率比较高。但是12月底的时候,融资的压力,股市和债市表现并不是很好,所以这个资产的波动反而导致打新资产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使得银行资管这块冲了进去、又冲了出来,所以牵扯到实际上择时和策略选择的问题。我们择时还可以,但是实际上策略上面,因为底仓的波动使得整个收益率的回报没有达到预期,所以也是损失。

  总体来说,择时我们更多的是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去选择,真正的波段操作,银行这端资管主要是去跟踪净值的变化,分析资产结构具体的持仓,他的归因业绩来源在哪里,提示风险,跟投资者做好沟通和交流,定期评估他的业绩表现,最后选择继续合作还是淘汰,这种大概的模式,我想各家行都应该是有所相同的。其实还是借鉴了MOM和FOF的观念,整体来看,我们也会特别像今天获奖的一些机构,我想建立一个联系,因为在股市大幅度的调整之后,也会关注一下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机会。

  苑志宏:实际上今天一天的会,从早晨一些经济学家的演讲包括刚刚同业的交流,实际对于整个资产配置也好、具体的投资运作也好,包括刚才说的委外一些策略、委外的一些筛选的方法,我觉得都很专业,我想我自己可能是学习过程,可能再说出比这个更精妙或者更深刻的东西难了,我觉得同业也都是基本上按这个来做的。

  但是我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维度来想,我说如果所有的银行或者说所有的机构都运用这些方法你怎么保证你能够脱颖而出。我在想实际上这段时间自己考虑的确实有点多,近期、短期的我觉得我们在做的就是合规和风控,按照“334”一条一条理,哪条符合标准、哪条不符合标准整改。第二标准,控制风险,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市场的管控,不要影响到出现信用风险或者流动性风险,这是短期的。但是我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短期工作的同时我觉得考虑长期的,或者另一个维度上的事情,我倒觉得也很有必要。这就是刚才说到一半,第一我想,我们转型的目标,在真正商业银行理财做到最大,但是不是最强呢?我觉得不一定。怎么去做到最强?我觉得还是要基于商业银行的优势、特点、多年来的资源禀赋,完全推翻自己、否定自己,也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前几年当时就提出,包括对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理财转型的方向,当时有一个公募化这种转型,我个人来说不是特别赞同,当然个人意见,不是特别赞同。

  我觉得商业银行的理财之所以能够立得住脚、发展这么大,一定是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我们发展到30万亿,每年给客户创造1万多亿、大几千亿真金白银的收益,为什么我们要去舍本逐末,或者把自己原有优势抛掉,去学比如说其他的私募基金也好或者其他的一些行业门类的他们运作的规律或者人力的优势呢,我觉得可能效果不见得会很好。所以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在想,我说商业银行理财再往后走怎么办?我觉得可能从几个方面,围绕着刚才说的三大目标,也不展开说,我觉得有这么几块内容,是不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考虑考虑:

  第一,资管业务。也参加过几次论坛,我就在想,我们资管业务,商业银行的优势是什么?一,客户渠道的优势,这种优势其他客户都不具备,是真正的线上线下能够直接交流的,面对面交流的,而且他的财富,包括他的存款、账户在我们这儿,我们可以掌握,对他的风险进行跟踪,这种是非常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客户资源是这个。

  第二,我们这种非标信贷资源,100多万亿的贷款,三四十万亿的债券都在商业银行的表内,这是我们做这种固定收益或者其他这种产品的一个基础。

  第三,我们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包括里面的信息优势。说句难听话,说为什么我们评奖老是被邀请?是因为你钱多,不是因为你的能力高。所以市场机构都愿意来向你展示,作为普通投资者或者一般投资者到不了这个层面,私募机构管几百亿的老总、董事长跑到你办公室给你展示我们怎么怎么好,你说一般机构能达到这种水平吗?达不到,这也是很大的优势,我们刚刚说我们委外的优势。结合这个优势,我觉得我们操作层面上可能是不是要考虑,我自己感觉,首先,你资管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结合。我个人理解,资管是管钱,你怎么在既定的风险约束条件下收益最大化,还是收益一定条件下把风险波回撤控制最小,资管是根据客户的需求给你量身定制整个财富解决的方案,这两块原来是在商业银行两张皮的,资管我就是卖产品,财富实际上现在只能做到高端化,高端客户的。这两块实际上我觉得下一步再往下走,商业银行要把这两块,这两块现在都是我们的勇士业务,结合起来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什么概念?你的财富管理,每个普通投资者都应该进行财富管理,根据他的情况来定制理财产品,这个理财产品可能满足不了他的完全需求,你通过其他渠道组合行内的产品或者第三方其他的产品。实际上这个东西大家以前想到了,但是成本太高了,你在一个基层行搞一个财富管理经理,要多少年,他既然要求有专业,又要有沟通能力,这个很难。但是现在随着这种人工智能也好、智能投顾、大数据的这种发展,实际这个问题慢慢的解决了,而且可以解决,可以比较低成本的有效的解决掉。我觉得真正的要发展,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把资管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结合起来,来推动。

