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14:50 新浪财经

  

金融科技助力财富管理升级圆桌论坛金融科技助力财富管理升级圆桌论坛

新浪财经讯 12月10日,由国内领先的金融教育咨询品牌——金融城主办的“2016金融科技创新峰会”将在北京举行。第一圆桌论坛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助力财富管理升级。以下是文字实录:

  黄益平:我们这个讨论有六位嘉宾: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先生、百度副总裁张旭阳先生、诺亚财富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汪静波先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宁先生、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董事总经理梁大伟先生、招商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历助力王洪栋先生。

  我们的安排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请每位嘉宾阐述他们自己的观点,我希望他们更多地介绍一下他们在财富管理方面所做的具体的举措和业务,当然也包括他们的一些主张。第二部分我们一起展开讨论,如果有时间第三部分有一个问答环节。

  财富管理这个领域我个人的理解,互联网金融里面发展的行业很多,有一些领域是特别明显地有普惠性的特征的,比如说我们经常讨论的P2P网络贷款等等。财富管理的业务范围可能会更广一些,它既包括了一些比较低收入阶层的投资,包括我们蚂蚁金服最初从余额宝开始,但同时也可以包括一些相对比较高端的高净值客户的服务,所以大家已经注意到,我们今天的嘉宾当中,有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高管,也有来自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高管。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金融科技怎么样改变财富管理的格局。有什么具体的举措,怎么样提高效率,怎么样帮助我们控制风险。

  首先进入第一个讨论环节,请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先生先发言。

  黄浩:作为一个从业者,我讲讲对这个行业的一点思考,我个人觉得互联网理财如果拿一场球赛做比喻的话,应该是在常规赛阶段,相对于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比如说电商、搜索甚至是及时通讯等等,我觉得他们都已经进入了季后赛阶段,但是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金融都在常规赛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竞争最激烈的是互联网支付,从第三方支付开始。我认为如果这是一场常规赛的话,这场比赛应该是在中场休息或者接近下半场,非常的激烈。

  支付有两个特征,搬钱把你的钱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从个人账户搬到公司账户,更激烈一些。第二个特征是互联网信贷,包括消费信贷,也包括小微企业信贷,我觉得如果这个拿比赛做比方,应该是上半场接近中场,已经颇有一些规模,在座也有非常多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关键词是给钱,是机构给到那些企业或者人钱,这个相对比较快。

  最难的,竞争最激烈的是互联网理财,因为这个是拿钱,你是把用户的钱从他的账户拿到你的理财账户,或者保险账户,他必须基于对你极大的信任,才会把自己的血汗钱给你帮他理财。如果还是一场比赛的话,这个是常规赛刚刚吹哨。2013年余额宝是互联网理财的第一哨。

  通过蚂蚁金服的数字看行业,我们用了14个月的时间,蚂蚁聚宝14个月时间1个亿的活跃用户,数字增长得非常快,可是这些数字后面还有非常好玩的数据,这1个亿的60%来自于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所以它的关键词是分布覆盖广,第三个数字是我们的用户里面,45%单笔投资在1千块钱以下,这和金融机构又不一样,基点非常之低。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特别低,38%的人是25岁以下的用户,80后、90后占到了80%多。

  把这四个数字串在一起就是互联网理财的图谱,增长非常快,用户非常广,用户非常年轻,年龄非常之低。后面有时间再做具体交流,谢谢大家!

  黄益平:谢谢黄浩,非常有意思的看法,主办方确实不赞成做广告,我也不建议嘉宾来了做广告。但是如果为了说明和阐述金融科技怎么样帮助我们财富理财管理,我还是很乐意的。

  黄浩:我再插播一句话,我刚才说14个月的时间,1个亿的用户,这不是余额宝的数字,因为余额宝的数字已经超过3亿用户,我是指余额宝以外的理财的用户,这不是做广告,而是反映这个市场发展非常的迅猛。

  黄益平:因为请大家来就是因为各位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实战的经验,所以介绍你们做的我认为是有意义的,除了做广告。

  接下来我们请百度副总裁张旭阳。

  张旭阳:中国过去30年发展很迅速,但是伴随而来的是中国贫富差距特别大,我们是否可以为大众投资者提供平等透明的金融理财服务?

  现在有三个方面是我们有能力做的工作,第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们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我们都是以价格信号为导向调整资源配置,在物联网发展带动新金融发展的推动下,我觉得在价格信号之外,有一个需求偏好。这样就使得我们的生产从集约度很高的流水线生产向散点发展。我们的资产配置方式可能也会向分散型转变,这可能就带给我们在投资理财方面资产的变化。

  第二方面,我们的人的行为数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可以用数字标签定义我们的日常生活,要么就是上微信,要么就是上百度搜索,要么就是在阿里上。人的行为的数字化可以给我们的数字化配置提供基础。

