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1日16:09 财经国家周刊

  银行风控大考

  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增长、去杠杆、表外违约等一系列风险依然有迹可循,且有交错情况。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丽娟

  进

  入2017年,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并未结束,中国经济结构亦在调整之中,银行业控制风险的压力有增无减。

  1月6日、10日,央行和银监会分别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稳中求进”成为监管工作主基调,其中“防风险”成为重中之重。

  国内官方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隐患外,来自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预警也有加大。

  近期,标准普尔称,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攀升将会增加财政和银行代价。

  可以说,银行业迎来了一次大考——中国信贷增速已连续数年超过宏观经济增速,正逐渐消耗中国银行业曾经充裕的融资基础。现实中总体经济杠杆上升的情况,压缩了融资缓冲空间,使银行更易遭受尾部风险的冲击。不仅是不良资产风险,银行业去杠杆风险、表外违约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已然有迹可循,且有交错的情况。

  中央出手防控金融风险正当其时。

  3月2日,银监会新任主席郭树清表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的动能转换这个时期,不良贷款反弹是正常的。从整体来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我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也总体可控”。

  严控不良

  风险防控始终是银行业发展的主题之一。其中尤其需要防控的,是近两年突出的资产质量下滑问题。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

  郭树清在3月2日答记者问时提到,可能还有一些不良贷款没有被计算出来,比如逾期90天以上的,还放在关注类的。

  惠誉预计,2017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比率会有所升高。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体系或将面临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理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与国有大型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在未来几年遭遇的资产质量压力更大。一方面,后者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在融资方面多依赖于批发性融资。另一方面,后者过去几年在经营上显得更加激进,总资产增速高于大型银行。

  标准普尔的银行业报告给出了同样的警示。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廖强表示,民众对国内小型银行机构的信心要低于对大型银行和全国性银行的信心。国内一些小型银行仍在扩张信贷规模,并可能缺乏成熟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一旦市场状况急转直下,很可能令其难以招架。

  “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本轮不良资产潮。可以采用商业银行自身消化、市场化机构进行处置与政府注资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张明认为。

  事实上,不良资产处置需求的存在,将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推向了前台。目前,各地均尝试设立地方AMC(资产管理公司),各路资金积极进入该市场,为不良处置提供了更多渠道,提升了整体处置能力。

  去年3月,国务院批准6家商业银行共计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当然,这只是市场化处理路径之一。

  对此,银监会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做出明确部署:

  一是要细化信贷资产分类。不得通过人为分类等手段调节不良贷款;不得通过搭桥等手段藏匿不良贷款;不得通过相互代持安排显性或隐性回购条款,将不良贷款移到表外等。

  二是严控风险增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母行总部要加强统一授信,统一管理,加强新增授信、客户风险评估,多渠道触及风险客户信息和非传统融资信息,并根据风险暴露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严格不同层级的审批权限。

  三是加快处置存量风险。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并通过核销、重组、证券化、收益权转让、批量转让兜售等手段,持续控制不良贷款清收渠道;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积极参与不良贷款处置。

  债转股虚实

  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逐步落实,产能过剩、高杠杆的行业和企业在2017年或将面临现金流紧张、融资成本高的经营压力。

  为了更好实现去杠杆,市场化债转股于2016年启动。

  银监会表示,鼓励面向发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严禁将僵尸企业、失信企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市场化债转股对象。

  目前,工、农、中、建四大行均获批设立了百亿元级资产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债转股的实施工作。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此轮银行开展市场化债转股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有机构预计,该规模最终可能达到万亿元。

  债转股需要防止出现明股实债现象,不让其演变成国企降低负债率和杠杆率的账面腾挪手段。据2017年1月的公开报道,此前27家签署债转股相关协议的企业均为国有企业,以地方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属于周期性行业,近九成企业旗下有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50%以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说,去杠杆的重点应是改善杠杆的构成与质量,即增加好杠杆、减少坏杠杆。他的看法是,第一要去“僵尸企业”;第二是要终结双轨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尤其金融体系改革,让更多金融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

  对于银行而言,股权投资不同于债权投资,每一笔转股都要承担风险,投资风险大多还是由银行承担。

  因而,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较复杂,银行能否在重大投资决策上有话语权,还需观察;另一方面,一旦企业长期产业结构未得有效调整,要防止债转股变为延迟危机爆发的缓冲剂。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提到,债转股主要涉及银行、企业、实施机构,这三方都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企业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银行或许心存侥幸,等待政府伸出援手。一旦三方“合谋”,可能让财政无奈兜底。

  银监会则已有明确表态——尽快制定新设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设置条件、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等事项。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约束,确保银行债权能够真实出售,有效实现风险隔离。

  在化解不良资产压力、优化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下,银行借此抢占业务先机的动力可能更大一些,而不是一张更靓丽的报表。而更重要的任务,恐怕是真正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表外业务“入表”

  服务和振兴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尤其是在当前金融服务存在“脱实向虚”现象之时。而其中原因,多多少少源于银行体系的资金空转。

  过去几年,有些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层严格的流动性调控,开展了多项业务“创新”,通过理财产品、票据业务、同业业务等将表内资产表外化,造成资金空转。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各项指标符合监管,但却扩大了表外业务风险,让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大行其道。而影子银行产品面临的监管显然比传统银行贷款宽松,一旦失控,会积蓄长期、隐性的风险。监管上不能按照两个标准。

  央行2016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说,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余额为82.36万亿元,总体的表内外资产比例分别为60%、40%。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光大银行曾测算,其中通道业务占30%左右。截至2016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26.28万亿元,较年初新增2.78万亿元,其中非保本类产品即表外理财占全部新增规模的近80%。

  2016年末,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继推出了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的政策要求,并发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

  “这两项措施可谓监管层‘去杠杆’监管思路的延伸,2017年正式落地后,必然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受访专家表示。其中,金融机构表外理财将被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这将直接限制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以全口径监管来监管理财产品。

  有专家预计,这些举措短时间内会对银行利润造成负面影响。且由于城商行、农商行等理财规模扩张速度高于大中型银行,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上述政策还规定,银行除去可通过信托公司的投资计划来投资非标资产外,包括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在内的通道均不能投资非标债券。这表明,监管部门2017年会严格清理通道,同业理财规模可能会回落。

  监管部门会在坚持完善监管规则、实施穿透式监管以及做实并表监管的三大原则下,收紧银行表外业务,使得2017年成为防控表外风险的一个拐点。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