  第二个,你要建立一个优势的什么能力呢?就是说你表内、表外,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还是在表内,无论客户资源、资产资源,但是表内、表外实际上为什么商业银行做资管业务有时候还受到表内业务的制约?实际上商业银行,不管是信托、证券、基金本身就是资管,资管机构他的本源就是资管,他整个法律关系就是为了委托代理关系或者信托关系,商业银行从根上是做存贷款的,他涉及到整个行内管理的框架,实际上是一个借贷的关系,是个债权人、债务人的关系。我们资管发展起来之后,实际上资管业务在整个行内的地位是很微妙的,包括我们跟其他部门的关系,因为你的法律关系或者你这个业务体系跟其他的原有的银行本源的业务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个怎么来结合?如果结合得好,他是一个加分项,结合得不好,他是一个减分项,这个我觉得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这里面我觉得有些事比较关键,第一,你要保证资管业务的独立性,这是最基本的,能不独立,就附属化了,更谈不上互动了。这里面包括事业部的改制,包括我们事业部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包括业务模式的创新,真正的把包括个人端的、包括公司端的这种业务模式平台化、开放式,把资管业务作为开放式平台里边一个选项来组合。再一个,刚才有老总说的能力,刚刚说商业银行最大的能力是什么概念呢?我觉得资源,原来长期做信贷积累下来的非标资产、债券类资产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再往下走我觉得就是要走差异化的路子,不是说基金做什么我们做什么、证券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商业银行理财做什么?一定要走差异化,首先是跟其他行业的差异,当然商业银行内部也有自己的差异,那是第二层面的。这个差异化的路子,首先就是,我个人认为,理财产品还是要走绝对收益,要打造绝对收益的品牌。如果是以绝对收益作为一个目标或者一个品牌的话,实际上你在策略的选择上,包括自己投资的资产配置、投资策略,包括委外策略的选择上,实际上就很明确了,至少我自己印象是这样,我个人认为,是把资产配置或者金融产品配置的权力交给客户,而不是全部混到我的资金池里边,就是我们把我们自己最拿手的或者说最独到的、最有优势的做好。

  而且这个市场非常大,我一直在想,实际上金融就是一个服务业,服务业无非两种,一种是你服务所有人的某一个需求,或者你服务一小部分人的所有需求。我觉得商业银行理财,就是资管这块业务,可能真正要做差异化,我觉得更现实的是服务所有人的某一个需求。这样实际上我们想想,从10万级的客户到100万、1000万、1亿、10亿,在他的财富管理里面最大的一块还是保值增值、稳定增长这块,不可能所有人都放在股票里或者都放在PE里。如果能把这个做好,无论从市场的需求、空间,还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真正能够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么一个目标。

  所以我在想,刚才总结我觉得几块,第一,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的结合,这个是商业银行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第二,我觉得表内、表外良性的互动。第三,我个人认为,至少我自己认为,我们的业务可能更多的要向打造这种绝对收益的产品或者这种品牌来走一个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华中炜:谢谢苑总,很精彩。有请步总。

  步艳红:我就简单的说两句。刚才苑总说的都很全面了,因为提到大类资产配置,确实是大家说了肯定银行这个比较强,我们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应该配置什么样的资产是传统的一个思路和逻辑,实际上我们今天谈的银行资管,就是说我们应该回到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配置,和哪个方向去做被动的投资。其实可能作为非银行的这种资管行业来讲,可能他能更多的做到这种被动的融资,而作为银行来讲,他的客户确实是更多的面对这种包括大众的银行理财客户更需要,确实银行需要他的专业判断能力,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配置到更高收益的资产和更安全的资产,为普通的零售客户提供更好的财富增值的效率。

  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在目前今年的市场形势的波动下,还是回到实体经济这样一个承受能力上,到底高成本的资金是不是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到底能不能承受这样高的融资成本。我谨代表个人观点,我认为,可能在货币政策也好、财政政策也好以及目前监管相互的影响也好,我认为这个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当然说去杠杆到底去到什么样的阶段,金融的杠杆、影子银行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可能是政策转向的节点。在这个之前我认为可能目前对于标准化的资产,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配置的机会,这是从大盘资金的配置来讲,特别是最近高评级的一些债券,甚至金融债、国债这些资产,应该说它的价值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还有,因为我们服务的是不同差异化的客户,包括机构客户、零售客户,他们有一些可能固定收益4%、5%这样收益不能满足他们财富快速增值的需要,他们可能还能承受一定的风险获取更高的收益,我想权益类资产配置应该是我们作为银行资管服务客户不可或缺的投资方向。我判断目前的股市是不是一个很好的配置的时点?我是想,作为银行的优势来讲,可能他在服务客户、服务产业、服务实体经济这方面,更应该是在做二级市场的时候,不应该从产业的角度、产业的制高点去看或者去配置,如果你能够把这一个企业放到一个行业里面去看透,把这个行业的走势吃透,他相关的这些上市公司的一些二级市场的操作,应该是更好的一个策略选择,而不是去择时,就是说选择更中观和微观的行业、企业是应该最好的选择。