  第三方面,技术在不断地发展。1956年有人工智能,前30年50年并不发展得很迅速,随着算法的核心和大数据的积累,随着我们的计算能力的必胜,人工智能最近突破。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我们可以研究出包括数字化的资产变化的技术,我觉得我们有能力在一个更有效率、更便捷的方式下,探索小工厂。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跟蚂蚁金服有差异,因为百度理财界定为可投资资产在10万元,所以有所差异,但是其实互联网的发展跟金融一样,以场景为中心到以技术数据为中心。我同意刚才黄浩讲的,我们才刚刚开始,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是看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赛制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常规赛会打N轮常规赛,我们互联网金融或者传统金融在差异化下,包括我们的定位的差异化,服务操作的差异化都有很强的探索,每个人在这个市场上只要能力足够就可以发展得很好。

  黄益平:谢谢!其实我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了解蚂蚁金服比较多一些,百度金融我了解相对少一些,我们知道因为做财富管理,肯定是要用数据来做分析帮助人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百度金融的主要数据源是在哪里?因为我们每天有60亿人次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有300亿次在百度地图上的定位,所以流量是足够的,但是我们确实跟阿里这种以消费或者购物为场景,跟腾讯以社交为场景不同,我们一方面在做服务,但我们也在发挥技术和数据优势,我们在金融机构、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获客,特别是智能客服方面都有创新,包括和新兴的创业做技术支持。

  黄益平:谢谢!下面我们请宜信的唐总。

  唐宁: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想谈到财富管理,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讲,财富管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待财富管理有三类人群,一类是高净值、超高净值,即大客户,大客户的财富管理的需求包括保值增值,包括传承,包括公益慈善等等,这是他们的财富管理的需求。

  怎么服务大客户呢?一定是用理财规划师的服务,有经验的理财规划师加上产品专家、服务专家等等。但是技术在其中会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中客户、大众富裕阶层、中产阶级、新中产等等,这样的一个人群有几十万到小几百万的可投资资产,他们的诉求也有资产配置的需求,长期投资资产配置的诉求,不仅仅是购买金融产品的需求,中国谈理财,过去缺少的是财富管理的核心,就是资产配置的逻辑。中国理财者过去怎么理财呢?这边有一个投资机会,是一个同学介绍的,我去判断判断,那边一个朋友又说有什么样的产品,我去评估评估,然后一个发小推荐保险产品,非买不可,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要买,都是这样的单一的产品驱动。

  我们说财富管理、资产配置,其实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逻辑,对于大客户是如此,对于有几十万、小几百万的中客户、中产阶级、大众富裕阶层也是如此。但问题是中产阶级,即大众富裕阶层有所谓的10万困境,他拿了他想打理的这部分钱,到了顶级财富管理机构会被拒绝,因为服务过去是不经济的。如果人工理财规划师服务不了这群人,我们就让机器人帮他理财,所以说机器人投顾、智能投顾大行其道。未来五年、十年之后,中国的高净值人士将会由理财规划师服务,有技术支持他们服务好他们,武装到牙齿。大众服务阶层,拿出手机来就有智能的投顾,机器人帮助他理财。帮助他理财的特点是要生成一个资产组合,而并不是这一个那一个的单一的产品,有这样的配置和长期投资的逻辑在里面。

  第三类是“小白”,刚才几位嘉宾也有提到,他们的诉求更多的是购买一些单一的产品,把现金做一些管理,有一些固定收益的产品、保险的产品,额度相对比较小,不具备去做这样的理财或者说资产配置或者财富管理的可投资资产的水平。

  所以我们如果看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的五年十年高净值客户、大众富裕阶层和“小白”,是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术起到的作用,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黄益平:谢谢唐总。其实我有一个小问题,您刚才说的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投资者群体,都可以用科技金融帮助他们做财富理财,宜信的重点在哪?

  唐宁:我们十年前发明了P2P网贷的模式,当时一方面它在一端起到了普惠金融,帮助个人小微的作用。但是另一端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就是帮助理财者,能够用一个风险分散、小额分散的方式进行理财。我们在后续几年的发展之中,就会发觉我们的P2P出借人这一端,作为投资者既有小客户,几百块钱、几千块钱,也有大客户、中客户,十几万、几十万、小几百万,也有更大的额度。我们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跟他们进行深度的沟通交流,他们需求到底是什么,发现这些不同的客户群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小客户觉得理财产品就是单一的产品,中客户觉得我这小几百万,仅仅是P2P的方式吗?我的保险怎么办?我还有一个腰斩的基金怎么办?大客户还说我还要有这种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我还听说有一个叫家族办公室的理念,到底是怎么样做呢?他们有完全不同的需求。

  今天我们就是用不同的产品服务,满足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今天宜信财富在全国有理财规划师的团队,在主要的一线、二线城市都有布局,我们是O&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理财规划师有这种专业的服务,同时技术武装到牙齿。

  对于中客户,我们有自己的机器人投顾,拿出手机来,小几百万就可以拿到全球资产配置的组合,大类的资产配置的类别,都有发达国家的股和债、发展中国家的股和债、黄金等等类别,他可以拿着十年、二十年都觉得非常受用的逻辑。

