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17:44 小康

  三项改革的“三年大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精心谋篇布局三项改革,这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故事。

  文|《小康》记者 洪治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要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总书记嘱托内蒙古的这三项制度改革进展得如何呢?

  “复方疗法”保护生态

  在内蒙古,东西向的阴山山脉是维护和保持其内亚荒漠草原生态稳定的重要山脉,其中中段的大青山则是山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如今,在大青山前坡游走,山上的连片森林与山脚下的广袤草原相得益彰,然而,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块生态宝地,在过去却是一片荒地。

  对于资深骑友张永平而言,大青山曾是他骑行的好去处。然而,十多年前,大青山就已慢慢淡出了他的视线。“那时候大青山的环境就不适合骑行了。”原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对建材需求的增大,在大青山前坡出现了很多采石场、白灰场、挖沙场、搅拌站等矿石企业,不仅弄得砂石裸露、黄沙漫天,道路也遭到了破坏,原来大面积的草地、森林也越来越小,水土流失、地被退化严重。

  这样的环境破坏不仅让老百姓叹息,更是政府心中的大石头。201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以八个发展定位、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和七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8337”发展思路,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并且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际上,在2012年,这一发展思路就体现在大青山南坡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中。整个治理区域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其中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承担了127平方公里,是工程的绝对主力。

  对于这个投资额高达百亿的大项目,新城区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期限仅5年,目标绿化覆盖率要达到80%。在这么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面前,新城区没有当作应急工程来对待,而是全盘考量、科学论证、综合施策,运用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旧村改造、产业经营相互叠加的‘复方疗法’,系统推进大青山前坡综合治理。” 新城区委书记张锐强调道。

  在这套“复方疗法”中,科学论证无疑是关键,呼和塔拉万亩草原的生态修复项目就体现了这点。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生态”)作为该项目的承建方,是一家以草为业的上市公司,其核心生态修复理念是“尊重自然规律、模拟天然草场,实施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

  为了能践行这一理念,蒙草生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程。对于呼和塔拉万亩草原的生态修复,蒙草生态首先实施了基础调研,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土壤结构、植被退化状况、水分条件、肥力等开展调研和科学论证。基于调研,蒙草生态根据典型草原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植物,采用禾本科和豆科相结合,草本、灌木和花卉相搭配的原则,应用了抗旱、低碳的蒙古冰草、羊草、补血草等50多种乡土植物。

  而后,蒙草生态通过清理垃圾砾石、平整地形、耱地、土壤镇压、松土、耙地等对土壤进行了改良。接着,以人工和机器将经过科学配比的草种进行播种,并量化配比,引入了诸如蚯蚓、蜜蜂、菌群等促进当地草原生态系统构建的动植物。经过3年的自然生长,广袤的绿草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

  如今,不仅呼和塔拉草原恢复了过去风貌,山坡上也种上了成片成片的绿树,并建起了5万亩森林公园,融入了林下经济、草原马汇、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2015年,在这片草原上,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中蒙博览会。得益于这套“复方疗法”,大青山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当张永平骑着山地车回到这片他阔别了10多年的草原和森林时,他由衷地感叹:“大青山,真的大变样了!”

  其实,不仅在大青山前坡,近几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土地上开展的大大小小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不计其数。科尔沁的沙地修复、阿拉善的荒漠治理、巴彦淖尔盐碱地修复、乌海矿山修复、白云鄂博矿山生态修复、白泉山荒山生态治理、扎鲁特破损山体修复、海绵城市建设、节水园林建设、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等项目让绿色在这片土地上慢慢扩散开来。不仅要有修复和保护,还要有预防和预警,包头市环保局为此专门建立了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和环境监管调度指挥中心,中心建成2年以来,全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增加了82天。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进行推广。

  “内蒙古自治区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是非常坚决的,不仅从党委到政府各部门有一系列政策,还将科研机构、企业都纳入进来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韩国栋说道。

  产学研齐发力

  在内蒙古这场浩浩荡荡的生态保护运动中,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呼和塔拉草原的生态修复为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有明显成效?蒙草生态董事长王召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从事的产业其实并不神秘,就是把最适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驯化出来,大规模地推广运用到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和生态牧场以及牧草种业上去。”别看“驯化”与“推广”就两个简单的词语,其背后是科研工作者们勤劳攻关的结晶。针对具有不同典型代表性的生态修复类型,蒙草生态建立了包括和林格尔抗旱植物、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畜牧产业、呼伦贝尔耐寒植物、巴彦淖尔盐碱地改良、阿拉善荒漠生态修复、通辽蒙草沙地治理与林草牧业、京津冀乡土植物等12家科研机构。

  在建立研究院、培育乡土植物、研究修复技术的同时,蒙草生态还在储备生态修复大数据,其中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中已有草原种质资源1700多种,2400余份;植物标本1600多种,10000余份;各类土样11300多份。依托这一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蒙草生态开发出了以修复类型和经纬度为依据的系列产品,只要了解修复类型或者经纬度,就可以提供相应的草原生态包,里面包含种子、肥料等生态修复必备元素。

