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22:04 新浪财经
图为“银行资管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圆桌讨论图为“银行资管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圆桌讨论

  新浪财经讯 5月25日消息,新浪财经主办的“2017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今日在北京开幕。《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主持了题为“银行资管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圆桌讨论。

  参与圆桌讨论的各位嘉宾分别是:中国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首席宋福宁;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汪圣明;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广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罗鹏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天津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刚领。

  以下为主题为“银行资管转型升级路在何方”圆桌讨论文字实录:

  主持人(杨曦):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在经过短暂的午休之后继续我们“银行资管转型未来之路创新与挑战:2017年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暨中国私募基金业金刺猬评选颁奖典礼”的活动现场,我是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节目主持人杨曦,非常荣幸有机会为大家主持下午的论坛内容。

  下面上午的论坛现场可以说是群贤必至、精彩纷呈,我们邀请了人民银行研究局徐忠局长、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的黄晋波主任、经济学家巴曙松、曹远征、鲁政委等等,大家或者是以主题演讲的方式或者以圆桌对话的方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很多的启发。今天下午在我们的论坛环节,我们将会继续邀请银行资管业的领导们,为我们就银行资管业中大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一个精彩的分享。

  闲话少叙,我们继续进入我们的主题演讲环节。

  首先有请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魏青由于时间关系要提前给大家分享她的演讲,有请魏总。

  魏青: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这次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招商银行资产管理MOM投资管理的事情,现在委外不知道政策上面怎么看,但是我想按我的逻辑讲讲我们为什么做MOM,我们招行又是怎么开展MOM管理的。

  今天的内容分三个方面:

  第一,银行资管的发展。

  第二,招商银行资管业务的现状。

  第三,MOM管理的实践。

  首先来看一下整个资管行业整体上的数据。12月末,大资管总体规模116万亿,其中银行的资管是29万亿,是几类资管机构里面最大的。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2016年增速超过45%。其实我们也看到,今年的一个感受,2017年可能在严监管和成本约束的影响下,基金子公司资管这些通道业务类的增速会明显放缓。对于银行资管来说,实际也呈现一个增速放缓的势头,2016年末的时候是29.05万亿,一季度结束,这个数字只有29.1万亿,同比增速只有18.6%,而2012年至2015年,整个银行资管年复合增速是49%,也感受到资管发展增速的减缓。

  整体规模之外,我们看一下资产端的结构。2016年银行理财资产端的结构变化,2013年末的时候权益类资产占比9%,2016年末到了13%,同比非标类的资产占比2013年是24%,2016年出现一个下降,只有15%,这也代表了一种大类资产配置结构上的变化。

  正因为目前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我们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提高,银行资管开始践行大类资产配置的理念,这个原因我想也不用展开说,我们大体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传统资源的下降。这里讲的传统资源更多的是过去类信贷的,一是这类资产不容易找,二是非标投资比例的限制,也不允许我们做太多非标资产的配置。

  第二,这几年权益资产的体量在上升。这个也跟我们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系,整个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资本市场方面的需求机会越来越多,这类资产体量在逐渐的上升。刚才前面看到一个配置的数据,也是一个表现。

  第三,居民资产配置需求的变化。过去我们居民在理财的需求上,利率的要求只要高过存款利率就行,现在居民财富管理的风险偏好都在提升,这也要求我们理财机构在资产的提供上有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机会选择。

  第四,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在资产管理规模快速扩张的时候,实际上也要求我们的投资在资产的类别上更趋多元化。

  所以大类资产配置这两、三年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大的方向。它的好处就是,一,可以满足我们负债端客户的需求。二,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总体的风险资产的风险。三,丰富了投资领域,可以满足我们如此快速增长的规模下资产端的投资需求。

  讲到招商银行: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招商银行的资管规模也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我们在提到大类资产配置非常必要的同时,招商银行这两年也开始打造投研团队,研究大类资产配置。通过对宏观经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及各大类资产的评估以及资产业务发展的规划,来做前瞻性的投资决策体系。目标是做到长期、中期、短期策略上的投资决策。其实这张图(指着PPT说)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一点一点的尝试着在做。

  真正要做到大类资产配置,我们首先自己要搞清楚我们大类资产特征是什么样的,而且要搞清楚我们2万多亿理财的结构、资产端的结构以及各自的期限、风险各方面的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即把存量数据分析的很清楚、很透彻,都是一件需要花工夫的事情。我们现在在建自己的系统,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我们有专门的宏观策略的分析研究人员,去做大的宏观分析。两者结合起来,再根据对形势的判断,以及我们目前产品设计上客户需要的风险情况,来决定配置的策略。这是我们现在想做的一件事情。

  在投资端,现在的银行资管,投资已经是多元化,跨市场、跨区域的,我想各家银行的资管都一样,投资的业务非常广泛,几乎是涵盖了所有的投资领域,有传统的、也有新兴市场的等等。言外之意就是说,银行的资管其实投资领域是涵盖了所有的投资领域。所不同的是,我怎么去投、怎么去参与这些资产的投资。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属性,以及我们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决定我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投资于某一类资产。在投资形式当中,实际上主要是三种,第一种,优先级,通过结构化分级的结构,银行参与优先级的投资,获得固定收益。第二种,设置安全垫的投资,以出资额为限,获取浮动收益。第三种,对于我们比较看好的较高风险回报的资产,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总而言之两个观点,第一个,银行资管的投资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投资领域。第二个,以何种方式去参与某类资产的投资,取决于我们对资产的判断,以及怎么跟我们自身的产品做结合。

  对于自身不熟悉的领域,比如说资本市场,那些我们会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投资,这就是后面要讲的我们的MOM管理。

  针对多元化的一个投资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目前阶段我们更多的是推进自主投资和MOM投资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通过内外管理人的有序竞争,提升管理的能力,丰富产品的类型,践行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对内,我们招商银行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部分,我们是以自主管理为主的。在产品端,我们会参照基金的模式去创设净值类产品,这些产品体系会覆盖货币类的、债券类的、股债混合类的、纯股的、养老金等等体系的产品。目前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系相对比较丰富了,可以给我们的客户提供多种的选择。外部,我们对于不太擅长的领域,又是我们要投资的这类领域,我们会通过MOM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就是要优选我们的投顾,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这个组合进行主动管理。

  投了这么多资产肯定要讲到风险,所以我们会打造矩阵式的立体化的风控体系。针对不同的资产种类,设定多层次的风控手段,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的力量,实现投前、投中、投后全方位的风控管理。目前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内部有自己的风险管理部,实现风险由点到面的多层次管理。

  招行资产管理规模,到去年底是2.16万亿,右边这个表里面是4家国有银行和8家主要的股份制银行的数据,基本上可以看到,规模超2万亿的3家,在1.4—1.6万亿的有7家,招商银行目前2.2万亿,和工行、建行差不多。

  上面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整个国内资管以及招商银行资管目前在做的一些工作,接下来围绕MOM管理讲讲招商银行这三年来的一些实践。

