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05日14:0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2016中国改革论坛”于12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出席并演讲。他表示,现在去产能的问题,要把游戏规则制定好,政府各个部门不是各行其是,是针对行业和企业去产能,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从整体观出发,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是要提炼在政策上,不是微观化的政策,而是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另外,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产能过剩就是体制性的问题,体制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自身造成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去产能的问题全社会都非常关注,我谈点研究的体会。怎么认识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去产能实际上就是产能多了,怎么叫多了呢?从整体来看,从个体来看,从一个企业来看,多了,还是少了,很难判断,只能从企业的开工率看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情况,来去判断。但是有可能是经营不善造成的,不一定是产能过剩所导致的,所以从微观判断产能多了还是少了,是很难的。所以,从宏观来看,看到产能过剩了,实际上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粗略估算出来的结果,这是根据现有的市场状况来看,产能可能是多于需求。

  其实这种产能过剩是一种合成谬误,因为产能过剩肯定是错了,从这个角度,但是怎么错了呢?实际上是一种合成谬误,从个体角度来看都是对的,但是在整体来看就是错的,从各个企业来看,当时投资决策是对的,从各个行业来看,可能也是对的,但是合在一起就多了。所以,产能的过剩是一种合成谬误造成的,就是有一种微观的盲目性,就会导致产能过剩。但是市场机制本身有一种纠偏的机制,多了以后,企业利润率下降,企业就开始进行调整了。所以,自然就会把多余的产能通过市场除清方式减少产能。在我们国家产能过剩不存在一个市场性的因素造成的,可能是有各种各样原因。

  我们国家产能过剩体现为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扭曲导致的,或者表现就是供给与需求脱节,那就是产量过剩,产量过剩生产出来的东西积压在那里,就表明产能过剩,首先表现是产量过剩,然后是产能过剩,就是说和需求不匹配。这个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最终的需求,比如消费、投资,消费就是消费品、消费资料,投资就是投资品、生产资料,还有一个就是中间需求,中间需求就有中间品,这些也是会产生供需不匹配,这种供需不匹配会导致最终的产能过剩。我们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看,只是看最终需求,就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也是“影子性”需求,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从总需求来看,供给实际上是过剩的,所以产量过剩到产能过剩两者之间不匹配。

  我们在地方调研的时候,比如发电企业产能过剩,发电产能是闲置的,另外一个方面,用电企业用电的价格又是很高的,这就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和我们电力体制有关。我们的电力体制导致产能不能应用,另外一方面应对的价格很高,用人的成本非常高。这种供需不匹配,也不完全是市场因素导致的,应该是体制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性的扭曲,靠常规的宏观调控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自己自身造成的,再去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显然是做不到的。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产能过剩就是体制性的问题,体制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自身造成的。

  我们现在要认识产能过剩,既有经济性的原因,市场本身也有一些盲目性,但是在我们国家特定的背景下,政府的因素起了更大的作用。所以,现在要去产能的话,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才有这种可能性。如果仅仅回到行政的手段,一个个省的分配指标、一个个行业分配指标,这样去产能,我觉得要不了多久,去掉的产能又起来了。比如我们面对去产能过程中的煤炭价格、钢材的价格上涨,这次去产能的成效还是去产能的判断就有失误呢?这就说不清楚了。我们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煤炭去产能的时候就不断地释放煤炭的产能,来抑制煤价的上涨。

  很显然,我们对产能过剩的判断肯定是存在着机制上的误区。这个认识总是会有偏差的,但是这种偏差是机制性的原因,不是某个人的原因。如果说某个人的原因,可以很快地方纠正,但是这种偏差由于机制性造成的,纠正起来就非常难了。所以,去产能还要回到改革上来,如果我们不把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不从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入手,渐渐满足用行政的办法、用分指标的办法去产能,那就是割韭菜的办法。大家知道,这里割了以后,过一段时间又长出来了,割韭菜的办法就会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事情。其实现在想限制产能,以前也不是没有意识到,2006年出台了很多文件,说限制这个产能、限制那个产能,2006年到现在搞了十年了,这分析的限制产能的文件加起来要上百个,为什么这个事情越搞越严重呢?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了呢?这一点我觉得要反思,反思就是我们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

