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挥霍声音的游戏与商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22:01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杨时旸 从电台到报纸,从电视台到唱片公司,一路走过来,平客留下了不少文字和声音片段,而今,曾经做过许巍唱片策划的他又“落草”网络,在自己的播客上做起了一个比传统电台更为自由的“发声者”。
近年来,随着“博客”概念的勃兴,博客概念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播客,也开始在互联网世界中大行其道。播客的拥趸一般对电台有着狂热的迷恋,迷恋来自电波中的任何声音,而随着网络的延伸,他们又如获至宝地找到了一块可供自己满足梦想的沃土。 就像平客一样,那些对声音有着强烈表达欲望的人纷纷转战麦克风前,或深沉煽情或幽默调侃地挥霍自己的声音,于是“播客”这个东西似乎一下子就吸引了无数人的耳朵。 反播:从媒体到泛媒体 2004年6月,平客离开了他曾经工作过十几年的电台。他属于对电台迷恋的那一类人,曾经有人调侃他说平客没事的时候会拿着火腿肠当作麦克风自我陶醉。可是平客说其实他早就隐约地感觉到了自己与传统电台的不适应,他想制作一些态度更加独立的节目,想更加自由的表达一些个人的观点,但是传统媒体种种的顾虑使得他不得不有所退让。 就在他离开电台的那段时间,平客结识了飞猪。当时他们还都在写着自己的博客。有一次,平客用纯正的天津话朗诵了一篇影评人毛尖写在《慢慢微笑》中的段落,效果极具“颠覆”色彩。当时他们就用手机把那段声音录了下来,直接贴到了自己的博客上,没想到,反响特别强烈。 后来,一直对网络有着浓厚兴趣的飞猪知道了“podcast”(播客)的概念,于是他和平客就开始琢磨,“觉得这事还靠谱”。结果那个因为传统电台的瓶颈而“出走”的平客又回到了麦克风前。 他们用两周的时间策划了“反播播客”的开播节目,在2005年的“五一”正式放到了网上。最让平客吃惊的是网上那种“滚雪球”一样的传播速度,因为转天早上当他再看自己的播客时,发现听众已经过万,还有从温哥华和赫尔辛基发来的留言。 渐渐的,他们发现了一块自留地,能圆当年在传统电台难圆的梦——自由的表达。用平客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要负法律责任之外,在网上你无须有任何顾虑。” 胖大海:纯正的草根 如果说因为平客和飞猪的传统媒体背景而被人评论为“泛媒体”的时候。那么胖大海的身份就更明显的有着“草根”的特色。 胖大海本来是某家文化公司的网络主持,因为对于网络的了解,所以他也是最早开设自己播客那群人中的一分子。甚至在他开始作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播客的概念。 从2003年夏天开始,他就在朋友的提议下将自己写的一些搞笑的评论录成音频贴到网上。后来,胖大海逐渐将注意力从单纯的调侃转移到了关心身边的日常生活上。 就这样,他用一台旧电脑和一个普通的麦克风吸引了十几万的点击率。胖大海在制作每一个段子的时候,看似轻松随意,但据说每一个题目,他都要写上几千字的草稿,每一个句子的语气都要斟酌再三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据说,有一次交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极为恶劣,胖大海回去就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播客节目放到了网上,后来因为被网友广泛传播后,交管局还特意为此事给他发来了处理意见。 胖大海说,播客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语言的表达欲望,他喜欢这种能自由表达的感觉。随着几十万人的访问量,他也有过把自己的播客商业化的想法,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网友也都在顾虑,一旦这种自由播音的播客有了商业因素,它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 “不正经”的商业生存 平客他们最初做反播的时候,还弄得挺正规,又是开会研究又是写工作计划的,反到是现在越来越不靠谱了。因为本职工作太忙,所以,“反播”更新的时间也没个准,时快时慢,但是他们觉得挺好。 从平客和飞猪从开始做试播的时候,就已经有广告商找到了他们想投放广告,可是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觉得在一切都还没有定下来的时候就介入商业实在有点草率。其实从一开始,平客他们就是抱着“玩儿”的心态去做这件事的,只是想说一说在传统电台中不方便说的话,大家在一起玩得爽而已。 到现在,名气大了,也有一些风险投资商想和他们合作,但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同意,而且还一直拒绝广告。飞猪说:“现在的广告太不适合他们了,健康的广告太正经,有意思的广告又太不健康。”所以,他们宁愿把反播作为自己一个正经点的爱好。 他们说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反正播客确实是他们认为颇适合自己的空间,商业的介入也并非没有可能,但前提必须保证能像现在这样保持独立的姿态。在他们眼里,对于播客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网友、是听众,其他都在其次。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