  为什么要做MOM管理?前面也介绍了,现在银行要做大类资产配置,有些领域是银行不擅长的,所以这部分我们希望通过MOM管理来实现。它的好处,一个是横向的,泛资管行业可以相互跨界;一个是纵向的,产业链专业分工的深化。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

  第一个,它可以迅速丰富我行的资产投资类别。

  第二个,可以避免风险文化的冲突。其实目前各家机构在风险管理文化上面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银行从过去信贷风险管理的土壤出来,在风险收益特征更大的一些领域,风险文化上还是需要不断的总结和完善,通过MOM管理可以避免风险文化的冲突。

  第三个,解决人力不足和激励欠缺的问题。激励问题也是个大问题,我们想做的事情可能在目前的银行体系内的激励是吸收不到优秀的人才的,所以这个方面通过MOM管理来实现。

  第四个,避免营运成本的上升。如果靠自己招人建团队、建系统去做的话,一个是时间跨度很长,第二个成本也很高,我们基于各个方面来考虑MOM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我们开展了近三年MOM管理的工作,第一个MOM管理组合是2014年10月份建的,差不多3年以来,我们开展MOM管理总结的几个好处:

  第一个,实现对不具备投资能力的资产的最优配置。

  第二个,指导促进自主投资能力的培养,实现与管理人教学相长的长效机制。我们自己的队伍,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成长的也很快,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第三个,成为市场信息与观点汇聚的平台,快速捕捉投资机会。因为我们会定期、不定期的跟我们的管理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家一起来讨论市场的观点,一起来看看目前投资上面临的一些困惑,所以这个平台非常好,大家有信息交流获取的机制。

  第四个,强化平台的影响力,为优秀管理人提供更好的平台。我想这个也是不言而喻的,未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要么就是自己做,要么就是聚集优秀的管理人帮助你一起做,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跟市场上优秀的管理人一起合作,我们也希望市场上优秀的管理人跟我们合作以后,能够同样的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家互相的在市场上形成一些优势。 这个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招行本身具备的一个品牌的号召力,同时我们还有2.4万亿的AUM保障,这样在产品的销售商有利于我们共同构建MOM组合之后的投资。

  在做MOM主动管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归纳三块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绩效评估;第二个,管理人的沟通;第三个,动态的管理。这些都是基于,当我们选出了管理人、开始投资之后,我们需要做到这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绩效评估。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评估机制,能够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正向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与我们的管理人进行沟通,形成整个MOM组合的一个投资观点。同时,动态的管理也很重要,MOM管理的上面一层“M”实际上是主动管理,不是说我们把钱投出去了我们不参与,其实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是定期有交流的,我们每天都会看投下去的净值表现,在动态管理过程中,我们每个月内部会召开一个投资决策的分析月度例会,我们会对市场进行分析,决定我们现有的MOM组合结构要不要调,如果要调怎么调,所以这些都是在管理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

  从我们2014年做MOM管理到去年,其实我们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我们合作的优秀的管理人集合在一起,做这么一个MOM。实际上MOM之前我们也和阳光私募有合作,当时我们如果产品要发了,我们需要投的时候就一个一个去投。到后来我们发的理财产品很多,每个产品都要配的时候,就发现这样一个一个投非常的不便利,效率也不高,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上一层的M。实际上我觉得那就是我们MOM的1.0版本,就是把优秀的管理人的子账户上面加了一个主账户去做了一个组合,这个做出来的好处就是便于我们去投资管理。

  接着我们就开始做2.0版本,2.0版本主要是基于投后的业绩分析,我们建立了一个系统,我们对投资管理人的绩效进行评价,在这个评价基础上我们做风格的分类,做到了分类别。

  现在我们要进入3.0版本。3.0版本就是要做主动管理,做到动态的去调整管理人在组合当中的配置比例。主动管理的框架一个是分类别,一个是布全局,一个是建梯度,一个是促流动。布全局,是做长期配置的安排。建梯度,我们现在是想把管理人分成三类,对于最优秀的、合作非常好、业绩非常好的作为我们的核心管理人,其次是卫星管理人,在核心、卫星管理人之外,同样的投资领域还没有进白名单的我们还要建一个观察的名单,是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日后有好的管理人我们再往卫星、核心里面推送,建成一个梯度。建了梯度以后还有促流动,三类管理人其实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会通过我们动态的观察和考核评估,从上到下、从下至上互相之间可以流动,目的就是把最优秀的管理选出来,同时给那些还没有跟我们合作的优秀机构一个机会,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找到最优秀的合作管理人。

  再简单讲一下,我们选投顾的逻辑。除了通过净值的表现来判断投资的业绩情况以外,我们还会根据投资数据的分析,深入地了解其投资的逻辑。

  目前我们的评价体系是两类,一个是净值评价体系,一个是归因评价体系。净值评价体系,是目前大家见的比较多的,通过净值的表现设立各种指标来做一个评价。归因分析则是我们做的更细一点的,就是通过投资交易的数据,去分析投资收益背后的归因。这个就是基于持仓多因子的评价体系,我们有风格因子、行业因子等等,有相应的系统支持,分析出相应的风险来源,来评价它的风格,这个是我们自身评价有特色的一块。

  在这些分析评价体系之后,我们会对管理人进行一个风格标签的构建,并且形成刚才讲到的核心、卫星观察的分级。我们目前就风格贴了四个标签:大盘价值、中大盘均衡、中小盘成长、均衡主题。目前如果想配的话,各个风格的配置权重大概就是“334”,我们会这么去安排一个大的结构。

  我们把大的结构排出来以后,就去配置到管理人。比如说大盘价值要重配,基本上核心管理人全部都会配到,卫星层面就配2/3,观察级的也配一点点。如果中配的,观察级就不会配,卫星的配少一点点,主要还是核心的配。如果是轻配的策略,基本上在核心管理人里面去寻找合作的机构。这个是我们按照风格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的一个配置的框架。

  这个图是我们的业绩表现,因为我们实际上与阳光私募合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所以这个图是从2011年一直拉到现在5月份,红色的是我们MOM组合的表现,黄色的是沪深300的表现,在这个图显示在任何时间点上都是MOM组合表现优于市场的表现,同时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当市场快速下行或快速上升的时候,其实MOM组合的优势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一个震荡市的时候超额收益会特别大。

  目前这种震荡市我们也分析了数据,投顾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所以目前我们觉得用MOM的方式去参与投资,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收益,这个我们有信心。

  这个(指着PPT)是一些指标和表现。今年以来,我们MOM组合的累计收益率是7.74%,我们把市场上同类的公募产品做了一个比较,前20位的收益率大概在8%,基本上位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MOM组合的年化波动和最大回撤都明显的低于其他公募产品,夏普比率非常高,这个数据我们自己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整体的风险收益特征表现的还是很充分的。

  这个(指着PPT)是我们把管理人做了分层以后看到的数据,红色部分是核心管理人的表现,黄色部分是整个组合的表现,就是所有的管理人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核心管理人的表现明显会比整个组合要好。

