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1日16:10 财经国家周刊

  实体向好呼唤信贷“向实”

  信贷高增对实体经济形成强劲推动力的同时,也容易集聚金融风险。

  文/刘琳

  中

  国的宏观经济有望开启一股小阳春,实体经济生产的稳健复苏,为2017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起了一个好头。

  一系列经济数据为此作了佐证。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增长都达6%以上,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以上;发电量增长6.3%,工业用电量增长6.9%,货运量增长8.3%,其中铁路货运量逾两位数。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称其“显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具有前瞻性意义的PMI指标,在初春2月再度攀高,收于51.6,比1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这已是PMI连续7个月位于50荣枯线以上,连续5个月位于51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PMI当中的一个分项指标——反映企业用工量情况的从业人员指标回升至49.2,虽然还未达到50荣枯线,但这是2013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显示制造业持续处于平稳扩张态势之中。

  分行业看,经济复苏的动力“新老兼具”。传统的增长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发挥支撑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和新开工项目的较快增长,让建筑业市场需求持续释放,从2016年底至今连续数月的PMI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新动能正在成长发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2月的PMI指数分别是53.3和54.6,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达到近三年来的高点。

  实体经济开始逐步向好的背后,是融资的规模化支撑。金融系统正在对实体经济形成有效推力。当然,也要认识到:居高不下的信贷总量一体两面,既要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又要把防控金融风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是对金融工作的双重考验。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3.2万亿元。巨额信贷增量,如何保证能够进入实体经济运转?

  譬如,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信贷增量的大头,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各地PPP项目在2016年底集中落地后,今年初项目贷款集中发放。这些集中落地的项目要确保能够持续经营,所获贷款也要确保全部用于项目本身,这需要有关部门强化后续监管。

  住户部门贷款也在近几个月屡创历史新高,其中主要以中长期贷款也就是购房按揭贷款为主。虽然目前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势头已现回落,但如何引导信贷服务于房子的居住属性,引导投资需求,控制炒房行为,仍是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课题。

  在信贷高增的背景下,需要防范融资流向银行表外途径,逃避监管。以1月份为例,银行委托、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票合计增加1.24万亿元,不排除银行受到来自监管层对严控表内规模的压力,将表内资产已腾挪至表外的行为发生。2月份央行数据显示,银行表外融资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未来,金融监管部门需要统筹利用货币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特别是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抑制资产泡沫,防止信贷融资“脱实向虚”。

  必须肯定的是,2017年一季度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正式把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这项进一步理顺监管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金融向实体经济的集聚。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