  对于小客户,就是P2P这样的单一产品,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式。

  黄益平:谢谢唐总!听起来是一个很完整的商业模式,发明了P2P之后,一端解决了个体贷款的问题,另一端开始涉及财富管理,听起来是高中低通吃。

  接下来请诺亚财富的汪董,她刚刚从机场赶过来。

  汪静波:很抱歉!飞机晚点了,交通不太好。

  我觉得首先我们诺亚还是比较集中高净值客户服务方面,我自己觉得首先要区分财富管理和投资,现在大家基本上是把财富管理和投资混在一起来沟通的。我认为财富管理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服务,追求的是总体最优化,投资是比较纵向深入的,相当于是一个人把钱投出去一段时间以后,获得更多的钱,收益多少是他对自己时间的定价。但是财富管理跟这个完全不同,但是在中国可能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沟通和教育,大家才能够慢慢理解刚才唐总谈到的资产配置综合服务的概念。

  我觉得科技金融我还不是特别有发言权,因为我们在客户端,科技金融是一个补充,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科技和大数据做风险控制。所以对诺亚来讲,我们更注重的是不管在哪一个产品线,我们怎么样能够通过数据提升我们风险控制的水准,让我们对基础资产更加理解,才能够长期持续。

  我个人觉得可能比较高净值客户,确实可以通过服务形成一个闭环,但是真正的风险控制的算法和我们对资产的看法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未来像BAT这种有比较多数据的,对于基础资产的把握,风控水准可以通过数据大幅度提升的。这个时候对于前线的服务,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我个人认为,科技是对每个行业都有改变的,而且科技技术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了,每个公司都可以成为科技公司,这是我个人的意见。

  黄益平:谢谢汪董,我们已经转向越来越高端了。

  接下来还有两位商业银行的嘉宾,首先有请渣打银行财富管理部董事总经理梁大伟。

  梁大伟:谢谢黄教授,同时也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渣打银行是一家国际行,我从国际行角度分享一下我们怎么看金融科技可以推动财富管理业务的。

  我们整个渣打集团也公布未来几年投入不少于2.5亿美元,打造我们的智能财富管理和交易平台。我不是打广告,我们渣打银行对于Fin-tech理解其重要性。

  我分享两点,第一点是怎么样通过大数据还有AI,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投资管理,第二点我也希望分享一下怎么样看待智能投顾。

  第一点,怎么样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做投资管理,在渣打银行的投顾需要面对20个国家,不只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同时也包括美元、欧元区、发达国家还有新兴国家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做信息整合和分析的时候,他们在我们做出投资决定和资产配置里面,确实省去我们很多的时间,而且更精准。而且我们也知道现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之间的差别,我们另外一个部门也慢慢减少和消失。在海外我们也借鉴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的数据,他们很早已经接触IBM计算系统的机构,他们直接把开发团队挖过来做定量、定性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他们所有的投资组合里面,表现都是优于市场表现的,这也证明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投资研究,尤其是在实行套利这一块可以更好地落实。

  第二点,我希望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提一下智能投顾。刚才几位嘉宾也提到智能投顾在未来应该也是我们的大方向,我也同意。而且大家经常提起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家智能投顾公司,在市场上面完成了B轮融资。但是我觉得中国的财富管理从业者也可以参考我们到底怎么样通过这些智能投顾,把财富管理的业务做好。而且我们也发现最近美国有一个大方向,就是很多本身从事资产管理或者商业银行的人士,他们也看到智能投顾对他们的帮助,他们积极去建立了智能投顾的平台。而且我们也看到他们的发展,过去一年也是比刚才提到的专门发展的智能投顾平台发展更快,智能以后财富管理平台和银行有最核心的投资研究,还有资产配置的模型。

  最后也提倡在市场差异化里面,我们可以借鉴海外的市场,但是同时我们怎么使它实现本土化,在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投顾,大部分都是通过公募基金,DTF进行资产配置。我们也知道目前我们国内的DTF可能是200G不到,存量大概5千亿人民币,美国差不多有接近2千G的DTF,存量有2千亿的美元,覆盖所有资产的不同策略。

  接下来我们希望通过智能投顾发展财富管理的时候,可能同时我们也希望跟监管部门、同业机构,在我们的投资供需里面,怎么深化,我们才可以做得更好,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谢谢!

  黄益平:谢谢!接下来我们请招商银行的王洪栋。

  王洪栋:谢谢!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讨论金融科技和财富管理的关系的话题。

  最近我们比较关注麦肯锡关注中国银行业的明天在哪里的报告,我想这份报告让很多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人员感觉到焦虑,对于金融焦虑是好事情,让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哀乐。就是因为焦虑,所以我们会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本质一些。

  财富管理的本质我们理解为它是对资产管理和投资者的一个链接,它显著不同于资产管理,刚才汪总、唐总都谈到了资产管理的差异,资产管理是拿客户的钱投资大资产上面去,站在资金的角度。财富管理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客户找到资产管理的产品。站在资金的角度和站在人的角度会有什么差异?资金的角度是逐利的,风险和收益要处理好,最多加上期限。但是站在人的角度,财富管理丰富性和复杂度高很多。

