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5日09:06 新浪财经
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 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

  新浪财经讯 “2017沈阳·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于9月22日-24日在沈阳举行。国家发改委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219个城市的平均分只有58.03分,最高84分,最低27分,发展分四个阶段,目前成熟区为零,真正的成长区有41个城市,起步期有86个城市,其他很多还是在准备期,所以超过70%的城市处于起步期和准备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单志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参加我们国家信息中心,也是代表我们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组主办的政策论坛。雷司长做了很好的开篇,我受发改委的委托,把秘书处帮助进行分析的我们在今年年初开始做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数据分析报告》结果分享给大家,因为涉及到国家在十三五提到要建设一百个新型城市建设,完全是依赖这样的评价结果的。但是这个结果看目前我们不仅协调工作组的各个发改委前头会商23个其他部委,正在最后的遴选确定过程中。所以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过程有很多启示的内容,我在这里借此机会给大家做报告。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背景和过程。二是我们通过整理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得到一些基本的结果。三是未来开展评价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在今年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遴选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会正式地对大家进行发布,而且在座很多城市领导,未来很多要做智慧城市大数据规划,都可以依赖于这些数据分析,如果有需要可以和我们秘书处联系。

  在2015年成立了部长级的新型智慧城市协调处,按照习主席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在206年11月底发改委会同委信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通知,通知下发之后秘书处配合部级协调工作组25个成员单位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我们委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由他们牵头,把25个部委关于对智慧城市的一些评价主要的观点和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一套指标体系,包括刚才雷司长谈到的智慧教育,以及关于科技领域、农业领域等等。但是每个部门把它认为最重要的不超过三个指标提出来,我们部级协调工作组会聚一起,因为所有指标是从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中遴选出来的,体现我们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过去搞的一些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打分,这次通过国家外网专门做评价的上报系统。所有的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告诉地方都是可以量化的,从各个数据来源,可以自己做评价,这些评价是首先由自己来做的,包括我们互联网的第三方的评价,两者合成一起形成评价体系,更加客观,整个体检表是自己来做的,每个地方要对自己的数据真实性负责。

  在今年2月份,填报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对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汇报的数据,和蚂蚁金服腾讯做出汇总形成报告,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再这样分析过程中,蚂蚁金服、腾讯,泰华智慧公司对我们的支持。

  智慧城市未来向哪个方向走没有方向和指引,来沈阳参加这样的论坛,我们心目中的智慧和我们今天感觉到的智慧城市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每个人都会体会到。评价工作也希望真正遴选出一些样板和标杆,过去我们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前,都是各个部委和地方按照自己前期的想法进行探索,现在进了十三五智慧城市搞了八九年,未来怎么搞,我们现在很大的困境是没有标杆城市,中国的智慧城市哪个搞得最好,拿不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标杆出来。所以十三五国家希望从不同领域和层级的城市有好的经验和做法,能够获得大家认可,其他地方一起进行拓展,而不是每个地方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不断地试错。

  这个评价体系目前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苦劳和功劳,苦劳是各个地方按照中央部委要求到底做得怎么样,功劳是从实际现在的效果,从老百姓的认可度方面,我们到底效果怎么样。所以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指标体系,我们有非常严谨的工作过程。我们给地方的指标体系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们开了五个片会,让大家理解。各个地方填报的进度不完全一样,体现每个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执行力,实际上我们有三四百以上的地级城市,完全符合要求的只有219个,很多地方把指标给了,数据来源很清楚的情况下还是没有有效地进行组织,体现了未来很多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度,这是实际的填报情况。当然填报情况我们也作为分数,按时填报的不扣分,越往后提交的我们在总分上有一定量的递减。所以填报系统覆盖了338个城市,有220个完成,最后有219个合格的,这是一个情况。所以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在很多地方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现在汇报主要的结果。

