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17:11 新浪财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新浪财经讯 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7于10月28-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九大后的中国与世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出席并演讲。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的逻辑是什么?首先要承认人类的共性——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人,尽管各个民族国家现在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积淀,各自明显差异的要素禀赋,各自的政治、社会特点特征等等,他们都有个性,但是这个个性是在共性基础之上。然后凝聚共识,摒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合在一起就是全人类大家一起来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谢谢主持人!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基本的要点思考和探讨,想分三个层次说:

  第一个,我认为要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命题需要深刻思考关于时代背景和主题的战略性判断。我从莫干山青年研究者变成了老资格的资深研究人士。我在青少年时代非常清晰的知道当时关于时代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从列宁主义沿袭下来的,毛主席强调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总结了重量级经济学家的成果之后,一锤定音,他说我们现在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当时这个主题出来以后也没有很大的冲击力,不过我们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个明显不同的描述,这几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反复回想邓小平当年关于时代主题他的战略性判断的确立,实际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就是否定的原来毛泽东时代的关于战争与和平时代的那个战略性的判断。这个否定和改变可是非同小可,因为咱们做研究的都讲逻辑,毛泽东时代的战略判断一旦成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说中国发展也好,现代化也好,它必须首先面对的是谁战胜谁的问题,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解决的是谁战胜谁的问题,然后你才能谈怎么样进一步的建设。所以他合乎逻辑的按照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衍生出后面的抓住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强调在无产阶级中继续革命,搞大小三线,要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要立足于早打、大打、全面的打。

  在1969年上半年,敌对势力怎么硬起来和中国展开暴力的战争,这个思维它往后推到极端的无产阶级专制下继续革命,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顺理成章的。但是了到了邓小平判断上是完全不一样了,既然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后面隐含跟上的是我们再也不可错失发展的机遇,再也不能和这个战略机遇期擦肩而过。靠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步走,现在战略实施过程里面,他所依据的原点其实就这个时代的判断。如果没有这个判断,后面一个一个环节无从谈起,这两个判断所引出的后面的战略、方略、要略都顺理成章,实际上怎么样证明哪个判断更合乎实事求是的精神呢?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答案,我们这几十年面对着中国和其他经济体,就是人类社会实际来说,我们如果说有一种经验的判断,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个判断。

  我想说第二个层次,关于这个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的战略性判断,可以对接到现在中央说的我们推进现代化,它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它对接的基础理论层面就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的供给侧创新的认识,我们试图发展新供给经济学,这个新供给经济学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我们形成的初步认识就是人类社会的创新实际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都是发生在供给侧。需求侧永远有变化,永远要升级,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

  但是需求所引出的供给侧对它的响应机制和这个响应机制所达到的那个实际的水平,却是决定人类社会区分于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最关键的因素。最简单的讲,我们人类社会它是从动物界升级上来的,现在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至少有这么一个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各种可能发展成现代人类的其他流派都被灭掉了,只有人这一系发展起来了。它脱胎于动物界,成为我们最高级的人类,已经有别于动物界。动物界的生存规律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丛林法则,这种生物界标准的达尔文主义,到人类社会很长的时间内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必须要解决要生存、要发展,相互冲突的时候谁战胜谁的问题?

  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生产力概念上的创新都是供给侧、供给体系、供给能力的创新,最简单的说最开始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形成一个社群,我们成为最开始的原始部落,他们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从事采集和狩猎解决这些社会成群能够活下来的需求,经过漫长发展它代表划时代的变化就是可以相对稳定的经过季节更迭,不仅满足活下来的需求,而且使一部分人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人类阶段无非到这种阶段,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必然造成阶级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暴力、战争、掠夺等等,再到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还有第三次信息革命,我们称为新技术时代,现在最前沿的我们人类文明的概念是什么?包容性发展,有别于以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在大家所推出的共享经济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它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跟它伴随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的谁战胜谁,它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可以共赢多赢。反过来讲创新它提供的是我们现在制约人类行为的是什么?核威慑,到了核威慑时代,人们现在普遍的认为有最大的可能性把第三次世界大战通过预防,把它的发生成为极小的概率事件。

  虽然现在我们看到局部的冲突,甚至这种核威胁带来的风险,不可否定,但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人类社会共同努力在核威慑的情况下能够走出一个共赢共存,多赢这样的一条道路。无论从正面看还是反面看,我这个第二个层次所强调的就是供给侧实实在在形成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我们应该关注认同的概念适合于现代发展,和我们现在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逻辑完全契合的。这种基础理论研究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第三个层次,关于时代和人类创新的它发生在供给侧所带来的正面表述和放过来论证的所有这些分析,顺理成章可以习总书记早就强调的摒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从哲学上来讲,我觉得既然是人,智人这一体系,无论走出非洲也好,或者别的路径也好,发展到现在几十亿人口的这样一个人的社会,大家必须认同人本主义的立场,隐含的是你要遵循人性,首先是人,人有它的共性,就是人性。这个人性不排斥它的个性,不排斥它的差异,但是哲学讲共性和个性结合的把握其实是并不复杂的道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人,各个民族国家现在就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积淀,各自明显差异的要素禀赋,各自的政治、社会特点特征等等,他们都有个性,但是这个个性首先是成为共性基础之上,应该合理加以把握的。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的逻辑是什么?首先要承认这个共性,然后凝聚共识,摒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合在一起就是前面发言者已经强调的总书记在发言中间呼吁的,全人类大家一起来发展。

  中国在这方面怎么样做贡献?改革开放,我们认同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政府的体系还要更好发挥作用,我们已经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个战略性倡议现在得到全球的回应。它遵循的不就是大家都认同共同的可以去追寻的美好生活的远景吗?这个共性之上大家一起发展,总书记到了美国说,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中国梦和世界梦应该讲是相融的,这是我想到的,其实这套哲理早在中国过去探讨中有社会学大家做过总结,人类社会在一起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最后走向天下大同。首先大家感受到了区别各美其美,但你好好想一想,你认同人家的存在,美人之美,大家是可以和在一起美美与共的,这是追求天下大同,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我们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应该非常清晰把握的真谛。

  所以我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积极的让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包容性发展走到前沿的文明潮流当中,更多在实际生活来便去讲求同存异,同为主异为辅,基本趋向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间我们是中国和世界人类社会,在提升现代化文明过程中间,形成千千万万社会成员的福祉。这些看法汇报出来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