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7日10:31 新浪财经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新浪财经讯 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上海论坛2017”于5月27日-29日在上海举行。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出席并演讲。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美国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处于世界前沿,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将随之产生变化,这对未来会产生非常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也处于前列,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几十年中,进一步驱动经济快速成长和创新发展。

  为何要强调新技术的重要性?皮萨里德斯表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新技术的支撑。经济体实现全局性增长是不现实的,必须在可行、现实的条件下实现某些领域的高速增长,并驱动其他领域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皮萨里德斯回顾了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工作岗位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和计算机进行联动,而中产阶层是在不断增长的,因为计算机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使得工种不断往上迁移,收入水平也在不断迁移,两极化就此产生。

  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哪些工作会岌岌可危,被机器人取代?皮萨里德斯认为,部分技术工种受到的影响最大,此外,对于人们的工作时长也会产生影响,缩短人们工作的时间。他举例称,借助新技术的运用,荷兰和德国人的工作时长相对较短,而希腊的工作时长相对较长,因为技术相对落后。“我们不能惧怕工作岗位的失去,而是要热情的拥抱工作效率的提升,因为它能够减少每周投入的工作时间”。

  皮萨里德斯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岗位遭到重创后,新的工作岗位会在新经济体当中出现,而且某些岗位也没有办法完全实现自动化处理。“健康卫生领域会有更多岗位出现,教育方面也是如此,还有服务行业、酒店行业、房地产管理行业,以及日常服务行业包括个人服务行业,这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创建出来”。

  谈到老龄化时,皮萨里德斯表示,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GDP的6%,起预测在2025年,可以达到GDP的10%左右。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