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传媒人 > 正文
 

赵启正:智慧而激情的传播者(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15:22 《今传媒》杂志

  三、向世界说明中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赵启正的名字开始与中国的外宣工作联系在一起。1998年1月,他由上海市副市长调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三个月后任主任。谈及这项工作,他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

  董岩:“向世界说明中国”是您的独到见地,那么,宣传与说明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赵启正:以前,人们总是习惯地说向世界"宣传"中国,我认为对外最好用"说明"这个词,以免被误译。因为英文的Propaganda(宣传)一词在历史上用得太多了,太滥了,已与中文"宣传"一词的原义相去甚远。现在对外更多地使用了"说明"、"传播"、“交流“等。中国媒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明文化,说明中国的社会状态,包括时代的进步和其中的不足,多讲事实,让外国读者自己去做判断。

  董岩:在改革开放前沿工作的丰富经历,是不是让您感觉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意义重大?

  赵启正: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残存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不仅不够全面,甚至还有不少误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时有偏颇,经常存在不准确和过分夸大问题,甚至报道谣传。比如他们用三分钟时间来报道七处鲜花,用七分钟时间来表现三处垃圾,结果那个地方在观众眼中就变成了垃圾场。一方面是西方媒体的报道有偏差,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距离“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还有一定差距。对外宣工作而言,“多做少说”或者“只做不说”,就好比是“锦衣夜行”,与开放的时代要求不符。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关于中国社会进展的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明度和及时性,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比如,多年来国务院新闻办除了编辑出版说明中国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外,还不断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部长、省长等直接出面,他们讲得更清楚,回答得更准确得体。

  为了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赵启正极力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成了《财富》全球论坛先后三次在中国举办;他每年还率团出访数国,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连续三年分别策划了“法国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美国行”、“柏林亚太周”上的“中国文化节”、“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周”,这些活动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董岩:我们读了您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说谈话录》,知道您总是根据不同国家采取主旨各不相同的演讲,每一次文化活动的内容也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是否体现了您“外宣要有针对性” 的一贯主张?

  赵启正: 对于外宣工作,我们一贯提倡"内外有别"。因为内外受众有别,国外受众所关心的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阅读的习惯与中国受众都大有不同。所以一篇文章如果原封不动地翻译成几国文字,就会减弱针对性,影响宣传效果。像日本人与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不一样。而同样是英语国家,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不一样。外宣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最准确的中国实际告诉外国人,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决不能用我们自己的习惯去表达,否则一定失败。”这是我多年的工作心得。

  1999年,“法国中国文化周”中,赵启正提出了“中国是一只喜狮”的新描述;2000年,“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期间,他在《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希望美国是一个真正的美丽的国家,而不是一个美丽的帝国主义”;2003年,在“俄罗斯中国周”,发表了题为《以文化为纽带开创中俄友好的新世纪》的演讲,并回答了11位听众20多个提问,赵启正的演讲和答问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结果演讲会延长了一个多小时。

  董岩:俄罗斯《新闻时报》评论说,“赵启正先生的演讲体现出中国对外宣传的崭新风格,既积极灵活,又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媒体则认为,您“风趣、务实、不回避矛盾,纠正着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

  赵启正:如果想与外国人在沟通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对他们的文化有所了解。就拿体现富有文化内涵的各国幽默来说,也是各有千秋:英国的幽默像红酒,喝了以后还有半小时的回味;美国的幽默到处都是,非常普遍,像可口可乐;德国的幽默像威士忌,不是每个人都能喝的,喝了以后可能一小时还回味无穷。基辛格博士很赞许这个比喻,他说“如果我在欧洲引用这句话,你允许不声明是你的知识产权吗?”这又是一句德国式的幽默。

  董岩:您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另一方面又是国家荣誉的坚定维护者。1999年,您作为中国政府发言人出面驳斥了诬陷中国盗窃导弹和核机密的“考克斯报告”,您丰富的核科学知识背景,逻辑清晰的发言以及从容机智的对答如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还上了《国际先驱论坛》报头版头条。

  赵启正:我向来崇尚表达要清楚、简短,因为话讲长了会让听众不清楚讲话要点,容易让人忽略其中的新意。在面对外国人时,尤其要避免讲“车轮话”,绕来绕去让人不甚了然。其实,用简洁的话说明道理比用复杂的话说明道理要高明。我认为用复杂的办法解决复杂的事情可算及格,而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则是高水平,当然简单不是指粗糙和轻率。