  举个例子,保险产品,如果站在投资角度,就是大家热议的万利险,从人的角度,保险养老、疾病、重大风险管理这是保险的结论。

  正是对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两者本质有差别,所以我们要做好大概要在这两件事情上做好管理,第一个是产品的研发效率上,要找到好的资产管理产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资产的组织,第二个方面是资产的评价,如果穿透来看的话,所有的金融产品、资产管理产品都可以变为两个主要的风险,一个是信用风险,一个是市场风险。在看信用风险的时候,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很大了。第二个是市场风险方面,机器学习、数据算法应用比较广泛,智能投顾本身就是做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器学习的算法比较多,这是一个方面,产品研发效率方面,金融科技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资产管理方式找到之后,要比较快地交付到客户手中,让个人投资者体验好一些,这个时候交付的效率也很重要。这里金融科技的作用也很大,第一是交互方面,不是做广告,我借用一个数据,目前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上看起来,客服在线上回答的量已经超过了62%,客户对银行财富管理提问的时候交互的效率更大,可以把人工放在复杂需求上去。交互方面,把产品交到客户手中也有两方面金融科技发挥很大的作用,一个是智能推荐,客户进入到网点理财,无论是刷卡,拿到一个卡单,还是进入到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上去,上面都有买点,自动推荐,自动跟你的交易习惯发生一些推荐,这本质上是一个单一的产品。

  还有第二个方面,智能的资产配置,一方面会在C端,可能在手机银行上看到,另外一方面会装在B端,理财顾问身上,也会加到他手里去,会拿到资产配置推荐给客户。

  财富管理的两个大方面,产品研发效率和交互效率都已经发挥了很大的帮助,而且实践已经走得很长很远,这是我的大概报告,谢谢!

  黄益平:谢谢王总!我觉得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提供理财服务应该是一个传统的业务,只不过现在更多的是用金融科技提供支持。其实我对于梁总和王总有一个追加的问题,跟王总刚才说的观点相关,科技金融可能是在一些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想问的是假定我们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本来主要就是以高净值客户为主,比较典型的是原来的私人银行有很多的高净值的客户,对这样的客户,现在我们用金融科技对他们提供服务,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鉴定私人银行,我原来的理财顾问提供的服务也都很好,现在要用金融科技,它的好处是因为降低了成本,是因为效率更高了,所以可以给更多的人服务,还是提供了理财的建议,顾问服务会更好?有的客户可能就是喜欢跟投资经理面对面地交流,这两个之间的权衡到底是什么样的?

  王洪栋:首先其实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客户发展的逻辑都是链式的发展,是全闭环的,从相对基础的课题发展起来,客户关系的交互、经营过程中再变成一个有5万的客户,资产变得越来越多,变成50万,再变成500万,再变成1000万的客户,所以银行的客户是金字塔型的,要有塔基,没有塔基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原来最早做的是支付结算,适合所有的大众客户,银行给客户提供的最基础的服务是代发工资,如果大家是工薪阶层的话,我相信工资的发放,除了银行就是这么一个结构在里面,这是基础的客户发展的结构。这里为什么还有金融科技?招商银行12月6号推出智能投顾?这个结构跟刚才唐总讲的结构很像,其实我们更希望做到的是让我们的理财顾问更像钢铁侠的结构,而不是被机器取代掉。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快于我们的理财顾问的增长速度,因为要培养一个好的理财顾问周期是比较长的,而且客户的接触速度比较快,怎么样把理财顾问更多更好地解放出来,这件事情变得尤其重要,本质上看是节省银行的劳动力成本,其实是让我们的理财顾问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不然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私人银行的客户内部的规定是不会超过几十个客户,这样半径无限扩大,人力的驱动和网点的驱动是不支持银行发展更多的人的,这时候需要机器的加入。

  在哪里加入呢?机器的加入如何改善理财顾问的水平和水准,招商银行全国有几千个理财顾问,要把几千个理财顾问全部训练成高精尖的尖兵的话过程是比较长的,有懂行的大佬,配置装到机器上,推给我们的理财顾问,这个过程形成的话,每个理财顾问平均的收入水平是会提高的,A类客户的理财顾问是80分,B类的是60分,统一的理财结构可能平均达到75分,这里不排斥一些有更高净值的理财顾问希望得到更高的服务。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商业银行理财顾问服务客户的质量会拓展,数量也会提升,它是可视化的提升,这两个结果最后的是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更多的客户享受银行不论是普通的、中高端到私人银行全面的福利的享受。

  黄益平:谢谢!非常清楚,扩大市场,改进服务。

  梁大伟:我也补充一点,刚才也提到怎么样更好地通过金融科技提高金融管理的业务,刚才我也讲到两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投资管理。

  在客户端一块,我们是外资行,除了关注国内市场,对海外的资产,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的市场,或者是对于主要外币都是有关注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方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了解,客户对于哪些市场和外币感兴趣,也可以配合我们在20个国家不同的研究报告,非常好地推送给我们的客户,同时我们也通过我们的手机平台多跟客户互动。

  在智能投顾方面,我也很同意刚才几位嘉宾提到的,我们的智能投顾不但是通过接触客户,我们还有通过智能投顾帮助我们自己本身的理财顾问,尤其是面对高净值客户。因为我们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智能给客户形成主要资产的组合,但是对于一些另类投资,可能是比较高端的理财规划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用好这些O2O的,比如说我们有实体,理财顾问配合我们的智能投顾,刚好可以服务我们的客户。

  黄益平:梁总也认为科技金融可以帮助改进理财顾问的服务。其实我一直很好奇,渣打银行一直说大数据,渣打银行主要是什么样的大数据?