  华中炜:谢谢步总的观点。关于投研能力这块我想请三位领导分享,刚刚提到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断提及的可能是两个部分比较重要的,第一,我们的风控和运营能力,如果把风控文化建好。另外,我们的IT,管理的资产规模和面对人群都是非常庞大的,形成了现在新配置的结合,应该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关于制度建设,郭总和邵总都提了他们的看法,我想继续请教两位领导,他们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

  郭新忠:我简单分享几点:

  第一,关于风险管理,特别让客户形成很好的风险习惯这方面,我想说,如果让客户来承担风险有一个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个,确实他能承担这个风险,才能卖给他。第二个,充分的信息披露,很透明的向客户披露,掌握一个非常全面的画面。具备了这两个前提才能够去谈让客户承担这个风险,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也不行,管理人还要尽责,这方面理念很多,我只是谈谈我比较新的观点,好的风险管理要有很好的机率,其实流动性,比如说最简单的,自己组合类的资产是不是按规定好的频率去扫描,银行很多的,这个工作其实想起来也是很艰巨的工作,要能够高频的去扫描资产。但是这个资金不到位,有可能会错过一些点。

  第二,要有一些常识。风险管理和刚刚谈到的大类资产配置一样,都是常识和纪律的结合,很多在关键的点,实际上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金融行业的,打个比方,去年这样一个资产荒的背景下,到去年六七月份、七八月份、九月份的时候,信用债的收益比股票还要低,确实债券的价值还是很低的,包括去年年底之前的时候,港股和A股之间比较明显的效益,基于常识有很好的机率约束,这个判断还是有鲜明的规定动作,这是一个对风险管理的看法。

  对基础设施方面,在IT系统建设方面我们小盘股一直估值,首先把IT建设放在一个金融科技的大背景来谈这个事,不光是IT系统,实际上下一步是要用金融科技来怎么样武装我们的行业,刚刚谈到在渠道、投研、基础设施的几个关键的核心点上,都可以用我们金融科技来武装我们这个行业,这里面例子很多了,比如在渠道端,如果跟物联网结合,有很好的客户画像,能够更精准的向他推荐产品,那就是客户能够很好的承担风险。

  在我们投研方面,能不能借助我们的金融科技,在我们IT系统上来决策,来做这个事。首先我觉得要放在大的金融科技背景下谈这样的事情。

  第二,下一步我们的IT系统一定要体现业务的引领。过去我们IT系统一个最大的问题都是在跟随业务的发展,业务今天出了这个东西IT系统要相应的做这个东西,需求要出来,实际上在跟送,总之比业务要慢好几拍,导致IT系统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成为业务发展的掣肘,不能很好的来支持它。未来实际上中国我们的资产管理行业,当然我苑总刚才也谈了很多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个性,我也非常赞同苑总谈的商业银行的个性,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银行资产管理作为资产管理的意义,也有资产管理的共性,这个共性国外的资产管理都比我们要走的早,我们完全可以在国外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来获得一定的后发优势,利用国外的经验,在生物IT系统能够领先于我们的业务,2—3年来布设我们的IT系统,这方面希望我们有这样一个竞争力。因为过去我们IT系统更多的是做的我们线下的业务数据线上化、标准化,跟随业务来发展,做到了这样一点,能完全做到这样我觉得可能都是走的比较快的。下一步引领,首先业务层面自己IT系统对风险因子的识别,在座的很多都是做量化交易的,其实所有的金融资产、虚拟产品都是一系列的风险因子,系统要能够支持。能不能更好的整合信息,来帮助、来决策。更好的来帮助运营管理,这些都是我们要做的一些事情。

  我想简单分享这几点。

  邵一华:(略)......

  华中炜:郭总和邵处。我觉得他们不仅为我们贡献了思想和观点,也贡献了方法论和他们的实践经验。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论坛虽然干货满满,但是无法再往下讨论了。我试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位嘉宾为我们的分享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转型的方向。在长期大家都比较一致,我们有一个依托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这么一个机构或者业务门类,向着从客户需求出发,回到资产管理的本源这么一个方向探索。因为短期环境的变化,我们可能是以稳为主,注重合规和风控,提高资产的周转率,从这方面下手。   

  二是能力建设方面。结合我们商业银行的优势,一个是渠道建设,二是投研能力,包括我们自身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以及选择和外部机构合作的时候甄选管理的能力。

  三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特别强调风控和IT,乃至我们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收获很大的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于银行资管业务方向的讨论,特别是苑总、郭总和步总分享的,如何从银行自身的优势出发,跟我们的财富管理,依托我们银行庞大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去思考我们的方向,这也是一个未尽的话题,还需要我们未来再做探索。

  非常感谢五位嘉宾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为我们贡献了非常充实有干货的讨论,也感谢各位能坚持到最后的观众。我们这个讨论的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谢台上各位嘉宾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圆桌对话,谢谢大家!

  同时也要再次感谢现场所有听众的陪伴,从早到晚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再次感谢。我想今天一天的论坛一定使我们收益良多。到这里,2017年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私募基金业金刺猬评选颁奖典礼到这里全部结束,感谢现场所有的朋友们,谢谢大家,期待下次活动和大家再见!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