  在这样一套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下,蒙草生态得以迅速抓住呼和塔拉万亩草原修复的关键,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成效。不只在呼和塔拉,成立20余年来,蒙草生态已经开展了千余项生态修复工程,不仅遍布内蒙古自治区,还承接了杭州、厦门的生态景观建设,更走出了国门,向包括迪拜等在内的中东城市输出我国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内蒙古,像蒙草生态这样融合产学研的生态环保企业不止一家。内蒙古和盛生态育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盛生态”)着力打造“蒙树”品牌,成立于2011年的它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和盛生态科技研究院,致力于生态修复的林业研究。该公司建设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通过种植乔木、管理灌木、恢复草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措施成功恢复了4万亩植被严重退化的黄土丘陵,不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申请注册,还获得了“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CB)标准的金牌认证。

  “这两家企业的方向都是对的,以绿色产业为先导,利用适应当地的物种资源进行生态修复,而有一些生态修复,虽然引入其他物种在当时看效果不错,但过几年就不见效果了。这就是因地制宜,具有可持续性。”韩国栋分析道,“不过除了技术的可持续性,还要有模式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将生态修复与经济,特别是社区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说白了,就是要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

  龙头企业带领农牧民“造血”

  蒙草生态和和盛生态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领域的龙头企业,他们不仅有着扎实深厚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科研功底,在具体推行过程中,还十分注重与当地老百姓的互动。 “如果长期以来的植树造林和绿化保护没有和社区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老乡的收入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时间长了,他们难免会动这片绿色的歪脑筋。”韩国栋分析认为,这也是很多生态修复保护难以维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在呼和塔拉草原这片砂石裸露的土地上,当地农牧民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好。煤窑村的李德宝过去虽然有60亩土地,但大部分都撂了荒,只能种一些小麦,满足家里的温饱后就所剩无几。顶多再养两头牛、几只羊。“一年最多只能有一万多元”,一家六口人生活得很是艰难。

  如今,随着大青山前坡综合治理的推进,李德宝不仅将自己60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每亩地能得到300元;家里还在景区里开了农家乐,一年能增收4万多元;而他自己则白天给景区做环卫,晚上给景区当保安,每个月也能有4600元的收入。这样一来,他们一家的收入是过去的十倍,生活相比过去大大改观。

  像这样在生态修复和保护过程中促进当地百姓就业、帮助其增收的案例还有很多。和盛生态在推广林业修复的同时,也将当地农牧民组织起来护林,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包括中草药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给当地农牧民提供了一条新的生财之路。

  “只有将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韩国栋表示,“无论是蒙草生态还是和盛生态都将当地农牧民的生计和其科研成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进一步指出,在后续发展中,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还需要很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产物,仍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

  此外,除了直接提供工作岗位,蒙草生态还引入了金融创新工具,建立了“牧草银行”,牧民的草产品能在“牧草银行”中“资源储存、自由流转、稳定收益”。2015年,蒙草生态的“牧草银行”为市场提供了近30万吨优质牧草,带动当地数千户牧民增收近两亿元。

  “我们想要实现的是全产业链共赢,因此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利集团同样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有500多万奶农,其中多数是小微企业,怎么帮助他们提升能力?据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伊利集团为此建立了三大学院:牧场合作发展学院、经销商发展学院和供应商发展学院,从奶源的生产加工,到终端的销售全产业链布局,提升其生产力。“经过学院培训的奶农基本上都能实现饲养成本的降低和奶牛日产奶量的增加。”

  不过随着饲养能力的提升、规模的扩大,很多奶农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资金短缺。对他们而言,身边最值钱的就是奶牛,但银行的贷款对活物是不允许发放的,这就成了奶农头上的一个紧箍咒。为了帮助农牧民解决这一问题,伊利集团专门成立了小额担保公司,架起了奶农和银行之间的桥梁,对于有资金需要的合作伙伴,由伊利集团出面担保,帮助其获得资金用于再生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伊利集团已经给2000多个合作伙伴担保了50多亿元的贷款。

  创新机制,融入“一带一路”

  除了带领农牧民“造血”发家致富,实现利益共享,龙头企业在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首届中蒙博览会上,作为特装展位亮相的蒙草生态积极探索与蒙古国在草种业、农业科技、产业投资、技术人才等领域的互补优势,并与蒙古国纳乐格日塔日亚楞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共同建设优质牧草产业链体系。

  据悉,该届博览会上,投资贸易洽谈硕果累累,共签署了各类合作协议166项,涉及资金高达1485.9亿元。

  除了博览会,内蒙古自治区还在国际航线、跨境电商、旅游等方面与蒙俄加强合作交流机制。追求发展,永不止步。未来,内蒙古自治区还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并在首届中蒙博览会基础上,办好第二届中蒙博览会。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实际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很多自治区的龙头企业已将视野放在了全球。作为全球乳业8强、亚洲乳业第一,伊利集团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和质量口碑早就开始在全球化战略中进行布局:在大洋洲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乳业一体化生产基地;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建立了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与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和英国天祥集团打造全球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张剑秋看来,“全球产业链”是伊利品牌的重要内涵。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虽然覆盖五大洲,沿线许多国家不仅是产奶量大国,而且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一半,但这样的广阔市场也对中国乳企的营收规模、奶源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织好全球国际乳业深层次融合这张大网,将是无数“伊利们”不懈奋斗的目标。

  克服挑战,抓住机遇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蒙草生态如此,和盛生态如此,伊利如此,自治区其他很多企业也是如此,自治区政府和党委更是如此。今年年初,在带队考核呼和浩特市党政领导班子2016年度工作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强调,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跳起来摘桃子、跑起来奔目标,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无论是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还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亦或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都需要这样的创新、实干的进取精神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内蒙古自治区仍在路上。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