  梁大伟:我可以分享一下我们怎么去落地的。首先我刚才提到我们渣打银行是服务20个国家的财富管理,我们覆盖的大类资产主要经济体系,还有不同的主要外币加起来可能超过100种。

  过去我们比较辛苦,我们都是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投资研究团队,他们通过很多信息的搜集,可能是通过路透社等数据的终端做研究。但是自从我们跟踪大数据分析,我们也开始跟一些机构合作,通过他们的定制计算系统,在里面可以筛选出对于某些事件的发生,我们给出来的判断,还有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客户的信息是加快很多的,尤其是近年来有很好的体验,因为近年来有几个“黑天鹅”事件,我们都是第一时间通过我们的分析马上推送给我们的客户。

  所以我觉得借助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我们很多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

  黄益平:谢谢梁总。在智能投顾或者是财富管理里头,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的这个概念下,可能碰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一个监管的问题,我们跟很多监管部门的官员交流沟通的时候,我得到的一个印象是似乎两个领域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个就是P2P个体网络借贷,另外一个就是投资顾问,或者是互联网理财。

  我从业界获得的信息是似乎现在理财顾问投资的牌照发的非常少,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平台都在做,但事实上可能有很多平台其实是无证上岗的,没有真正获得牌照。

  可能这里还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当我们涉及到财富管理或者是理财的时候,它似乎是很容易超过一个领域做这个产品。比如说你卖的产品,刚才唐总说,从一开始是P2P的平台,他的直接可贷款可以作为理财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帮助客户做理财的服务,必然会是一系列的产品,像刚才梁总说的,在他们的银行平台上有很多的产品,在我们互联网平台上也有很多的产品,这可能是要求混业经营,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分业监管的方法有一些冲突。

  我不知道几位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管对于我们下一步的理财财富管理的监管,有什么样的建议和看法?

  张旭阳:我觉得刚才王总提的概念很准,财富管理是针对人的,资产管理是针对钱的,这两个概念不同,有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我们谈的是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更多的是针对人的风险偏好,和生命周期相关的资产配置的财务顾问过程,这跟你形成一个资产管理是两回事。有的时候我们这两个牌照不能混在一块,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

  对于我们线上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和线下的所谓私人银行,都是基于人的角度去做销售,我觉得这个牌照应该是很清晰的。但同时在互联网财富管理角度,需要三个门槛,第一个是能力匹配,第二个是信息披露,第三个是个人数据保护。未来如果说我们有一个可能的互联网财富管理牌照或者一种准入门槛,我觉得至少要达到这三个条件。

  同时,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确实可能有混业的概念,但是财富管理一定要跨市场、跨周期的资产配置,全方位的资产组合推荐,所以谈不上混业,只是一个推荐行为。

  黄益平:唐总有没有碰到牌照的问题?

  唐宁:我非常同意刚才张总的分享,我觉得其实从一个资产配置的角度上来讲,客户的资产组合之中,有各大类的资产,例如当我们推荐基金的时候,我们就有基金代销的资质,当我们推荐保险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保险代理的资质。

  所以针对不同的大类资产,针对不同的产品,是有不同的监管的。对于财富管理,理财规划师提供意见建议的行为来讲,其实在中国是非常非常新的,过去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的逻辑,走向未来,一定会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的逻辑。针对这个新的行业,抛开技术不言,就是财富管理这样的一个行业来讲,是基于资产配置的,如何能够规范理财规划师,如何能够规范财富管理机构,国外也有很多的实践积累。例如都要有一定的持证上岗的要求、参与多少时间的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考试,然后能够跟什么样的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所在的机构也要有一些什么样的标准达成等等。

  如果再加上科技的元素,现在的前沿是不是由于不能够见面了,可以通过利用科技的方式去做做KYC,这种投资者适用性,在科技环境之中,比起原来的没有科技的,能不能有所降低、有所突破?这也是一个讨论的前沿。

  我理解在国际上和国内进展都还是在讨论中。

  黄浩:我认为就是三句话,第一从公司角度来说,没有牌照不让做的事不做。第二从我们参与人员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上岗资格要求的,没有牌照的不让上岗。没有职业牌照不让在网上做的业务我们就不卖。严格的要求才是对市场好,也才是对我们好。

  黄益平:对监管没有限制?