  在体制不改或者抛开体制的改革,抛开结构性改革,主要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去产能,我觉得效果肯定是短期性的,叫“割韭菜”效应,今天割了明天又会很快长出来,再来新一轮的去产能,这样一来,可能会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型的作用,导致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越来越淡化,越来越弱化。因为你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的力度就会越来越大,政府的力度越来越大就会越来越去替代市场,越来越去替代市场,市场的功能就越来越弱化,这样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方向可能就会背道而驰,我们不是朝着这个方向走了,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去产能的问题,要解决和应急眼前的问题,不断地去割“韭菜”,这样一来,导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但不能理顺,反而变得更加扭曲。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可以相生,也可以相克,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的阴阳五行,讲究一个相生相克的道理。比如政府和市场既可以相克,政府替代市场就相克了,但是也可以相生,如果政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的功能,比如优胜劣汰的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出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可以提高,这时候,实际上市场功能变得更加完善,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这只“手”相对来说就可以闲下来了,所以这是一种相生的关系。

  现在要使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相生还是相克的状态,我觉得现在有一点走入了相克状态,是我们过去讲的恶性循环,而不是良性循环。所以,现在去产能的问题是要放在整体的结构性改革角度去看,因为一开始讲,产能过剩的形成是一种合成谬误,是一个整体的结果,去产能必须要回到这种上面,要避免合成谬误,而不是一个个地区、一个个企业下去产能的指标,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是盲目性的,市场是盲目的,政府又是盲目,那就是盲目性的平方,更加盲目了。

  产能过剩中间,本来也有市场的盲目性,再加上政府的盲目性,导致了产能过剩,因为产能为什么多了呢?很多都是因为体制性的因素所导致的,比如国企的问题,产业扶持政策的问题,这些体制因素没有解除,我看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到,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去扶持,这就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了。一个个行业扶持是有盲目性的,市场有盲目性,政府应当去避免市场的这种盲目性,相反政府还要准备一个个行业,针对一些企业再去扶持,那这本身也是带有盲目性的,再就是政府怎么知道扶持了这个肯定是将来要发展的呢?所以,市场的盲目性再加上政府的盲目性,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我觉得是两个盲目性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今天的产能过剩。

  如果我们今天去产能的时候,还是照着这样一个模式去做,政府的去产能、分配指标、分到地区、分到行业、分到企业,又是一种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去产能的话,我们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一再强调,去产能的问题不能微观化,必须从整体考虑,只有从整体考虑,我们才能真正的解决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就是一般性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些产能过剩,是很正常的。现在我们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比如“僵尸企业”的存在,很多就是因为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盈利下降、要死不活,但这时候政府还在扶持它,中央政府有、地方政府也有,这与我们体制有关,和产业扶持有关,还有各种各样的真金白银政策有关系。

  所以,这些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在思路上要进行调整,不调整的话,这种“割韭菜式”的去产能,可能会使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扭曲。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但没有推行,反会倒退。我的观点是以整体观实施去产能,我们财政金融政策也要从整体角度考虑,因为我们现在一旦讲到用政策,往往是微观化的政策,就会往往具体到某个行业、某个地区、某个企业,这样的一些微观化的财政金融政策,不但不可能去产能,反而造成了扭曲。这种扭曲就是因为市场的公平争没有实现。

  国务院出台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是在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文件,一是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必须要去落实的文件,很可惜,这个文件出来以后,好像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就是国发34号文件,公平竞争审查。现在公平竞争审查做没做?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现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去产能”也好、“去杠杆”也好、“补短板”也好,很多政策可能与公平竞争是相悖的。我们是不是都从公平竞争角度审查现在出台的这些政策呢?