  董岩:2000年1月9日,您举行记者招待会再驳《考克斯报告》,当时有位外国记者问,为什么说这个报告反映出种族歧视,您的回答非常精彩。

  赵启正:我回答说,“美国掌握先进的核弹头技术,共做了1030次试验,中国只做了45次就掌握了。《考克斯报告》中说为什么会这样,必定是'偷'了美国的技术。在考克斯先生看来,中国人不可能那样聪明,只能是靠‘偷’。这不是种族歧视吗?没有经过美国的法律程序,考克斯先生就指名道姓武断地说某位有中国血统的美科学家是间谍或有间谍嫌疑,这不是种族歧视吗?”我又补充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位赵先生(我自己)有一副很好的眼镜,极其漂亮、精巧,镜片是树胶的,并且是多焦的,镜架是镀金的,这是事实。推论是,赵先生有这么多钱去买这副眼镜吗?他是‘偷’的。这么精巧的工艺中国人做得来吗?也是‘偷’的。但赵先生的眼镜很好是事实。那么,赵先生大概是既‘偷’了钱又‘偷’了技术!”

  而1999年7月15日,赵启正在驳斥美国“误炸” 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时,则运用概率论,使美方的托词不攻自破。他说:“皮克林先生解释说美军误用了3张地图,都是旧地图,正确的一张也没有用。……据我所知,确定轰炸目标应用遥感地图。除了使用旧地图以外,皮克林先生解释说,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这次中国使馆被炸。”他进一步举例分析道:“发生错误的概率是偶然的。比如掷‘骰子’,六面之中出现某一面的概率是1/6。用3张旧地图就是3个‘骰子’同时出现一个面,这种概率是1/216。再加上其他十几个错误,就是十几个‘骰子’同时出现了同一面!”话到此处,赵启正一语中的地指出:“概率论告诉我们,这种几率几乎是零。”此番驳斥言之凿凿、铿锵有力,维护了国家权益,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董岩:您的演讲、谈话、文章都有鲜明的个性,逻辑推理通俗易懂,又切中肯綮,常常是谈笑间化解对立,形成了别具洞天的艺术特色。

  赵启正:在来国务院新闻办工作之前,我有二十多年的科研经历,养成了注重实际、注重科学的学风。后来又长期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天天与外国各界人士打交道,参与国际活动。那时,与外国人见面前,我都要备足功课:了解他们的背景、特点等。每次与他们交谈后,都用卡片记录下相关内容。承诺回答的问题,也必在几日内给予认真的答复。这些非专业的外宣经历为我后来的专业外宣工作打下了基础:熟悉外国人的叙述、表达方式,喜欢并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懂得如何有效地与他们对话。从事外宣主管工作,可谓轻车熟路。

  四、 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在巴黎、在纽约、在圣彼得堡、在北京,在新闻发布厅、在国际论坛、在电视演播厅,与外国政要谈天说地,同外国新闻界朋友纵论风云,共享东西文明之美……这就是赵启正的世界,一个新闻发言人激情而智慧的世界。

  董岩:您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内阁发言人”,作为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您的工作与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有什么不同?

  赵启正:我国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做法与美国有很大不同,我们从不指手画脚,从不无端指责他国。我们不仅仅是解答几个问题,还邀请各个国家部门的负责人来介绍该部门领域的进展,以求及时与公众沟通。

  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推动下,中国的外宣工作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一项为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改进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每月,境内境外的主流媒体总能从国务院新闻办接到数封邀请函,他们关心的所有问题诸如台湾问题、宏观调控等,几乎都涵盖在这些新闻发布会中。

  赵启正介绍说,经过努力,政府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进展显著。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中,国务院近70个部门,包括部委以及直属的国家局,均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共有80多位新闻发言人。31个省区市中,除了4个省区外,其余27个省区市均已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共举行了68场新闻发布会,举办了16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2200位学员参加了培训。

  董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您为什么说担任发言人决不是说善于辞令就可以的?

  赵启正:善于辞令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最重要的在于他的立场和观念,必须正确;其次是广博的基础知识储存,对于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要先占有充分的信息。尤其是要有对最新信息的了解。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讲话道理不严密,就很难让人信服。就一般而言,发言人要记住在新闻发布会的场合,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后来这句话在国内报纸上登载后,立即被英文《南华早报》引用了。

  董岩: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呢?