  黄浩:很好,这是必须的。

  黄益平:我听到很多人抱怨没有牌照,蚂蚁金服估计已经有牌照了。汪总在财富管理方面有很多的经验,您对监管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

  汪静波:我也是同意监管的,我觉得在全世界监管中,过去监管确实是放得太开了。

  黄益平: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监管是肯定需要监管的,我听到的很多抱怨是不发放牌照。

  汪静波:第二,我觉得公司不要把监管变成一种权利,每个人都有压力,有标准就可以拿到。我觉得核心是要有制度可预测,只要拿到就发,而不是做得更大的垄断,更大的垄断在中国也蛮明显的,越大就越没办法创新,所以要二分法去看。

  黄益平:应该说我也很赞同汪总刚才的观点,第一是金融交易肯定是需要监管的,没有监管是不行的。第二,还是平等开放地进行监管,完全不发牌照可能造成的其它的问题,像蚂蚁金服黄总严格遵循监管的要求,但事实上客观来说,我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很多的实践就是因为通过监管的限制才产生出来的,当然以后我们要加强监管。

  所以我觉得可能从两个方面确实需要考虑,我们在互联网金融监管里经常讨论的就是要平衡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讨论财富管理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也是有很大需求的一个市场,因为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了,大家都需要管理我们的财富。过去两三年,我们看到市场一直很有波动,包括从股市到房市,后来对于外汇市场的压力,我觉得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推动这样的市场波动,其实就是老百姓需要理财,老百姓需要投资。总体来说,我们投资的渠道确实太少,真正能投资的地方不多。

  但是这必然也会引发一个问题,就是投资者适当性的问题,尤其是我们把财富管理放开来,大家都可以做,有低端的,有中端的,有高端的,我们用金融科技来帮助我们解决财富管理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解决投资者适当性的问题?你把一个工序放到这个平台上,让大家都来运用的话,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办法防止让一些特定的产品,可以避开一些我们认为可能不是很适当的投资者?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头也有一些具体的做法。

  我理解商业银行对这个问题理解比较直接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唐总呢?因为您说要通吃。

  唐宁:其实各个级别做好的时候,每一个相对应的级别都会有相对应的规范。例如对于高净值人士来讲,他去配置一些私募的产品等等,有非常明确的监管的要求,我们开展业务是合规的。

  对于创新金融科技的新兴领域来讲,几个月前关于网贷的新规也落地了,也有相应的要求,我们也去进行这样的合规的展业。

  机器人投顾方面,我觉得资产配置的需求对于大中小客户来讲都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只不过对于小客户来讲,如果针对5千块钱做一个长期的配置,客户还是有点高射炮打蚊子,如果有几十万、几百万的话,做这样的配置还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觉得在一个配置的逻辑下讲,其实它的适用性,对于大客户也好,对于中客户也好,都是适用的。

  我觉得如果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关键词就是资产配置,由产品为中心的销售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的特点是长期投资,是长期地持有资产组合,并且受益。大家谈美国股市,如果你长期投资的话,可能有接近两位数的回报,要头15年、20年。其实过去15年、20年投中国股市的话,也会有这样的回报,关键是中国股市有很大的波动,很多人低点出去了,高点又进入了,这样就不可能有长期投资的回报了。

  黄益平:唐总觉得中国这样的产品很多,只是投资者耐心不够?

  唐宁:更多的是资产配置的问题,例如在股和债之间有很好的配置,根据投资者、理财者的年龄、个人家庭的需求、目标等等,做这样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均衡的配置。

  黄益平:谢谢,我不知道百度金融和蚂蚁金服在投资方面有没有具体的举措?

  黄浩:根本上要解决一个问题,别把高风险高净值的产品卖给了低收入者,自从有了投资理财以来这件事大家一直在做。证监会和银监会前些日子下达了一个处罚通知,我的营业部就是在这方面犯了规,受到了处罚。很长时间内金融机构就是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个监管的手段,我在金融机构没有工作很长时间,到了基层的执行中,很多时候是怎么样的?热热闹闹、认认真真地走一个过程,他说我有钱就是有钱,他说能承受风险就能承受风险,无法鉴别。

  互联网能不能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觉得答案是能,识别这样的投资者,认识这个人分成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他有没有风险承受的能力,第二个是他有没有风险承受的偏好。这两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混在一起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你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有十个问题或者八个问题,这些问题分开来看是把我刚才说的两件事混在一起了,你到底有一个风险承受能力的人,还是有一个有风险承受偏好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把100万元放在余额宝,他完全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可是当他买一个很小的风险产品的时间,掉了千分之一就受不了了,立刻把钱存回余额宝,这说明他是一个极度风险厌恶的人。

  分析一个人是不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更多依靠的是静态结构化的数据,这方面的能力金融机构很强。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有风险承受偏好的人,更多依靠的是动态非结构化的数据,这部分互联网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和体会,有时候我们再做这样的该留。

  黄益平:您的意思是我们有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判断个人。过去我们传统金融机构的办法就像您说的,做一个问卷,有多少资产,收入是多少,做一个判断,但是您觉得用大数据的方法,可以在投资者适当性方面更往前进一步?

  黄浩:对,通过数据完全可以识别,一个人没买产品之前就有表现,比如说看咨询,买的时候看了多少次去买,买的时候多长时间去看,涨的时候去看,跌的时候去不去看,什么时候卖,这些东西都有非常多的规律。我们根据这个模型算出来的结果,判断这个人的风险丰收偏好是非常准确的。

  黄益平:我原来担心都是在网上对适当性的问题不是那么重视,但是你刚才的说法说明,其实我们可以比传统的做法做得更好。张总有什么补充?