  从中央到地方,到各个部门,是不是都这么去思考这个问题呢?我看并没有真正这么去做。但是,我们现在从中央到政府各个部门,忙着出招,这些招是不是损害了公平竞争,还是有利于公平竞争,没有太多的考虑。我们过多考虑放在“一事一议”上,放在这个产业上、放在这个企业上,一事一议的解决问题。政府部门非常忙,为什么?因为干的很多事情都是一事一议,不是从游戏规则的制定上下功夫,而是有一个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冒出那三个问题,按下一个葫芦要扶起来10个、20个瓢,那就没有办法按了。

  所以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会适得其反,导致政府的效率很低,从政府部门来说,天天忙着制定文件,所以文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我觉得与政府的这种运转方式有关,我们缺乏宏观视野、整体思维,而局限于一事一议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就要天天开会,就要不断地发放各种各样的文件。

  我觉得现在要转变这种思维方式,以整体观去推进去产能,就是要去掉针对单个行业、企业扶持政策,去掉对国有企业隐性的担保政策,要去掉各个部门单边突击的管控思维,各个部门各行其是,各搞各的,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政府效率降低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相互之间的掣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负能量。对市场或者对地方来说,可能搞的地方预期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变成无法预期。

  我们现在一再强调引导预期,但是政策上老不断变化,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政策相互矛盾,各出各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怎么预期稳定呢?这种预期很难稳定。导致市场行为越来越短期化,那很多私企不干了,退出去,去搞虚拟经济去了。这就导致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恶性循环,本来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生的关系,反过来变成相克的关系,虚拟经济在克实体经济,这个实体经济还有好吗?所以,这样一来,在去产能过程中,本来就针对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这种状况更加的大环境不好,那实体经济更加恶化,表现出这个产能似乎越来越过剩了。

  现在去产能的问题,要把游戏规则制定好,政府各个部门不是各行其是,是针对行业和企业去产能,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从整体观出发,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是要提炼在政策上,是什么样的政策?不是微观化的政策,而是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否则,我认为我们现在做了很多工作,可能就是治标不治本。

  去产能,我觉得从民营企业角度来说,去产能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去产能主要是针对国企的,对民营企业来说,你的产能多了还是少了,可以根据市场的形势判断,政府应当做的是发不起数据,提供一些信息,可以引导他们。而不是说认定这个企业产能过剩了,应当去退出这个市场,政府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何在呢?

  所以,对民营企业来说,去产能是它自己的事情,它自己完全可以判断,但是主要是针对国企去产能,因为国企产能过剩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问题,与政府自身相关。我们不要把去产能泛化,去产能不能在政策上泛化,现在我们有这种倾向。所以,第一点,去产能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不能让政府替代市场,现在一着急就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政府替代市场,政府帮你市场判断,帮你企业判断,那是和我们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还有就是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不能说中央去产能,中央还在维护“僵尸企业”,这样就没有形成合力。怎么样让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国务院派出各种各样的督查,去督查这个地方是不是落实了这些政策,这已经表明了中央和地方之间想的不一样,目标不一致,这种情况下,怎么形成合力,我觉得要从大的结构性改革角度解决问题。

  还有就是财政金融政策要形成合力。只有合力以后,财政金融政策才能有效,如果各搞各的去产能,很可能是财政方面把钱拿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然后去分钱。我们去江西调研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有一个煤矿,是江西的刚好要去产能的指标,这个煤矿是一个私营企业,这个私营企业说你要去产能可以,给我补贴,何乐而不为啊,很高兴,偷着乐了,你说这种有必要吗?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政府这么做,一是拉动了综合去产能指标,一看我完成了,实际上是市场完成的。所以,这种会导致一种虚假的行为,而且把钱花在了不必要的地方上了,这种情况叫瞎花钱。

  我们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要合起来,即使财政政策不是财政部门的政策,是体现了政府的各个部门都在花财政的钱,就是政府的钱和国家的钱。所以,财政政策过去理解就是财政部门的政策,这个理解是有误区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各个部门都在实施财政政策,但都各行其是,手里都有一把米,都拿着去洒这个大米,都在补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妨碍了公平竞争,我一再强调国发34号文件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媒体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现在媒体最关注的就是有含金量的,就是带钱的这一类政策社会上非常关注,不带钱的政策好像都不太好玩,都太虚了,恰恰这样的政策才是解决我们当前问题的一些根本之策。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任琳贤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