  前面讲的都是股票二级市场的MOM管理,实际上我们除了做股票二级市场的MOM管理,还有量化对冲的,未来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MOM。整体上我们MOM的组合,对应的主要作用还是为我们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提供支持。我们有很多的产品,都会去投这些MOM。

  未来,也是我们今年想努力开始尝试的事情,就是在目前的MOM组合里面,基于对管理人风格的认定以及投资能力的综合判断,跟我们渠道部门一起,比如说我们的私行或者是财富管理中心,针对客户分类别的投资需求我们做一些子的组合出来。“无限可能,因您而变”。“无限可能”就是,我们只要能够分析出我们客户的投资风险、投资需求在哪里,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现有的30多家管理人的基础上,挑出能符合客户预期的管理人做一个组合,来适应我们客户的投资需求。我们觉得投资的风格现在是在丰富的,管理人的业绩表现也是比较优异的,我们愿意在过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设计更多的产品服务我们的客户。“动态体系,生生不息”,目前30多个优秀管理人是我们现在合作的财富,未来我们会不断的去通过体系化的建设,跟更多的优秀管理人合作,同时也会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白名单机制。

  从去年开始我们会召开一年一度的MOM管理人年会,在年会上,我们会公布当年MOM管理的业绩情况,同时也会给每一个管理人发一份他们自己的业绩报告,每个管理人会拿自身的业绩报告去比对着看整个组合的表现情况。另外,我们还会评奖,评出优秀的MOM投资管理人,每年会评出三个。通过召开MOM管理人年会,一方面是给大家一个报告,报告大家我们都在做什么,我们下一步想做什么,另一方面,管理人自身也会有种合作的忧患意识,我们想建成这么一个动态的体系。

  我们的愿景一是通过这些体系的构建和主动管理,让更多优秀的管理人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业,并且在跟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获得市场有价值的认可;二是让更多的投资者以更低的成本去获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跟我们的管理人一起共同努力,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祝愿这次金刺猬评奖能够挖掘出国内最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我们也期待着与优秀的管理人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感谢您的聆听。

  主持人:非常感谢,谢谢魏总为我们一起所做的这样一个很精彩的分享,能够感受到魏总和她所在的团队在面对经济、金融的变化,这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所做出的努力。

  最近几年资管行当的确是经历了非常多的转变,一方面整个资管的规模越来越大,我好像有印象,从去年年中的数字来看,国内资管的总规模就已经过了百亿了。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我们银行业的资管来说,恐怕也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比如说监管层的去通道对于表外的监管更加严格等等,都对我们在座的各位同事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邀请上各位银行资管方面的同事来到台上,与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个圆桌论坛。本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银行资管转型升级路在何方”,我们将会有请上本次论坛环节的嘉宾主持人,《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女士,有请邓总。我们再请出参与本场圆桌的各位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国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首席宋福宁;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汪圣明;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广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罗鹏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天津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刚领,有请各位嘉宾来到台上为我们开启本场圆桌对话,下面我把话筒交给我们本场的主持人邓妍邓总,有请!

  邓妍:谢谢,非常开心能够在这么一个大的盛会里能为大家主持一场银行资管方面的专业研讨。

  其实在去年大概也就是5、6月份的时候,我们也做过一场类似的探讨。我不知道现场的嘉宾有没有听过去年那一场,我们去年在这个会议室当中尺度聊得还挺大的。但是实际上从去年半年多开始,刚才主持人在串场的时候也讲了,到现在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规模进一步增大,这是一个大家预期之中的变化。其实更大的一个变化是发生在监管的份额里面,大家都知道,针对银行资管很多的监管政策,无论是“三违反”、“三套利”还是“四不当”、乱象整治,包括其他很多的简短的称谓,都是来形容强监管的背景的。其实我们也知道,就在本周一的时候,证监会还出了一个对于通道业务做出禁止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我想可能在座的,包括在开会之前,我也跟其他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人聊过。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一场圆桌非常期待,因为大家都想知道,比如说通道业务进行限制以后,到底银行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我想我们的开场就简单把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大家来多听一听在座的几位银行资管的大佬,包括曾刚主任的一些真知灼见。我们从最近的这些政策,对于资管业务可能会带来哪些变化开始聊起,我们请宋总先为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政策到底为我们的资管业务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包括通道业务的政策对于我们的影响大不大?

  宋福宁:邓总既然说了,我就先开个头。

  宋福宁:首先很荣幸到这个讲台上,古话也说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有几个人还是相同的,刚才我们认真听了魏总的演讲,这个业务走过来,我们今天在台上讲资管的发展,如果一定要讲变化的话,现在变化还谈不上,现在很重要的就是加大了解,加大获取信息,包括刚才邓总说的周末出的一些证监会现在的监管对于资管的不同看法,我们也第一时间进行把握、吸收和消化。对于各自产生的这些相应的解释,我们也深入的理解了。

  今年在理解的基础上,我感觉大的变化就是一个“稳”字。因为任何一个资管业务经济近10年的发展应该也算是高速发展,大家停顿一下,稍微回顾一下。虽然刚才我们最新的是魏青讲的MOM专业的纵深,横向的跨界。专业的纵深还值得推介,但是横向的跨界到哪个地方,对于我们各自的资管,产品端、资产端未来怎么发展,我们肯定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今天我看了一下,我也算是代表四大行。四大行的整个风格还是偏于谨慎。所以我在年初实际上对于今年资管的发展,也有媒体邀请写过文章,我强调了流动性。到目前为止,实际上我感觉今年流动性的管理,不管是资产端还是产品端,我可能都会从流动性的角度去考虑。去年大家都在强调资产荒的概念,实际上所谓的资产荒不过就是资金端翻倍了而已。所以说在资金收紧的情况下,拿到好的资产和收益好的,或者是稍微不是那么好的话,对我们资管来说也是一个大小年的概念。当我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那可能就是灾难。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整个发展更偏向于负债的稳定性。

  邓妍:汪总来自兴业银行,我们听一听兴业是什么样的变化?