  赵启正:至少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二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外知世界"就要了解世界的进展、文化和理解方式;"内知国情"就是要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涉及到中国国情,就要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这些领域就应该掌握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知识与材料,包括用得当的(不必过多)数字来说明,否则就会空洞、干巴,没有说服力。比如讲中国的开发区,如果不知道深圳、浦东,就不能讲得很透彻,也就达不到所希望的效果。“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则是要维护中国的利益,把准确的中国实际告诉外国人,同时还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否则一定效果有限。换句话说,以我们的思维方式去说英语、日语、法语,只是机械的语言翻译,并不能完好地让外国人理解中国的声音。外宣工作需要的是通过“文化的翻译”,来表达中国立场、中国观点,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赵启正无数次的演讲、对话中,无不体现着“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与“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内在精神。

  在德国举行“中国文化周”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为什么不带来交响乐?” 赵启正回答“德国人的耳朵已经被德国的乐队惯坏了(德国听众对交响乐队往往苛求和挑剔),同时也是该你们欣赏欣赏中国音乐的时候了了!”接着他又介绍了中国人对德国古典音乐的理解和对德国科学家的崇敬,他说“好像每个德国人都像哲学家吧?”一席话迎来了热烈的掌声。当时正是美国“9·11”事件后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又有记者问“对于‘9·11’事件,中国的大学生有点幸灾乐祸,他们在网上有这样的表现。”赵启正回答说“中国大学生有一千多万。少数大学生想到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无端被炸和中国南海撞机事件。因此会有一时情绪的表达,但这不是他们的哲学思考!”

  董岩:在外宣实践中,您常说做好每件工作都要注重效果。

  赵启正:比如时政外宣,一定要从内容上细分层面,才能统筹兼顾提高宣传效果。我国时政外宣工作有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中国基本情况的对外宣传;时政新闻的对外报道;热点问题的对外介绍和解释。在中国基本情况的对外宣传方面,要精选我们最想告诉外国人和外国人最关心的内容;在时政新闻的对外报道方面要提高时效,尤其是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的时效;在热点问题的对外介绍和解释方面,要加强针对性和说理性,说明中国政策,多用数据,无需渲染,留下相当空间请读者自己评判。比如,有关中国国情的白皮书,就尽量多说明事实,力求准确、朴素、及时。白皮书每次发布后,全世界主要的通讯社都会及时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许多机构甚至政府也会有所评论。如《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在1998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认为白皮书展示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中国形象,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

  谈到外宣工作现状,赵启正认为,近年来随着媒体改革的加速,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多,也更多地被世人所关注,但与我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差距。

  赵启正: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如何形成?也许他在中国访问过,也许接待过中国人;但他绝对不可能接触中国30多个省区市和众多的中国人,一定是通过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去了解中国,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传播中国形象的作用。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主流媒体,可惜我们媒体总体上还不够强大,缺少能够在全球发挥作用的传媒集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要打造一批具有世界

竞争力的媒体,让我们的媒体在国际问题上有更多的影响力。

  2005年11月赵启正以学者身份亮相,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三十八届年会,并发表演说。

  董岩:您认为世界各地的中文报业具有独特的传统和凝聚力,近年来更得益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并提出中文报业是报道中国的主力。

  赵启正:这是理所当然的。中文报纸是直接传播中华文明、表达中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事实证明中华文化在多源文化的融合中,仍旧保持着独立性和包容性,中文报纸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让华人、华侨即使身处异地也并不感到孤独。二十多年来中国健康、高速的发展,则为全球传媒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来源,至于怎样观察、采集、报道和评论各有不同。从新闻源头看,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调整新闻发布的范围和内容,最近的内容包括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神六"发射和回收、

禽流感、禁毒等重要内容。中文媒体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国外舆论氛围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海外媒体的报道,渲染中国的经济实力、夸大中国的军力,当成“中国威胁论”的“佐料”。我们期望全球各地的中文报业能应对时代的各种变化,提升其传播功能。

  国际舞台上的赵启正,是一个权威的新闻发言人、智慧的斗士、激情的文化传播者。在下属的眼中,他一直是“特别”的领导。他思想开放,作风硬朗,一上任就把各级领导办公室用于午休的床全部撤掉;他嗜书如命,每天阅读书籍和资料常常4小时以上;他身为部级干部,没有官架子,讲话无官气,许多下属有时叫他赵主任,有时索性叫他启正;而在接受一群记者采访时,他会双手抱拳曰:本人赵启正。就是这样一个学者型官员,常常语出惊人,谈笑间闪烁着理性而智慧的光芒。

  我们问,假如不是半路出家走上了仕途,您会在科研领域干一辈子,或许要比现在更有成就吧?赵启正沉思片刻说,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可是不管命运如何安排,不管我做什么工作,我都会竭尽全力,尽力做到最好。因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出息的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