  通过整理这些数据我们有九个方面的基本的认识:首先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处在什么阶段,我们经常以为智慧城市一说起来非常高大上,有非常美好的愿景,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来沈阳开会,一路上还很颠簸,会场也没有体会到智慧会务感觉,所以219个城市的平均分只有58.03分,最高84分,最低27分,我们把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目前成熟区为零,真正的成长区有41个城市,起步期有86个城市,其他很多还是在准备期。所以这就是超过70%的城市处于起步期和准备期,我们信息已经最高端,但是我们的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的基础跟它相融合之后带来的总体效应就是这样的。另外从区域分布来看,总体上中东部的大型城市在评价的方面是领先的,排名前50的城市主要以东部为主,占了56%,其次是中部有18个,西部最少,只有4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排名靠前的这些点的城市能看到我们的效应还是很清楚的,线的右侧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城市,相对评价结果也比较好。另外我们看的从分区域来看,按照评价标准的八大领域,看了所有的全国的每个领域的分领域的进行排名,这也是差距比较大的。总分和单项排名靠前的城市绝大多数是东部一些大型城市。另外的话,这是我们看一下市民体验,我们认为在这次评价中做得最好的最准确的数据就是市民评价,很多的80分的地方自评,有的地方不可避免有误差,但是我们是用蚂蚁金服和腾讯QQ大数据的调研方式,每个城市有几千份的问卷,对十个领域的智慧城市的问题进行问答,所以这个数据更准。

  从老百姓的评价这个纬度上来看,整个的评价我们把它拉到一百分,因为在评价的一百分里占20分,如果我们按照100分来看平均分63分,所以整个老百姓对我们智慧城市的感受度是刚刚的及格,体验度不高,最高71分,最低57.9分,最多是60到65分,跟我们很多老百姓一谈智慧城市体会不深,到底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所以我们评价数据很客观地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我们看市民体验,很大程度跟惠民服务相关,到底给老百姓从获得我们信息化的普惠程度上带来哪些好处。全国的城市表比较敏感,我没有列,但是老百姓的口碑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完全是老百姓评的,我认为是可以看的,没有问题。

  第一梯队最好的是杭州、常州、无锡和舟山,我认为体现了民意,大家可以看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梯队的表现。量大面广还是第三梯队,所以未来如何让新型智慧城市让老百姓真正的能看得见,能够摸的着,支持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发展任务。

  另外我们通过评价看到很多城市建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工作机制,因为我们有一块指标是评价改革创新的,看是否有统筹协调机制,是否有很好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很好的政府和社会相协调的一个关系是否真正的有基于城市运营的管理,所以我们这些都有定量的数据。全国的城市里大多数都建立了跟智慧程度非常重要的相关机制,84.55%成立了市级领导机制,84%领导重要机构有关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考核体系等等。

  我们可以看新型智慧城市工作机制对我们工作发挥作用很强,对各方面的工作推进相关性非常强。另外我们看评价得分跟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非常相关的。我们把全国评价的指标跟常住人口的情况,城镇化率、人均财政收入等等做了关联性分析,发现评价得分跟城市的GDP相关性还是很强的。也意味着我们未来城市建设需要有投入,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社会力量投入,都需要有非常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这是人口的情况,我们这次的评价,因为是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县级市,我们得到规律人口积聚规模越大得到评价越高,50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平均得分高于平均分,所以大型城市在信息化起步比较早,在目前的发展基础也相对得扎实。

  我们做了集群性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实际上的新型智慧城市在发展水平上呈现集群分布情况,好的情况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我们看到长江经济带的填报率,得分率,整体上要好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区域的协调发展对智慧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有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们从国家的分布,东中西各东北四大板块来看,整体发展不均衡,东部平均分65分,最低西部52分,东北54分。所以我们看到东部和中部整体水平是高于全国的,西部和东北的话是整体低于全国的水平。所以未来的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很多在座的企业都有体会,到东北西部地区第一没有钱,技术比较差,所以短版也比较大。所以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一定要解决不平衡的问题,所以这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非常大的突出特征。各分省也非常不平衡,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省的得分排名的情况,包括在全国的得分的分布,所以看总部上东部地区省份是相对比较好,中部还良好,其他地方像西藏等地方、青海等地方,平均发展水平是比较滞后的。

  另外从领域发展来看,我们也分了教育、医疗各领域,发展情况不同。按照民生八大领域,从惠民到设施,到治理,到安全,到资源到老百姓评价,所有得分都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未来我们不只要考虑区域的不平衡,还要考虑领域的不均衡。