  汪圣明:我接着邓总的命题和宋总的观点,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感受。

  这个变化已经发生了,而且不是今年才发生。但是针对银行资管而言,去年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包括我们也看到了,整个银行行业理财资管的整个数据。比如说大的规模里面的一些结构,我觉得应该说是很清晰的告诉我们银行资管这个行业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应该是逐步的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个人理解,因为很多方面也是我们的一些看法。我觉得银行理财,银行资管经过前些年的发展以后,去年或者今年,应该说从大的政策导向,从市场变化的导向,我觉得确确实实银行资管的发展变化还是要回到资本的本质。比如说我们会看到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是首先我们会更加专注于我们为客户去创造更好的收益,当然产品的风险是客户能够承担的。比如这里讲的是自主管理或者委托管理,在固定收益和资本市场,归根到底是我们有没有更好的专注于这个市场,专注于资产管理,为客户创造特别好的产品。而不是去做一些过手型、通道型,甚至是套利型的业务,这个还是有很多变化的。

  我觉得资管确确实实要更加专注于我们终端的客户需求。这个有两个层面,比如说我们的产品要更多的满足我们终端的零售和公司客户,他们财富管理的需求,他们现金管理的需求。我们的投资类,服务的对象当然更多的是要向我们的这些实体经济的企业行业做投放,我想这个变化也是在发生。包括我们银行的资管结构的变化,就是这样一个变化。另外一个变化,确确实实市场的变化非常大,资金荒也好,资产荒也好,这个变化确实是非常大。往年我们还在看资产的问题,现在可能是一个资金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背后的问题,可能还是一个投研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个市场如何研究、分析和判断,无论是大的资产配置还是投资策略,还有风险管理,需要基于资产管理这个业务本身的内在逻辑做好相应的投资决策和预言管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说一时被市场的现象所迷惑,按照本质的规律我们去发展,与我们的客户共同成长。

  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我觉得是在发生,而且我相信会持续的变化下去。

  邓妍:我们这一场还有一位美女嘉宾,我们请潘总介绍一下,潘东总来自于光大银行,对于潘总以前也有一个很深度的访谈,是关于银行资管方面的,我们听一听她的看法。

  潘东:谢谢主持人,谢谢华创证券和新浪财经。

  其实我觉得在座的大家可能都是资产管理行业不同业态的代表,2017年注定是这个行业充满着变化,可以讲叫波澜壮阔的一年。 所以今天这个会的主题是资管行业路在何方。我觉得不管怎么讲,这个变化应该已经很明显的看得到。今天上午好像巴老师的PPT讲到,在2015年之前全行业 的增速大概有50%多,具体到银行理财来讲,2015年的增速是50%多,2016年只有20%多。到了今年的一季度有多少呢?30万亿的银行理财,到今 年一季度全行业只增加了1千亿,相当于是没有增长。

  所以我觉得变化在发生,但是我们要不要那么悲观?其实我觉得最近大家听的特别多的是债券市场收益率飙升,监管趋严等。我觉得如果是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刚才我在思考,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我会选择哪一句话?我刚才自己想了一想,我想说,“休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可能这句话用到银行理财的身上是更加适当的。因为中国的银行业第一只理财产品是我们光大银行在2004年春节前后推出的,到现在10多年了。这个行业的年 化增长率50%以上。我们认为,黄金10年,或者叫黄金12年已经过去了。有什么样的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我觉得它高速增长10年之后,就像一个人长跑一 样,一定要停下来,休整一下。就像一辆车一样,一定要停下来做一下保养,加一下油。

  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是检查自己在过去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自身有什么问题,行业有什么问题,要去做哪些改变,这一切我觉得都是为了让资管行业更好的向前发展。所以为了印证我自己讲的“休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我还是想给大家一个信心。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大不大?我们跟美国去比,具体的数据我记不太清楚。但是我记得,美国的资管行业是GDP的两倍,中国如果去掉通道业务,其实不到GDP的一倍。中国银行业的理财管理规模跟银行业的表内资产比可 能是一半还不到,美国基本上是1:1的比例。所以我对这个行业还是充满了信心,我觉得经过这个行业参与人,包括我们监管部门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还是要对 它未来更加健康、更加合规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

  回答主持人讲的问题,在今年2017年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注重什么?我在想,做资管我们每年都有很多要注重的点,今年我个人考虑,我觉得做资管行业,特别是银行理财,我们可能要尤其关注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考虑适当的规模和效益的考核。

  其实我知道在座的资管行业,也有很多行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今年大家有个比较深的感触是:更加实事求是。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由重“量”到重“质”。

  第二今年要尤其注重资金的稳定性。

  刚才大家都讲了,去年我们讲的是资产荒,今年现在大家在讲资金荒或者是什么荒。但是我觉得,要尤其注重资金的稳定性,尤其要注重对客户端的引 导。这里面包括我们去发一些期限更长一点的产品。对于有一些短期、临时、爆发性的资金,我们作为管理人,要审慎地考虑这个钱我要还是不要,甚至我去引导我 的投资人,去教育我的投资人,我们应该用一种穿越周期的理念持有一些长期资产,这是第二个经营管理理念上的变化。

  第三我们的策略安排要有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性。

  这个往年可能我们都不太提,今年尤其要注意。我觉得今年不管是监管政策还是债券市场的变化,股票市场的变化,都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 的投资政策也好,我们的经营策略也好,都要保持比较高的灵活性,要让自己在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转向,坚决的落地执行。

  第四今年尤其要注重风险管理当中的流动性风险和声誉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不讲了,大家都讲得特别多。声誉性风险大家一定要关注,我们全行业都在讲打破刚性兑付,从哪里开始?从谁开始?在这种多变而且脆弱的 市场环境下,我觉得一个小小的事情处理不好,有可能就会演变成一个比较大的事情。相信在座我们的机构管理人,资产管理人都希望这个行业要打破刚性兑付,但 是可能都不希望打破刚性兑付从自己开始。

  所以我想今年在这四个方面要引起关注,谢谢。

  邓妍:谢谢,潘总讲的逻辑非常缜密。下面有请来自广发银行的罗总跟我们分享一下!

  罗鹏宇:非常感谢新浪财经和华创证券给了我这个交流机会。

  我们广发银行资管部应该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我们成立的时间是两年半。跟几位老大哥相比,我们还晚一些。我们这两年半发展的整体趋势还不错,但是就像刚才汪总所说的,在今年我也深刻感受到资管整体市场的变化。我主要谈两点:

  第一,银监会今年以来连续下发了七份文件,其实有很多要求,在十几年前理财业务出现时,就已经有了。也根据最近的一些情况,提了一些新的要求。其实对于银行资管来讲,合规经营一直都是基本要求,今年提到了一个更高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我们部门、我们团队在过去一段时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逐字逐句地去研究监管文件,要确保每一笔业务、每一笔投资都满足合规要求,我想这是一家银行开展业务最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第二,刚才宋总、汪总和潘总都提到资管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分两头说。

  一个是资产端,在过去大半年以来,监管环境也好,市场环境也好,其实更多的是引导这个资产端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所以我觉得在资产端的变化,一些优质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包括资本市场股票质押融资的项目,会是银行未来的重点。一些高杠杆的东西,会慢慢呈现一个萎缩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是不可逆的。

  在负债端,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利率开始有显著的上行,流动性紧张的情况时不时都会出现。其实流动性管理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半年之前就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前瞻性安排。但是现在来看,还是需要不断地强化的。根据这些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变化,我们广发资管也在近期进行了一个组织架构的改革,从四个处增为七个处。其中三个处专门在华北、华东、华南做资产端项目,争取获取市场上最优质的项目。另外成立一个专门的产品和组合管理处,专门负责流动性管理这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组织架构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把我们部门打造成一个精品的银行资管部。

