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富》5月11日当期封面:麦道夫骗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10:38  新浪财经
《财富》5月11日当期封面:麦道夫骗局
图为《财富》5月11日当期封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本期《财富》封面文章介绍了该刊记者对历史上最大金融欺诈案的主谋麦道夫从业数十年的情况进行了剖析。因聪明带来的成功,并没有让他继续沿着正确方向走,环境的变化让他变本加厉地在欺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伯纳德·麦道夫诈骗阴谋的实施地就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证券投资公司(Bernard L. MadoffInvestment Securities)交易大厅之下。无特别通行证是不能进入他的办公区。若有人无意闯入,除了看到一台被单独锁起来的极老旧的电脑和大量交易记录外,还可看到约有20位员工在为麦道夫工作。

  现回顾起来,本刊曾早就有过对麦道夫造假行为的怀疑。在他办公地点内紧锁的一台老掉牙的IBMAS/400服务器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然而,麦道夫一直拒绝更换,因这是欺诈活动的神经中枢。机器打印出来的数千页交易记录都是从未发生过的交易行为。

  所有以往对白领犯罪的从下至上调查方式在麦道夫案子上都不再适用。本案是由麦道夫本人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招供方式开始进入了检查机关的立案程序。他供认是自己一手编造了这场持续数十年,涉及全球数国的金融欺诈活动。但人们开始怀疑为其公司工作的其他的家庭成员,一些公司雇员和业务合作者涉案的疑团随即出现。

  本刊最新了解到,麦道夫公司高级职员弗兰克·迪帕斯凯利(FrankDiPascali),为换取减少刑期,正试图与联邦检察官进行主动认罪的谈判,他要全盘托出该案的细节。与其老板不同,他打算指名道姓地指出哪些人涉及此案。

  据了解案情进展人士称,迪帕斯凯利并无麦道夫家人参与欺诈的证据。然而,他准备出庭作证,说明是他代表了麦道夫的一些重要投资人操纵了虚假投资收益。若这些特别客户有人在投资上获得巨额利润时,他们会告诉专门为他们造假亏损的迪帕斯凯利造出能够减少纳税的亏损。若此事属实,就意味着这些投资人都了解他们的收益都是可疑的。

  这些证人的出现会让人们对其他涉案人的假设有了根据,即公众此前怀疑涉嫌欺诈的一些人可能并未卷入案中,而一小部分此前似乎是无辜受害者的麦道夫的投资人可能并非与案子完全无关。

  事发前的麦道夫投资公司似乎是个由严密家族经营掌管的令人看不透的企业。人们信任麦道夫,纳斯达克交易所将其推选为董事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甚至让其在证券业委员会中任职;国会邀请他前往作证,州议员也光顾他的企业。总之,他的社交活动范围相当广泛。

  对大多数雇员而言,他们愿意为麦道夫家族工作,有很多员工已为公司工作了数十年。麦道夫与夫人对公司员工很好,并富有同情心。曾有因交通事故被撞昏死过去的员工,在醒来后除在床边上看到自己父母外,还看到了公司老板麦道夫。但麦道夫具有喜怒无常,令他人感到不舒服的性格。他常会独自凝视空中而默默无语。

  据联邦人口统计局和婚姻登记记录表明,麦道夫祖父母一辈于1900-1905年间分别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和奥地利。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土耳其浴室。麦道夫在成功经营多年后,偶尔会提及家族奋斗的成功史,但他避免谈及父母与自己成长经历。他父母曾于上世纪60年代经营过一家证券经纪公司。

  麦道夫很早就了解自己最终会走上证券业道路,所以他对家族企业的关心程度远胜于自己在校的功课。麦道夫上中学时就与妻子鲁斯是同学,两人关系密切。后者的最大优势是头脑对数字非常敏感。麦道夫中学毕业后在外地读书,但因思念鲁斯便决定放弃在该校的学业,改在纽约市附近的Hofstra学院就读,但最终未毕业。两人于1959年结婚。2天后他便向SEC申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证券经纪公司。他在向SEC提交的财务状况中所填写的内容仅数个字,“资产:200元现金,无负债”。

  在最初投资于股票市场时,他持有市值为300美元的12股企业股票。但在1961年底时,他200美元的初始投资市值增长至16140美元。这对只有麦道夫夫妻两人与一个会计,并租用岳父会计公司一张桌子的小公司而言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资产。他最擅长投资的是那些不在交易所市场上市而在店头市场上交易的中小企业股票。他逐步成为了这类企业股票的批发商,逐级向经纪公司出售股票。

  麦道夫在这段时间内经营的相当成功。截至1967年底,公司资本迅猛增加,从当时的127,517美元,到1969年的555,157美元,到1973年时,总资本达到110万美元。此时的麦道夫并无不轨行为。直到1960年代初期,麦道夫开始吸收投资者。最初是那些家庭与朋友的资金,此后的范围越来越大。此外,麦道夫的岳父也开始将自己的客户和朋友推荐给麦道夫。随着麦道夫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他需要更多投资者加入。同时,他还吸收了其岳父会计公司的个别重要员工参与进来。

  早在麦道夫臭名昭著前,他称自己因开创证券电子交易业务而受业内尊重。但他并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而经常在电子交易上做些手脚。他自认为是他与家人看到了对店头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改造的机会,并开创了后来称之为纳斯达克(Nasdaq)的电子店头交易市场。虽情况大体正确,但麦道夫在其间的作用并非如此。据在1968时发起设立纳斯达克,并常年担任该市场首席科技官的Charles Justice称,麦道夫并未参与该市场的交易技术设计。