  我们看惠民服务队智慧城市的评价融合代入很大,最核心的突破口是要以民生服务作为一个抓手,它具有最大的指标供应度,和我们智慧城市的相关性最强。我们从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资源来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现在讲的大数据的使用,产业发展,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对整个的这样一个智慧城市影响跟深低毒,智慧城市对安全、对资源影响非常紧密,所以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是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和数据的红利。

  另外我们看工作基础和工作成效,我们也看到在这些领域,目前虽然很重要,但是我们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整个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跟我们的设施,信息开发利用水平得分率比较低。

  从市民体验,我们列了十个方向的市民问卷,全国来看最差的是一卡通,老百姓评价里边对城市一卡通的评价是最低的,跟我们的实际的这样一个期望差得比较远,其次还包括社保服务,都是低于平均线,包括我们的城市管理等等,所以这些方面具有长板也有短板,这是老百姓给我们十大领域的口碑。

  另外在某些领域我们做得不错,比如说在交通、就业领域,还是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再看移动互联网,现在是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对智慧城市评价影响深远,最后落脚点都会归结到移动互联网的支持,所以这里面很多方面的一些定量的打分指标,实际上都跟我们的电子移动互联的支撑是紧密相关。比如说公交的电子支付,社保的自助服务等等。

  我们看到服务渠道是提升城市服务的关键切入点,过去我们的主要入口是门户网站,现在更多包括微信,包括很多的移动APP开放的应用,所以从这些领域我们能够看到,占领智慧城市的服务入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取决于你的智慧城市是否有黏性,是否有老百姓认可度。

  从设施来讲,宽带设施影响很大,互联网普及率跟得分是正相关的。这里一些基本数据,我不详细展开,从评价工作组织来看,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的抓手,各个城市基本上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从指标填报来看,基本上涵盖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工作机制来看按照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牵头的多方协同联合推进模式,而且用定量的方式来做,开创了非常好的先例。从平台分析结果来看,我们总体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要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处于起步期和探索期。新型智慧城市的工作重点也越来越通过数据呈现出来。

  另外我们看到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生态体系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座很多企业家,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打造良好的智慧城市的发展生态是特别重要的。这次评价工作引导性强,把数据发挥好之后对十三五的智慧城市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几点启示。要营造多方供应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态,没有多方支持,只靠政府的努力,只靠一任领导的努力,很难取得成效。需要有很好的统调机制,需要工作一直推动,有内在发展动力,很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

  另外从评价计划来看,以市民体验为导向,提升惠民服务,是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如何真正让老百姓认可,让老百姓知道智慧城市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是非常关键。

  第三以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工作抓手,习近平总书记说到要实现跨层次,跨业务的协同服务,所以需要数据驱动,需要数据融合。所以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包括现在国务院推动的这样一个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整合,包括我们的信息的开放共享,都是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关键的环节。

  第四从我们的支撑条件来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建设设施的智能化,所以现在很多城市。目前整个移动互联和智能设施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潜在的蓝海。

  第五方面,促进区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虽然考察的是智慧城市,但是整个中国的发展是所有城市的一个大的集合,所以我们说智慧城市不能只做局域的优化,应该考虑城市带,大城市小城市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协同发展。避免造成城市级的孤岛。另外以评价指标为导向,加强服务引导。所以要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人才等放民进一步完善整体的体系,包括完善我们的评价体系,完善重大项目的听政老百姓的参与体系。要提升我们的未来建设的审计和评价的绩效的体系。未来我们对新型智慧城市有基本建议,我们体系虽然尽最大的努力体现科学性,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有的指标还是使用不理想,所以未来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通过实践不断校正。深化评价数据,我们希望在座的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跟我们部协调工作组多联系,把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各个地方的建设,外数据进行说话。

  我们建议未来要真正地加大智慧城市的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加强协作的模式创新。智慧城市个人观点是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一定要通过信息化,通过我们的大数据这些新技术发展来倒逼城市不合理的东西改掉,要真正的适应我们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陈楚潺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