  在未来几年,对于银行资管规模,我觉得到了这个规模,是时候去全面的总结,去思考如何把这个规模,把这些资金管得更好,把每一笔业务的风险管控更好,每一个产品都给到我们客户一个更好的回报,就是把它打造成精品,而不是片面的追求规模增长。

  我就大概提这两点,谢谢。

  邓妍:谢谢。接下来发言的是来自天津银行的刘总。其实天津银行是我们这次在做这个圆桌的时候特意挑选的一个城商行的代表,而且天津银行去年上市,这两年发展得非常迅速。刘总本人原来也在国际的一些大行当中工作过,所以也希望听一听刘总对于资管变化的理解。您最近的一个采访我也看了,希望你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谢谢。

  刘刚领:谢谢主持人的介绍,非常感谢大家今天下午的时间。我简单分享一点,从我们作为一个中小行,对于最近市场的变化,监管的变化我们的一些观察。

  第一比较明显的,从今年一季度银行的资管已经开始要么就是增速慢下来,要么就是中小银行的资管开始出现了缩表。

  我想这个转换本身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知道,过去整个30万亿的资管,我觉得不仅是信用债配置的主力,甚至在过去几年,对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货币乘数其实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我们自己在从事一线业务也感受很深,大概现在资管行业配置的债券在13万亿左右,其实特别在信用债的领域,过去是配置的主要力量。所以我想特别是加上本身的一些特点,整个货币传导,包括我们理解同业理财的发展,其实是形成了一定的大行的资金向小行流动,然后又促进了中小行对信用资产的一些配置。我们最近在观察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可能要关注整个银行资管行业的增速放缓,或者甚至中小行规模的缩表,其实对于我们整个大类资产,包括整个货币乘数和货币传导有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从监管一直在讲去杠杆,这个事情对于中要行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因为中小行的整个流动性,当市场反转的时候流动性的压力会大一些。

  我们自己也在思考,我们观察什么样的指标对我们发展业务有一些指导意义?我的理解,我们过去说资管“虚胖”,我们在同业承担或者同业理财的规模。用我个人的一个理解,如果说资管做的纯粹的是拿到居民部门或者是企业部门的资金,然后去配置到资产,其实我觉得这个真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我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业务。

  比较虚的,或者说监管比较看中的,就是现在同业资产大概7万多亿,同业理财去年底大概是6万亿,1季度缩了7千多亿。从我们的理解,我们也在密切的看这么一个指标,我想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让我们大概看到杠杆去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整个行业回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第三这一系列变化出来之后,对于银行资管或者是对中小行资管,对于我们业务的一些变化。

  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会关注的事情就是怎么样更加做好表外的资产负债管理。过去大家知道,商业银行资管基本上都是从表内人员过来,也是沿用了表内管理的一套办法。这个时点可能让我们的市场或者是监管,让我们更加多的去摸索和探索如何做好整个表外业务的资产负债管理。另外会更加促使我们去思考不同类型的银行怎么样贴合客户,根据客户特点,根据本身的规模或者能力去做好产品开发和转型。

  我想这个是我们面对最近的市场变化和监管变化在做的一些思考和变化,给大家分享一下。

  邓妍:我们前面的描述时间都蛮长的,到曾主任这里已经过去了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了。因为您长期研究银行整个行业,从您的观察来看,现在的变化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曾刚:我很简短的谈一下我自己一个观察者的看法。因为各位都是在里面的,他们现在很痛苦。我在旁边,站着说话不腰疼。

  短期来讲,我觉得可能面临很大的挑战,前面几位讲的我都很认同。原因有几个方面,过去确实这种环境下面发展有点过快,尤其是去年和前年,同业这一块上得确实太快了。去年主要的增长都在同业这一块,现在基本上到了20%的占比了。这一块如果说实体关联度有多高,确实是存在着一个问题。本身这些就是不太合理的一些内容,确实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到了该调整的这么一个阶段了,货币市场利率,整个金融市场利率逆转,本来有一个调整的压力在里面。过去发展,面临着自然的市场要调整的过程,不幸的叠加了。大家本来已经散场了,准备要撤了,结果监管来了,大家开始蜂拥而上,导致市场恐慌。

  大家对于监管的预期有点过于悲观,原因很简单,实际上大家担心的,刚才提到通道的问题,好像一股脑都要停掉的概念,都是不让做了。但是实际上我们如果回过头来看,其实有好多的业务有它的合理成份在里面。现在的问题不是说到底要不要做,现在的问题是监管的规则不明确。因为现在在自查,按照以前的规则来。新的规则今年说是要修改,但是现在还没有出来,“一行三会”的资管新规下面,监管部门要出银行理财的规则,有些具体的规则没有出来。

  新的规则没有形成,原来的有些东西现在在查,所以大家确实会产生规则上和边界上的不确定。在这个时候,一般负责任的银行,一般的业务就不做了,合规第一。这些业务的收入有些是合理业务,有一定的占比缩小。不合理的,由于现在规则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大家出于对规则不确定性的这样一种感知,我觉得在短期内自查结束之前,在新的资管新规出来之前,都会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所以今年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一个特别大的发展,还是在调整过程当中,这是第一个短期的。

  中长期我觉得不是那么悲观。原因也很简单,实际上刚才前面几位也讲到了,从趋势上来看,资管行业还是一个适应整个利率市场化发展方向的,从居民需求的角度来讲,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来讲,从银行自身转型的角度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不然的话,你拿什么去应对利率市场化?而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客户提供更好的选择?这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而且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金融格局当中,银行必然要在这个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现在银行业务的发展,对于整个资管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现在金融结构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去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当然我们讲,现有的规则是滞后的,有些创新的业务确实没有很好的纳入到这个框架当中来。

  我想从长远来看,从监管的角度来讲,不可能都把所有的东西腾掉,除非我们能够回到利率市场化之前,我们重新再来过一次,但是实际上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往前看的话,还是这个趋势,包括我们现在已经妖魔化的同业存单,从存量规模来讲,整个银行业的负债当中占比不算是很高,还是很低的。从国外银行业主动负债的占比来看,实际上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只不过是我们的分布上,可能有些银行是比较突出,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还是有空间的,包括资管业务也是这样。

  所以我想从未来的趋势、市场的需求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要求,或者说转型的方向,资管业务必然未来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我想监管部门来讲,从中长期去讨论,未来可能有些基础问题,或者在新规出来之后要给予解决,包括资管的法律地位问题,资管组织上是不是需要独立的法人等等这些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是在咱们的规范当中,未来可以长远去考虑的一些实质性。如果这些事情都出来之后,我觉得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实际上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也不要过度恐慌,不要说未来所有的都停掉,所有的都不做了,给大家很多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是非常负面的。但是实际上除了确实有一部分类型可能需要一些调整以外,整体上来看,整个银行业对于这个业务来讲,我觉得还算是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且也在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上。

