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1日11:02 新浪财经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新浪财经讯 2017中国(廊坊)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大会于6月11日在廊坊固安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出席并发言。他表示,新城新区肯定有发展不好的,但如果都把他们叫做政绩工程是不对的。和空间狭隘、基础设施落后的老城区相比,新城新区解决人口居住和就业带领城市发展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从1984—2014年间我们国家级开发区,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新城新区,为我们贡献了全国GDP的68%和近九成的外贸出口,如果没有这68%的GDP我们国家会更好吗?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士林: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廊坊,跟大家就我们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一个交流。今天我发言的题目叫“中国新城新区的发展现状和规划问题”。

  新城新区规划是一个全球性的城市化现象,是引导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平台,也为我们客观评价国际区域经济,包括全球的城市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对象。因为新城新区的概念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提供一点我们的思考供大家了解。

  在西方只有新城的概念,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界定把它叫做规划形式,其目的是在大城市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西方的界定还很多,这个比较权威一点。

  西方叫新城,但是中国叫新城新区,它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么新城新区是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提出的新概念,新城的建设虽然比较早,但是新城新区的概念真正提出来,从国家层面提出来是非常晚的,它的内涵和西方讲的新城基本上一致。这个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的第三节,这一节名字叫“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它并没有给这个概念做界定,上来就来了一句什么?规范新城新区建设,表明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城新区的数量、规模已经非常大了,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详细讲了,因为冯秘书长的报告研究的很深刻,所以这个概念在中国不是一个规划概念,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城市治理,和政府作为非常密切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它有了问题,大家开始界定它,做统计标准,然后做数据库、做分类,然后做研究,这样是一个中西很大的差别。

  我们可能很多媒体包括一些专家都觉得中国新城发展特别快,或者问题特别多,这个可能是没有太研究全球的城市化现象。实际上西方的新城建设经验也分四种类型,从一开始也不是说功能很全、很完整、很完善,西方的新城建设从开始建大概到比较成熟,以英美为代表,大概经历了半个世纪,中国的新城新区从出现到政府开始重视、关注,给它很多政策、规定,包括治理的手段,实际上只有20多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从这个概念的界定来看这个新城新区看全球,其实我觉得有些现象会抱一个平常心,它在某些阶段出某些问题是正常的。

  这个界定基本上是我们团队做出来的,当时是为发改委一个项目做的,后来国务院出台《新城设立审核办法》基本是参考我们的概念、我们的统计标准、我们的数据做出来的。我们把新城新区界定为什么?这是狭义概念,1992年以浦东新区的设立为标志,在我国城市原中心城区边缘或者之外新建的,在行政、经济、社会、文化上具有相对独立和较大自主权的综合性城市中心。还有一个广义概念,广义概念就是包括比较早的工业园区、大学城、开发区,因为那个功能比较单一所以我们不能叫做城市,它只是城市的某一种功能,主要是城市的经济功能,按照这个概念来看,为什么把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新城新区的典范或者开始呢?它和英国的第三代新城和美国的独立性新城非常接近。

  第二个问题,我简单讲一下发展现状。上午有个领导还讲到数据问题,有时候我们判断一个问题,如果你掌握的数据不全面那得出的判断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团队一直追踪中国城市新区的发展。发展现状的今天,给大家一个比较新的数据,主要看看大都市新区的发展现状,全国的数据我们就不讲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大都市是指常住人口超过50万的特大城市和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型城市,目前在中国有12个,深圳由于统计口径和大家不一致,没把它列入,我们不能说它算还是不算,人口肯定是够的。所以把它排除在外了。我们指新城新区尽管速度快、体量大、政策多、变化性强,但是它的设置和规划可以归纳出一些特点。

  从规划和建设数量上来看,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12座大都市共规划建设新城新区130个左右,其中新区19个,新城117个,包括一个自贸区,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沈阳最多,如果不做数据统计分析大概不知道是这样的情况,北京是最少的,但是北京建设的最好。从规划和建设面积上来看,广东的新城新区面积最大,1个新区和13座新城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从规划和建设时间上看,中国大多数新城新区建设除了极少数是20世纪九十年代规划建设的,其余都是在2000年以后建设的,包括广东的珠港新城,虽然是九十年代规划的,但是真正建设也是在2000年以后,为什么呢?因为1989年以后我们国家改变了对大城市约束的政策。

  规划的问题我就简单的讲一下,新城新区大家的看法、判断、意见也不太一致,有好的、有坏的,都很正常。第一个问题应该正确理解新城新区规划的必要性。新城新区主要是和中国城市化特别快有关系,从2000—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年均人口超过1.35%,每增长1个百分点基本的测算是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这么大规模大家可以判断一下新城新区建设为什么这么快,这也符合英美当年建新城的特点和要求,也符合中国。

  但是新城新区肯定有不好的,如果都叫做政绩工程是不对的。由于空间狭隘、基础设施落后的老城区相比,新城新区解决人口居住和就业带领城市发展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有一个统计,从1984—2014年间我们国家级开发区,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新城新区,为我们贡献了全国GDP的68%和近九成的外贸出口,如果没有这68%的GDP我们国家会更好吗?很简单的道理。

  第二要客观认识新城新区建设的周期性,新城新区刚建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完善,集聚度不够,人气不足,非常正常。研究表明新城居民的入住率有个规律,基本靠三年才能住满。所以2011年,外媒把政东新区叫做中国最大的鬼城,2013年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人满为患,一房难求,这个不详细讲了。为什么2011年叫鬼城2013年就满成这样呢?所以我们不了解新城新区建设的周期性。不光是中国,你看美国新城、英国的新城都是这样,一个新城装满有时候还要十几年,日本的一个新城到现在还没有装满,驻波科技城。

  新城新区建设的责任群体,因为新城新区建设肯定有问题,刚才乔主任也讲20%的新城新区有问题,包括陆院士讲的天津滨海新区,因为城市化当中出现一些个案、建不好的城市,怎么样建都建不好的,非常正常,不可能每个都成功。一般都认为政府责任很大,等等。我们觉得什么呢?要客观的看,规划做得好不好和执行、建设的好不好还会有问题。如果一个新城新区建不好责任一定是多方面的,每个参与的主体都有问题。

  最后,我觉得应该从城市治理的角度、全球经济治理的角度,应该高度关注或者理性关注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治理经验,西方的新城治理也是经过半个世纪以后才出台各种政策,中国早就开始治理了,2003—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很多部委,把新城新区面积和数量大大的压缩。现在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以来,十八大报告、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都高度重视城市化的布局、形态、空间结构,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对中国新城新区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中国有这么多人。所以我们一直讲一句话,对新城新区发展要有耐心和信心,有信心是因为有这么多人,一定会塞满,有耐心的话就是要给它成长的周期。

  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