  据Justice 与其它数位参与纳斯达克早期电子交易设计的人员称,麦道夫直到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才在纳斯达克市场出现。他的出现并非因为他的公司创造了电子交易的概念,而是因麦道夫与家人是首批意识到这种设想有价值的人之一,他们参与了交易软件的设计。

  这样,通过麦道夫公司进行证券交易不仅速度快,而且价格低。麦道夫不像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做市商那样从证券交易活动上收取费用。他的公司给证券的买卖方都有一定的让利,称之为“批量订单优惠(paymentfor order flow)”。当时的做市商在证券买卖价格上的价差较大。但在使用自己公司开发的软件后,麦道夫能驾轻就熟地对冲掉买卖订单可能失衡的风险,并保住利润。麦道夫即使在买卖订单上的让利,但每笔交易仍可让他赚到可观收益。

  在90年代末,仅麦道夫公司就已能够执行纽约证券交易所每日交易量的9%的交易。他的公司特别擅长在场外交易纽交所的股票。但那些纽交所的做市商鄙视麦道夫,因他们将麦道夫的交易方式比作有不良后果的贿赂行为。因他的做法令做市商们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由此令他们颇为恼怒。麦道夫的做法开始争议颇大,但最终他以自己智慧赢得了SEC和有关专家委员会的认同。在赢得这场争论的胜利之后,他成为华尔街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年来,他的公司的确赢得了数以百万计美元的干净利润。

  1997年开始实施的降低证券买卖固定价差的规则,以及2001年进一步削减价差让麦道夫公司的日子开始难过。公司做市商的业务再也不能成为以往的印钞机。公司在本世纪初一段时间内几乎陷入亏损。

  在麦道夫策划欺诈活动之前,他自己就被他人骗过。麦道夫之所以能够维持欺诈活动如此长时间,还是因其能伶牙俐齿地推销投资业务。麦道夫在此后将其欺诈活动经营的像是一家不愿意接纳新会员的私人俱乐部,外界鲜有人能够了解真情。俱乐部的成员不愿将信息外泄,唯恐因得罪了麦道夫而丧失会员特权。

  但纸包不住火,麦道夫的地下活动曾于1992年因涉及其投资人的问题被列入SEC的调查名单。他的一些合作伙伴因未经注册登记而从事证券经营业务,并对外发行向投资人承诺年均13.5%-20%收益的4.4.1亿美元中期债券。SEC调查官员们发现非法从投资者处募集的全部资金都在麦道夫公司的帐上,但他承诺能在数天内将这些资金清退完毕。在所有资金回到投资人手中后,SEC未再继续对麦道夫进行调查。

  然而,2001年5月的另一起对麦道夫有关的调查也让其逃脱。那时,分别刊登在行业刊物《Mar/Hedge》和《巴伦周刊》上的两篇文章对麦道夫的投资经营活动进行了严肃的质疑。一篇文章认为在麦道夫管理下的规模高达60-70亿美元的资产,可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或是第二大的对冲基金,但此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基金。它进一步质疑麦道夫能够顺利稳定地每年获得15%的收益。同时,它对麦道夫公司不向经营如此成功的投资活动收取任何管理费用,而只收取数量有限的佣金感到惊奇。另一篇文章认为,华尔街已有人开始怀疑麦道夫用做市商业务来补贴对冲基金收益。但这两篇出版物提出的质疑未得到人们的重视。

  正如后来发现的那样,麦道夫的确在用非法投资业务获利来补贴其合法的交易业务。最后发生的情况是,SEC终于在2006年开始对麦道夫进行调查。一位称之为Harry Markopolos 的告密者数年来一直在向SEC告发麦道夫在进行欺诈。同时,SEC也在关注那些委托麦道夫公司进行投资的基金是否能正确地披露其对麦道夫公司的依赖程度有多大。

  麦道夫对SEC的调查一直是心惊肉跳。一旦有SEC调查人员到公司来,麦道夫总是战战兢兢,无论他在世界何地出差,他总是会赶回公司,即使是普通的例行检查。

  当麦道夫于2006年首次被SEC约去面谈时,他明显在撒谎。调查人员问他交易的股票是否在欧洲时,他回答肯定。但真实情况是,从事非法欺诈的业务从未在任何地方进行过股票交易。他的谎言当时的确未让SEC看出任何问题。

  据称现在身处牢狱的麦道夫仍能保持平和心态,并经常锻炼。他阅读各种书籍。针对他在狱中令人吃惊的表现,有人认为,这是因数十年来首次没有令他操心的秘密所致。重担已过去,但对家族成员来说,无论他们是否卷入这场欺诈,但家族名誉已被毁。对那些在麦道夫公司工作过,现在丧失生计的员工而言,最要紧的是找到新工作,但他们简历中在麦道夫公司工作的经历成为擦不去的污点。更重要的是那些损失惨重的投资人,他们正努力设法做到收支平衡。麦道夫留下的历史乱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理顺。(皖东)

 

  往期回顾:

  《财富》4月27日当期封面:巴菲特打破常规

  《财富》4月4日当期封面:如何找到工作

  《财富》3月30日封面:政治新手能拯救加州吗

  财富3月16日当期封面:全球最受尊敬50家公司

  《财富》3月2日当期封面:矢志创业

  《财富》2月16日当期封面:美国新失业一族

  《财富》2月2日当期封面:2009年美国最佳雇主

  《财富》159期封面:清算肇事者华尔街

  《财富》158期封面:最具投资价值的10家企业

  财富12月11日当期封面:乔布斯背后的天才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