  邓姸:谢谢曾主任,其实刚才大家讲了这么一圈下来,我大概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宋总开始,他给我们传递的信息特别有意思,特别重要,我们也都在积极地学习新的监管政策的变化,可能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未来的一些调整或者是一些创新,这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信号。这个原因我个人理解跟我们现在所谓的监管竞赛,最近是处在这样的过程里,而且这一轮的监管竞赛的启动很多人也都比较了解,在于去年我们讲很多的资金在脱实向虚去杠杆的背景是要遏制脱实向虚的方向,实际上经过这一轮去杠杆的政策以后,正像嘉宾提的,实业企业的压力更大,因为利率上去了,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带来问题是什么?可能会出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正如潘总讲到的,她提到奥做好应对不确定性的灵活性,这也是很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一个策略。我们刚才宋总讲到要稳健、中长期的考虑。汪总也讲到了我们要回到资管本质,这都在给我们传递未来的银行资管的方向和挑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好几位嘉宾还提到了很核心的是规模变化,去年年底的时候银行资管大概在30万亿,今年一季度的增长非常少,我看了一下其实刚才魏青总的指标一季度增长了18%,这个数字可能有一点多,其实只有1000亿,几乎相当于没有增加。可是没有增加对很多其他的机构和银行资管上下游的机构不是没有增加,而是说资金规模会不会进一步缩小,比如说委外的规模会不会减少?如果减少的话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另外,假设证监会真的是把通道业务限制了,银行未来还会用一些什么样的通道来做新的理财或者是资管业务的第三方的选择?看看哪位老总来回答一下这样的问题,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宋总还从您这儿开始吧。

  宋福宁:刚才邓总的意思是说,委外的变化?

  邓姸:委外会不会压缩,将来继续选择通道的话,这个门槛一定是要提高的。

  宋福宁:刚刚听邓总讲前面的引言想了挺久,忘了听问题了,我们说今年整个资管也许多太大的变化,还在想资管对几个大行来说,包括我们中行,别人跑得特别快的时候我也跑得特别快,别人跑的慢的时候我还是在匀速,所以这点来讲,年初其实我们自己也定了一个方案,如果真的是一种调结构,实际上包括了压杠杆,在结构过程中我还可以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如果从资产的角度来说,现在可选择的资产面更广了,这是一个很窄的概念了。所以说,从规模来讲,还没有达到停顿,我们还是稳步的发展。

  第二,在整个大的规模里,因为几个大行包括了有八个行都是上万亿的,我们也是上万亿的,里面的结构还是比较丰富的,委外这块可能跟我们中行的稳健的风格很接近,我更明确了到底委外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能够符合大家或者是泛监管的要求,是一层通道还是什么爱的性质。就委外因为我也想讲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以目前我们银行做的委外来说,可能介乎于银行主动管理和交给机构,所谓银行的主动管理就是直接投资了,另一端纯粹的委外就是交给机构了,大家讲好规则,更多的存量是处在一种银行管理的比较多,这种管理得比较多,不仅是投资指引,甚至连投资相应的标的可能我们都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额度的管控一样。因为很简单,如果对一个标的我投了很大,他也投了很大,但是我并不知道他投了的话,风险的产生对我还是有坏处的,所以对一些投资的标的和指引,可能我们的委外更侧重于把全部委托和自主之间有一个主动管理型的委外,所以我们也是希望监管部门定一定,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符合未来的方向是我们应该多做的。从我们看到的信息来说,监管机构没有说委外不行,所有的材料都说,委外的的确确是优势互补,未来还是有空间的。

  汪圣明:我觉得规模的增长应该说目前来看还是有很多的空间的,上午有一个演讲讲过,去年年底我们银行资管的规模占银行表内资产规模的占比是16.5%,实际上国外的银行也好,或者是资管的规模基本上是1:1甚至更高一些,长远来看规模增长是更大的,但目前来看,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要顺势而为。我们兴业银行去年开始就不大追求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

  第二,关于委外与自主管理的关系,我很同意总的看法,我觉得现在这个概念有一点乱,什么叫委外。银行委托给一个机构请他来管理,这就是委外,在我看来委外是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机构做专业的管理,如果只是通过一个资管机构的账户来做投资,这并不应该是委外的范畴。如果是这样的话,委外业务对银行资产的互补性是怎样的。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底线,第一不是说我不懂,而是让你做的时候我也要懂,可能我懂的不如你那么全面、深刻有经验。第二,委托你管理的时候我肯定不是什么都不管,比如说在投决方面,其他方面的管理包括风险和运营管理,可能会参照我的主动管理的要求来运营管理,确保风险是可控的。第三,这些委外的资产总体上自主管理是放在一个大的资产配置的方案里来做配置的,所以从风险的分散、风险的管制、通过风险的分散的实现,通过风险调整收益最大化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从这几个要点来说我认为对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的,尽管我们确确实实都在调整,这是毫无异议的,我们觉得委外的业务还是有发展空间的,这个方向也不会变化。

  潘东:我觉得可能现在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也是在座的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通道。因为主持人也提到了证监会最近说反对通道业务,反对让渡管理责任的通道业务,其实大家仔细去理解这句话,核心是说不让大家做让渡管理责任的通道业务。什么是通道?大家去教科书或者去监管的文件也查不到标准的定义,我个人的理解是,通道一定是嵌套,但嵌套不一定是通道,这两个东西的内涵也是不一样 的。银行理财为什么会有嵌套?第一种情况,通过嵌套实现监管套利,这是目前监管各项措施出台要强力禁止的。表内额度不够了、MPA超了,个别机构通过嵌套去修饰美化监管指标,监管套利。这种嵌套作为券商和基金来讲是纯通道的,没有任何主动管理的作用,这种嵌套是通道业务,而且按照监管的要求,按照行业规范发展的要求,它未来会消失掉,慢慢的就没有了。

第二种,嵌套也是通道业务,但它目的不是为了要监管套利,而是为了实现某种投资的技术需要或工具。为什么讲这个话?因为中国的资管行业是分业监管的,银行理财到资本市场受限,我们打新的策略,IPO的策略,量化对冲的策略,主动管理的策略,可能用银行自己的投资身份是做不到的。但银行理财的管理办法规定, 面向私人客户、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面向这些客户发售的理财产品是可以进到权益类市场的,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理财的资金要进到权益类市场,一定要有一个嵌套或者一定要有一个通道,但是这个通道本身它不是监管套利的逻辑。这一类的业务,未来随着中国资管行业更高层级的统一监管规则出台,如果给到所有的市场参与人同样的身份,大家可以公平的到各个市场去投资和开户的话,可能这一类的业务慢慢也会消失掉。

第三类嵌套业务我不认为它是通道,而且我觉得将来这一类的业务可能还有继续的发展的空间,这就是基于投资业务能力延展逻辑的MOM和FOF。其实MOM和FOF是什么东西呢?现在资管行业的参与人很多,特别是保险资管、银行资管资金体量比较大的,对这类的资管机构更看重的应该是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你不可能在每个资产门类、每一个投资策略、每一个交易工具都具有端到端的优势和能力,我觉得全球没有这样的机构,中国也没有这样的机构。所以说如果一个大资金管理的机构,想要为自己的投资人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策略,想为自己的投资人提供更好的投资回报,他需要具有专和精的能力的这些管理者、需要小F去延展自己的投资能力。我个人理解,这类的嵌套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的。这和单纯的让渡管理责任的通道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这是我对整体的嵌套和通道的理解。