  张旭阳:确实是补充,因为金融科技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点就在于用户画像、用户识别,人的行为数字化,通过在网上的从消费、搜索、社交、手机上APP的下载,都可以衡量风险的偏好,我觉得这是互联网金融或者我们未来可以在我们的财富管理业务上加以充分运用,同时可以输送给我们其它金融机构,帮助大家做用户识别、风险偏好识别的。

  第二个问题,刚才提到的用户风险承受能力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用户风险承受偏好,但是这个能力怎么衡量?传统用户识别或者客户适合度,简简单单就是用一个门槛,这个产品是100万元,那个产品是300万元。会产生两个后果,第一有很多大众投资者被摒弃在门外,我们很多的信托实际上是跟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同步的,但是老百姓不怎么买,因为资产小于100万元。要么是集资,几个人凑在一块,要么就是贷款买这个产品。

  风险承受能力还是要回到配置,我们的风险偏好,我把我的组合和配置是安全的,或者是风险可控的,但是中间有很小一部分是风险成本收益比较高的产品,可以使得我们的投资者在你财富的相对审慎的情况下,能跟上中国经济的转型,至少每年中国经济还有百分之六到七,M2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中国买股票基金的这些老百姓过去十几年收益基本上是稳定的,基金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是17%。怎么把这种配置的能力和客户的识别匹配,这是金融科技的一个更纪律性、模块化的东西,保证我们的销售顺畅,我们配置起来就没有问题。

  黄益平:一会儿我们还会有一点时间开放给现场的听众向嘉宾提问,如果你们想提问,现在可以准备了,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提问给嘉宾。

  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关于刚性兑付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平台,理论上来说是卖理财产品或者是做投资顾问,但实际是直接融资,我做的是顾问或者信息中介。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出了问题就找平台,其实我们传统金融机构也是这样的,现在很多的理财产品说打破刚兑,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必不可少的一组,但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我们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投资者觉得追这个产品难度非常大,所以他把他的责任最后都放到了我们这个平台上。

  我们怎么样打破刚性兑付?在我们做财富管理或者是理财顾问的时候,这个问题不解决,我觉得这个行业就很难发展,你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汪静波:我觉得这跟刚才的投资者的适当性是同一个问题,投资者教育是肯定要做的,不仅仅有行业监管,还有投资者教育,我觉得证监会做得比较好,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人买股票或者基金不会保本的要求,所以尽管不高兴,但是不会引发更大的问题。但是银监会没有做好理财,基本上都是刚性兑付,而且每个平台都在保护这种刚性兑付,因为大家都不想第一个突破,突破了以后他觉得他就没有竞争力了。所以一方面是投资者教育,一方面是从业者本身认为要布置这些东西。因为投资是有风险的,投资和管理是两件事情,财富管理是要综合服务,这一生一直是有钱人,不是忽上忽下,投资就是有风险的。但我们中国人非常喜欢理财,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我们对于财富的焦虑感的渴望,可能在全世界是第一位的。而我们的资产类别特别简单,就是现金,大家觉得汇率有压力,股票又没增长,房产、理财产品,其它就没有了。只能搞房产,所以钱都跑进去了,如果房产再不行,每个人都很焦虑,这其实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其实这种突破是有一种文化监管和整个社会都要有的氛围。

  但是不管你怎么呼吁,都不如现实的教训来得更加直接,如果大家“交了学费”了,可能心情就好一些。我倒觉得2015年、2016年市场的变化,以及有一些平台出问题、跑路,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经历过这种危机,它就不可能健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既是从业者也是理财者,我们自己受损失的时候就是百分之百,我们做这个事情是全都知道的。所以我也说财富管理是个人的理性行为,大家只要觉得我只要去闹,只要叫的声音大就可以得到很多。我个人感觉监管也要有这样的定理,真的要去打破。从业者确实也要有一些底线,监管不是把每一件事情都管好,是不是有一些底线和资金池,是不是在刚性兑付,确实要拿出来认真看看,有些领域确实不开花。资金这个领域,如果习惯了刚兑,就像吸毒一样,每天都要付8%的利息,我不知道哪个行业可以做得到,但是这个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可能仍然存在大量的非法资金,这个不解决这个行业很难发展,但是这个就是要有血的教训。

  黄益平:汪总讲得非常好,在我们证券市场和银行之间的差别很明显,汪总认为证监会的投资者教育做得比较好,我觉得可能也是血的教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记得我们早年股票市场赔了钱,股民也都是到政府去游行示威。但是可能有一个区别,真的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刚性兑付,因为证券公司也好,证监会也好,没有钱来偿还。而我们在传统的银行,或者有一个平台,考虑到各种因素,最后就把它刚兑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变得越来越麻烦。

  我也听到过有一些互联网金融的平台跟我们说,他们其实也不想刚兑,但问题是如果我这个产品坏了,我不刚兑,我整个平台可能就死掉了,因为投资者肯定会转向其它的平台做这样的业务。所以这确实是一个教育和文化的问题,我不知道几位从事互联网金融的高管,对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张旭阳:黄老师刚才提到证监会在投资者教育过程中比较弱,包括汪总也提到证监会管的这个市场上没有刚兑的现象。

