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6日12:05 《商界评论》杂志

  香港:对互联网“说不”

  创业环境

  它是全球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地方之一。因为创新人才的流失和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滞后性,让这个原本有着天然优质基因的地方沦为了创业“荒漠”。

  代际印象

  国际化的资源和机会,让香港有了领先的起跑点。但香港似乎更青睐金融,创业团队的激情因为各种水土不服而熄灭。

  ■文/李英豪,钱方联合创始人

  作为一个以前在香港创业,现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通过这些年的经历,我还是有话想说。

  记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创业,当我在一个天使投资人面前演示项目即时,他问我,“你为什么觉得你了解中国用户的习惯?”我说“我在这生活1年了,我比较了解这里的消费习惯。”他说:“我在这生活几十年了,我还不了解呢,你这样能说了解?”现在想想,我当时对国内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何况没有在这生活过的香港人?

  先看市场

  香港有800万人,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800万人足够生存,但基本没有可能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而且这里的用户很奇怪:说不是深度互联网用户的话,人均上网时间和移动设备比例估计全球第一。

  但是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大家来来去去就上几个网站,新闻看雅虎,搜索用雅虎、谷歌,财经看阿斯达克,视频看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邮件用Gmail……

  最近10年来香港创业公司没有一个拿下香港市场。最麻烦的是,香港人太特别了,花几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却发现同样模式根本不能复制到其他地区,就只能在香港跟自己玩。

  拿不下香港市场没有关系,香港人不是很国际化吗?拿下欧美一样可以啊!没错,的确有这么一家Deal Extreme的面向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连薛蛮子都说它是国际电子商务做得最好的其中一家,不过也只有这么一家。它是2000年前后利用国内廉价商品和国外电子商务空白做起来的,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

  香港人其实很不了解老外想法,只是习惯吃汉堡,不代表能做出满足老外的产品。别人一天如何生活、吃什么、说什么、看什么电视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出成功的产品?外国人每天开车、香港人每天坐地铁,国外讲生活工作平衡、香港人每天加班,这样的差异真不太可能做出好的产品。

  那背靠祖国成了吧,中国互联网市场如此之大,出了百度、阿里、腾讯和很多的中小互联网公司,总有香港人的位置吧?

  只能说,香港人对国内同学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老外的了解。香港人都喜欢看美剧,但大陆电视剧在香港只能排在美剧、台剧、韩剧和日剧之后。你和他说韩寒?他说谁?你和他说非诚勿扰?他说这是什么?QQ?我用的肯定是Facebook。如果你问他最了解什么互联网公司?他告诉你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什么?因为买了很多股票!

  这样一来,香港人对国内不了解,更不用说能为这个市场开发产品了。

  再说资金

  香港有钱的大佬非常多,李嘉诚肯定是最好的代表。而且他也成立了自己的风险创投基金,最为大家了解的是投资Facebook一案。但李嘉诚的基金也是VC,还是以回报作为考虑的。

  以香港15年来只有2家的退出例子来说,不可能因为老板是香港首富就把钱投给香港公司。而国外的一线VC,基本没有见过在香港设有办公室,来香港多数是为了会议、演讲和生活。至于天使投资,不是没有,只是非常少,而且不容易找到,没有像北京或硅谷那种天使组织或聚会。

  没有投资,政府支持也行,台湾地区、新加波和国内不少公司也是靠政府扶持起来的。香港不是没有创业孵化计划,一个科学园、一个数码港,两个都有共同点,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

  对于生活成本很高的香港来说,虽然入驻创业园不需要租金,但是创业者必须在5分钟的接驳交通上支付高达10元/天的费用,而且创业计划普通都没有启动基金支持。

  因为没有天使投资的关系,以香港的生活成本来算,一个3人的团队如果希望能一年不接外包投入研发产品,基本需要30万元启动基金(还要假设没有家庭负担)。这对于当时我们这样一个做电子书创业的年轻团队来说,不是简单的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部分香港创业公司选择以外包公司起步。

  聚焦团队

  我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记得当年互联网兴起,这个学科一度收生标准比医生、律师等学系还高,不是状元不能进。

  但好景不长,当大家发现主修工商管理的同学很容易得到各大银行企业管理培训生等高薪职位后,大家都转去工商管理了。最近的工程学院收生标准,好像是全大学要求最低的。

  无论上北京还是硅谷,工程师都是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关键,没有好的工程师,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没有用。香港一年拿得出手的软件工程师寥寥可数,建筑的土木工程师就很多,而且好多人都去美国了。我几个比较厉害的同学,现在都在硅谷,一个在苹果、一个在Facebook、一个在谷歌、一个在创业。

  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要知道,美国PayPal培养了这一代很多的参与者,网易、搜狐也出了不少创业家,但由于香港一直没有什么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这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了,基本上对产品了解的细节与深度和中美等地相比,有不少的差距。

  最后看看产品

  很多人说,现在的互联网老大没有多少是一开始就想到产品能改变世界的。但是,无论在硅谷还是在北京,你做好了产品,如果做得不错的话,会得到不少的报道以及很多用户的反馈。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找到不少前辈为你提供经验和意见,如果谷歌和Facebook当年没有老大的支持,根本不会是这样的故事。

  所以中美两地的创业者,都勇于做梦,做产品不往简单做,要么在技术上完全突破,要么在用户体验上非常创新。香港创业者因为种种限制,基本不敢想技术突破。几个创始人你看我,我看你,大家技术都不怎么样。而且技术研发需要资金的,没有几百万元就不用想了。

  用户体验创新?几个创始人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做出好的产品,想创新不知从哪创起。商业模式创新?大部分人真的想不出来。

  好吧,还是想创业,就踏实地干! 所以他们做出来的都是帮助企业营销、管理、OA等产品,为什么?因为能赚钱。我们曾经做的一家外包公司正是做了一个为香港出版企业做的电子书平台,没办法,生活逼人。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