  委外确实是也没有标准定义的。大家都是行业参与人,委外这个提法是在2016年到今年突然大家都在讲委外了。可是我们想一想,整个资管行业包括理财,如我们光大银行在2008年、2009年就发了私募基金宝、资配计划净值化产品,优选了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去管FOF、MOM的 产品,但那时候没有人把它理解为委外,我们认为它就是FOF、MOM的产品,我们是集合了众多管理人在不同领域的长处,向我们的客户发母基金产品。私募基金宝的产品, 我估计应该在银行理财是存续历史最长的一个净值化产品,那个产品从2008年到现在长期跑赢指数。为什么在去年突然出了“委外”这个词?监管也高度关注呢? 我个人理解,大家要注意到,去年市场发生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第一,2016年一季度以来,资金成本变得非常便宜,那时候三点几就可以在市场拿到钱,那时候我们讲的是水太多、资产荒,资金的流动性太好了,行业都在讲水太多了、不知道去哪里投。

  第二,我们发现投资的收益率下降非常快。我记得16年万科3月份发债发了3.5,当时大家开玩笑说没有办法投资了,因为债券的收益率跟银行理财成本倒挂。第一个背景是钱多、钱很便宜,第二是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这种背景下大家想过用什么策略赚钱,加杠杆的成本大概是2点多,再怎么讲投资有3到4,加权下来还有1个点的点差,那时有一种全市场大部分人都认可的策略,就是在加杠杆加错配去投资套息,加之公募基金避税等因素,衍生了委外的快速增长。所以那时候委外出现其投资逻辑是成立的,只不过到今年资金成本已经很贵了,收益率曲线上了很多,加杠杆加久期不仅不确定性太大,而且不少人亏了钱。所以刚才主持人问:觉得委外是要增加还是减少?我理解,都是理性的市场参与人,基于去年加杠杆加久期博收益的委外策略一定会减少,但不能笼统的讲要不要多或者要不要少,应该具体策略具体分析。拆开来看,主动管理的MOM会不会增加啊?量化对冲的策略会不会增加?随着市场的变化, 当某一个策略能为投资人挣到超额的α的时候,这部分的策略会增加。当他赚不到钱的时候,管理人是理性的,自然会萎缩,监管严格管理只是继续降温。

  罗鹏宇:关于委外业务的定义,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委托方和一家投资顾问签订了投顾协议,在约定的投资范围和限制内进行投资,资金委托方承担相应的投资结果,并按约定进行收益分配,我想这是一个委外大致的定义。这样定义下,委外业务从7、8年前就已经开始,当时主要是权益委外,后来发展到量化对冲和债券委外。目前讲,整个市场的委外大部分是债券委外。主持人刚才提到了委外的规模是否会萎缩,我觉得应该从今年开始已经在萎缩,将来会不会萎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理财募集资金实际的成本。这个一方面决定了银行的资金价格,另一方面也在间接上影响债券的情况。如果这个成本持续上行,委外的规模很大概率是会慢慢降下来的。

  第二,委外现在是否增长和是否减少都不是最重要的课题。我觉得如果看整个资管的长期趋势,我认为一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银行理财现在还是五万起点,首次认购还要求在柜台面签。如果银行理财有一天像公募基金一样,认购起点是一千块的话,那么银行资管到底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是可想而知的。目前委外规模下降,更多是市场的原因。这次债券牛市,从2014年1月开始到2016年10月,整整3年10个月,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上涨幅度,都是空前的债市大牛市。当一个金融工具被过度使用的时候,一个市场的调整是迟早会来的,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第三,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现在是股市跟债市双熊,越是这个时候才越是检验投资顾问的时候,也是商业银行能遴选到优质投资顾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目前合作的投顾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也遴选了一些量化对冲和权益的投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效。长期来看,我个人理解委外和通道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法律冲突关系,而且正常委外业务的未来还是比较光明的。

  刘刚领:前面几位专家都说得比较到位,我们直观的体会上,作为中小银行我们希望你的规模和管理能力是可以匹配起来的,不要虚胖。委外这件事情把主动管理权委托出去这种委外一开始我就非常不赞同,当然实现业务互补的委外我觉得这个市场一定是委外的。第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几位专家和领导都说了最近很多环境的变化去杠杆、去通道,包括通道的事情,我觉得其实很有意思的是,比如说我们看国外商业银行的资管的规模,占表内的规模的占比比我们还要大,但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这么多334的事情呢?我直观的理解就是这么多导向里有两个是很核心的,一个是刚兑一个是杠杆。

  我觉得刚兑商业银行资管这么快的发展,最多是得益于母行强大的资产负债表的支持,过去是我的优势,现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负担,特别是后续的发展是不是要往独立的资管公司去走,如何地摆脱母行资产负债表一个隐性的支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商业银行资管本身,我本身的资产负债表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今年我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不是很高的。这里更多是通过表外业务的发展对整个商业银行的杠杆进行了提升。观察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非常重要,第一这是决定了未来一两年业务的发展方向,第二去到什么程度,这直接影响大类资产的表现。

  邓姸:曾主任我给您留了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包括刚才招行的魏青总说银行的资管方向他们已经走了很多年,很多的银行也走上了这个路径,您从行业的观察者的角度,对资管行业尤其是银行资管未来转型的建议。

  曾刚:谢谢您问这个问题,我已经忘了您刚开始问的问题到底是关于理财的还是关于委外的,谈到后来大家都开始谈委外的问题了。谢谢,他们前面的嘉宾讲得都非常好,而且非常系统全面。第一,从方向来看肯定还是一个大的、好的范畴,市场目前的水平和发展的程度来讲,空间非常大目前的调整是一个发展趋势中的波折,类似的事情在房地产市场上已经经历过多次了,但资本行业是第一次,爆炸式增长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目前是因为规则不清楚,未来如果规则清楚之后,可能还有一些新的模式出来。第二块,银行资本转型的方向,每个银行有自己不同的路,自身银行的能力的匹配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银行也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大小的银行管理资金的规模会不太一样,对他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对大的银行来讲,他的投资管理能力一定是全的,全的话意味着他会有大量的对外的合作,要么是自己本身的综合化。大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式我觉得还是一个混业发展的方向,不管是通过自己跟别人的合作,比如说刚才讲的委外这是客观需要的,不然的话银行没有能力,本身它没有那么多的牌照,第二也是没有比较优势。还有大银行未来可能会出现单独的牌照。

  小一点的银行我觉得恐怕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能是比较专业化的,在特定领域而不像大银行发展这么大。第二是结构上的差异,不同理财差别的结构上的差异还是会存在的,因为开始是个人,过段时间是机构出来了,银行和同业都出来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下,这种产品结构可能不会发生一些变化,原则上讲不同的银行可能还是会有一些差异的,因为毕竟我们的银行实在是太多,不同类型的银行的特点也会有很多的差异。