  但是我觉得可能我们要更深入地分析,为什么在证券市场没有?因为我觉得金融机构就是做风险资产的定价,在以此为体系的银行为主导的体系风险是被管理的,到银行存款,银行保证要保本保息,但是市场为主导的风险是分散的,通过资管把单一产品的风险变成委托风险。通过保险业务与投资者风险偏好适应的产品。同时风险是有要件能够被传递出去的,风险可得利,风险可定价和风险可承受。第一,我的资产配置的风险是合理的。第二,我的风险是可定价的,股票价格波动,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有净值。我们投资者无时无刻都在感受到风险的变化。而我们很多产品是有预期收益率的,你告诉投资者一个收益率,然后你突然告诉我这个产品本金没了,我作为投资者当然要置疑你的适当性。

  比如基金,背后有托管机制到风险配套机制准备金的机制,公募基金是组合管理,债券违约了,基金组无非是调行情,包括本金也是一样。包括财富管理,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一个产品风险变成组合风险,这个投资者推荐十个产品组合,某个产品有波动,但是总体不会有波动。这样就是通过风险的隔离、定价,使得全社会在市场为主导的风险形成利益。所以谈投资者也要谈产品模式,整个监管过程中带来的变化,我觉得可能只有底层有变化,才能谈得上破刚兑。

  唐宁:我有几点补充,一个是P2P的方式是比较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的,因为它是一个小额分散的方式,一个出借人借给很多很多人,其中有一部分人违约的话,而且有一定质量,绝大部分人还是以过去两位数,现在是7%、8%等等标准支付利息,最终如果大家算一下数的话,可能有90%的人还在按照7%、8%的还款的话,其实他应该只是百分之几的亏损,这相对于买一个信托产品,如果项目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在相当长时间之内是0和1的关系,这是一个认识。

  另外一个认识,其实在一个资产配置的逻辑之下,一个理财者的资产组合之中,应该是以股为主的组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理财者,随着到了退休年龄等等,债的比例会越来越多,如果是以股为主的组合,以美国为例,其实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健的,不会因为债方面出现问题,而且债的风险相对都是比较低。在中国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恰好是银行为大,我们说要发展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在我们的资产配置之中,理财者是以股为主的资本市场产品为主的组合,相对会稳健得多,但是一定得长期投资,否则的话就更折腾。

  黄益平:我们的理财顾问解决不了投资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开放几个问题做问答,现场有谁想对我们的嘉宾提出问题?

  提问:我是做投资资本管理业务的,我想请教一下,刚才几位大佬们都强调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是不太一样的,当然还有类似的相关的延伸的定义。

  我想事实上从金融监管者的角度来讲,从一行三会的角度来讲,他们在监管上会有哪一些具体的差异?我特别想请教一下我们这个行业的实干家,汪静波汪总,还有黄益平黄教授,一个是学界的,一个是实干界,从资产管理角度,在资产管理差异上细则引导的导向上会有什么不同?谢谢!

  黄益平:纪司长已经离场了,我们会后再探讨这个问题。汪总对我们财富管理的结合有什么看法?

  汪静波:我对监管真的不太懂,但是我觉得财富管理的投资是完全不同的,投资是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行业比较纵向深入,财富管理持续于一个人一生,你投错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项目,不代表你的财富管理失败了,保险、信托等等都是不同的领域,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是在产品驱动的市场,到了欧洲你会发现他根本不关心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是多少,他更关心你的结构、方向、传承。我觉得中国正在往这个路上走,这几年可能是一个临界点。

  黄益平:我们回头请秘书长安排监管官员与这位提问者私下沟通。

  还有谁有问题?

  提问:您好!我来自天津,我想问一下黄浩总裁,与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负责风险防控的中后台人员的比例是更高还是更低?以您公司为例,或者以您了解的情况为例,如何保证公司的自律?谢谢。

  黄浩:宽泛地讲互联网金融,结构真的是不一样的,传统的金沟一起做,传统的金融机构中后台的人员是非常多的,但是我认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的特点就是拿数字,因为很容易出错,所以一道一道的风控,所以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两个人做,有四个原则,贷款有独立的审批,要报到总行。就跟踢球一样,意大利踢得慢,所以防守特别强,打完一个世界杯可能就丢两个球,但是进攻也慢。互联网的特点是快,但是在此基础上容易出错,相对比较激进的机构,隔了几年风险方面会出很多的错误。

  我个人的体会如果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同时想做好金融控制的话,有点像上一届世界杯的德国队,进球最多,丢球最少,德国队上一届世界杯取胜的原因是大数据,人和人之间的传球降低到1点几秒,就可以减少失误率,按照这一套方法计算,失球最少。

  我也觉得互联网金融要做好风险控制,必须基于大数据,而不是拼人数,和传统金融机构拼人数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了。蚂蚁金服这方面的数据我不记得了,负责大安全和风险的总人数大概在三分之一之上,人数也是非常多的,他们的手段还是基于互联网。

  黄益平:感谢六位嘉宾!

  主持人:今天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琛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