  第三,真正的方向还是要回到刚开始我讲的,还是需要监管规则的明确。刚才各位老总讲了一遍定义,各自都有解释,可是没有一个全行业统一的解释,这种情况下,到底什么是委外?什么样的委外是可以做的?什么样的委外是不能做的?或者说你做了我在银行的风险管理的角度,怎么去认识或者是处理这样的风险?是把它当作表内还是当作表外呢?发展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说不清楚,因为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种情况下还是要等待最后规则的明确,只有规则明确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会更明确了。刚才我们讲了很多可能,但没有尽到一个确切的方向到底是什么,这时候有了监管的规则出来以后,意见就会明确了,委外是做FOF那种模式还是说用现有的模式去做?做了以后怎么在风险管理中予以体现等等。这块我觉得从道理上讲是有合作的主动和客观上的需要,而且也有主观上的要求,但规则上的明细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什么委外大家把它往很极端的方向去理解,确实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监管政策不明确导致的结果,今年的政策出来之后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还有黄金十年的话,那么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会很清楚了,这是非常根本的。

  邓姸:我们前面两轮的问题包括回复其实都阐述得蛮充分的,我想最后还有一点时间,在座的听众也好包括我们在网上看直播的观众也好,他们可能还会感兴趣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再有一个小的话题,就是今年往下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们知道债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熊得一塌糊涂,在股债两个市场都比较难投资的情况下未来会加大哪一类的配置,会减少哪一类配置?这是减少资产配置的问题。CTA、量化大家会比较看好,今年的QD表现也很好,纳指也创了有史以来的新高,可选择的方向还是有一些的,请大家用简短的语言来说一下,你们觉得大类资产配置未来的方向是怎样的?我们从天津银行刘总那离开时。

  刘刚领:简单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想法,我觉得这个还是回到一个基本面,就是到目前为止整个货币的紧缩包括监管环境引起的商业银行的缩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要持续多长时间,我个人理解,这对我们的大类资产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我们直观的理解,或者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过去大家看到的地产调控往往是运动式的,过一段时间就重新恢复了,或者是经济下行会有一些缓和。可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信息是,方向是非常明确,而且持续的时间比我们自己原来想的要长,这就决定了我们第一个想法,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对整个国内的股市和债市会有一个相对比较长时间的周期的影响。但是有没有机会?还有作为银行资管,从现在的产品来讲,某种程度也有一个刚性配置的压力在里面,而不可能觉得不是一个窗口就把整个产品停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的想法就是类固收如果期限短一点,我们还是会逐步的增加配置,从绝对收益来说,应该说是到了一定程度的配置的价值。股权类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还是比较看好的,虽然说大家看指数今年上上下下都得不太好,可是我们也创的新高。如果说我们做一些深挖,特别是整体的规模不大的话,我们对这块还是蛮有信心的。

  罗鹏宇:我想简要说三点。第一是和资本市场相关的融资类项目,包括场内场外的股票质押融资,以及符合国家监管政策的大股东增持和定增的配资。还有包括适当少量的一级和二级的权益投资,资本市场去年就是我们的重点,今年还是重点。

  第二,我们今年会逐步加大产业基金的投资,但当然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第三,我们会大力发展结构性产品,利用国内外的衍生工具挂钩全球的指数,争取为客户赢得较高的收益。这块我们在过去两三年做的业绩还不错。 今年重点应该主要是这三个。

  潘东:有两个信号,第一,债券的收益率已经高于银行贷款的收益率,也高于非标投放的收益率水平,这个在历史上 只在2013年钱荒之后出现过,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信用债收益率上了200个BP,利率的收益率也上了 100个BP。我觉得如果是从现在开始看的话,第一句话就是固定收益的投资其实已经有了较好的配置的价值。我觉得不管是短期的还是到三年的,甚至有一些机构已经开始长债的建仓,大概率你战胜的可能性比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从银行理财的角度,我们的固定收益投资是持有到期策略,所以债券的配置已经是比较好的窗口。但要注意信用风险。

  第二个类固定收益里面含的东西就很多了,包括了银行的非标,包括了质押式回购、产业基金、基础设施等。类固定收益类投资是理财的基础配置,只要性价比有,只要信用风险可控,可以按照原定的策略继续去做。

  第三块权益类,我讲的权益是资本市场的权益,实际上今年的权益类,全市场看,量化策略的表现其实不是太好,主动管理的股票其实也不及预期,一个明显特征是业绩结构分化很大。所以接下来我觉得在权益这方面还是要优选投资管理人,动态调整组合,把握加减仓时点、选择优秀管理人,组合的业绩能在后面几个月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

  汪圣明:对市场的资产配置的角色,我觉得是基于银行资管的属性两个方面。第一是资金量比较大,所以我们讲的资产配置所配置的资产的市场有一定的容量,可能对这样一些新的市场是有机会的,可是对银行资管大类资产配置,很难作为一个主流的配置对象。第二,银行资管的主体主要的策略还是绝对收益,所以我们看这个市场做判断的时候,一定是要基于客户委托的周期之内,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赚取到收益。目前对市场的判断对配置的判断,我个人的看法,一个是利率,我们的判断是比较保守,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季度还要继续防守。不能排除它的风险会进一步扩大。关于信用,国内有很多的行业和产业已经走出了低谷,尽管在定价上还是存在扭曲的现象但确实有很多的行业出现了投资的策略,2015年以来如果是防止的话,现在要考虑把防守低配至少进入到中性。资本市场毫无疑问是振荡的市场,我想还是要根据产品的判断和专业管理的判断做相应的资产配置,做相应的策略的设置。

  宋福宁:我们这里更简单一点,就是从去年看,我们自己掌握的资产的组合里面,久期的组合都做得比较好,因为可以重新进行资产的置换和配置,这套原则我们今年也在用。今年各类资产它的收益提高都比较快,有的时候反而会过了二季度以后,高过了负债的提升的速度,所以说我觉得第一个标准是,久期的情况下,我们都有一张表,各家银行自己的资产都有自己的表。第二,现在利率债的投资价值是挺好的,因为它已经超过了一个均值。第二,在价格比较好的情况下,利率债毕竟可质押,它对一个银行资管的流动性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回到第一个问题了,所以我们会找机会把这一类多做一些。

  邓姸:说到流动性,宋总说他1月份写了一篇流动性的采访,大家可以去检索一下,我是在做这场主持之前详详细细地把流动性风险的文章读过了。感谢各位今天在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里分享的很精彩的内容,尤其是很多非常具有实际操作的建议和方向的指引,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得到一些收益,我个人反正是受益匪浅。最后我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

  一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努力去找一些确定性的投资机会,这是一条真理所在。第二,借用潘东总做第一段阐述的时候用的一句话,也是非常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修整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我们期待在修整之后,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能有更好的出发。

  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