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11:38 英大金融

  史蒂文·科恩:当故事成了事故

  “看一下史蒂文·科恩(的投资行动),你就会明白,他对市场走向有一种真正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经验和天分的结合体,不是学习就能得到的。”

  文 | 本刊记者 彭慧文

  今年年初,美剧《亿万(Billions)》热播,剧中,对冲基金经理、亿万富翁鲍比·阿克塞尔罗德血液中充满了对财富的渴望,甚至不惜利用内幕消息获利,从而卷入了一场与纽约南区检察官查克·罗兹之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这是一场始于金钱而远不止金钱的较量,政治与金融、欲望与权力、野心与道德,种种吸睛元素让该剧大受追捧,第一集便创下了首播网站表演时间(ShowTime)的最高收视记录。

  故事足够精彩,不过故事关键人物阿克塞尔罗德的现实原型——美国知名对冲基金经理史蒂文·科恩(Steven A. Cohen),以及他所创办的对冲基金公司SAC资本咨询(S.A.C. Capital Advisors),却没有故事中那么“坚挺”,在与美国政府进行了多年的调查拉锯战之后,最终还是以谢幕收场。

  总有砸钱解决不了的事

  现实版的故事,得从2008年说起。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上非法行为的调查。随着2009年第一位SAC资本前员工因内幕交易被定罪,这家基金管理公司就被拖下了水,多年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司法部、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其进行了轮番“轰炸”,突查办公场所、要求提供交易记录,种种手段层出不穷。而SAC资本一直保持淡定,“无条件地配合政府的调查活动”。

  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坚定地怀疑SAC资本与非法交易行为有关,因此调查活动似乎没有在扳倒科恩之前收手的意思。然而,查了两年多,抓了一波人,科恩始终置身事外。直到2012年11月,SAC资本另一位前基金经理马托玛因内幕交易被查,美国政府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马托玛的案子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年早些时候,在马托玛举荐下,SAC资本斥资7亿美元买进了制药商Elan公司和辉瑞子公司惠氏的股票。当时,两家公司正在联合进行一种老年痴呆症药物的研发,马托玛通过自己的人脉网络结识了该药物临床实验的安全监控委员会主席吉尔曼。当年7月份,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药物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吉尔曼在实验结果公布之前将其泄漏给了马托玛,SAC资本遂得以先行一步,抛售了这两家公司的全部股票,并建立了看跌头寸。结果,负面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Elan公司股价暴跌42%,惠氏股价下跌12%,马托玛通过提前交易帮助SAC资本避免了1.94亿美元的损失,并通过做空获利8300万美元。美国检方称,这是同类内幕交易案中“获利最丰厚的”一桩。马托玛本人,当年则从SAC资本获得了930万美元的奖金。

  在这起内幕交易案中,更让美国检方“兴奋”的是,案件直指科恩个人。有媒体透露,马托玛在进行交易的头一天,曾经与SAC资本的“某基金经理”通过20分钟电话,而这位“某基金经理”就是科恩。

  从此,科恩和SAC资本被拉到了聚光灯之下。2012年11月,在投资者会议上,SAC资本披露其已经接到了“韦尔斯通知”(Wells Notice),这表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打算对其发起民事诉讼。压力随之而来,2013年第一季度,外部投资者因为担心内幕交易调查可能带来损失,从SAC资本撤回了17亿美元资金。科恩并不想冒与证券交易委员会陷入长期诉讼斗争的风险,从而开始妥协,当年3月份,他同意支付6.16亿美元罚款,以期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解”。这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史以来针对证券交易违法案件开出的最大罚单,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美国司法部并没有因为这笔创纪录和解金,而终止对科恩个人从事违规交易的调查。“达成的这个协议不排除未来对任何个人的起诉,其中包括科恩在内,虽然他目前不是任何起诉的被告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主管卡内洛斯发布声明说。

  到2013年5月份时,SAC资本已经有9名在任或前任雇员牵涉到内幕交易案中,事件持续发酵。科恩打算继续妥协,据知情人士透露,他当时试图与美国政府达成新的协议,SAC资本将承认过错,让对冲基金对外部投资者关闭,但除非再次犯法,检方不再对其提起诉讼。最终,新协议并未达成,7月份,美国司法部在曼哈顿法院对SAC资本发起刑事诉讼,美国联邦检察官指控其鼓励员工进行“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内幕交易。

  据科恩的一位朋友后来回忆称,当时“在纽约大都会棒球队的主场举行全明星赛时见到过科恩,他看起来很惨,和一个月之前碰面的时候相比,几乎胖了15磅”。这位朋友透露说,科恩当时基本认定SAC资本完蛋了,他的头号目标是确保不要碰上个人起诉。

  科恩的悲观并非空穴来风,刑事诉讼是美国司法部针对企业最有力的武器,根据联邦法律,如果对某家公司提出刑事指控,这意味着该公司内部的犯罪活动已经普遍存在,而不只是一两个“流氓交易员”的孤立行为。在历史上,曾经被美国司法部刑事起诉的金融机构,还没有一个能闯过这道鬼门关,要么关门大吉,要么被兼并收购。

  科恩表现得很“乖巧”,2013年11月,SAC资本对美国检方的控告供认不讳,为了了结案件,它同意再次支付12亿美元罚款,并退还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次年3月份,SAC资本在致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称,公司将更名为72点资产管理(Point72 Asset Management),并转型为家族理财室,只用科恩本人以及少量来自员工的资金进行投资。

  直到2016年1月,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纸禁令才最终了结了美国政府与科恩之间的多年拉锯战:科恩被禁止接受外部投资,直到2018年1月1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恩最终获得了“胜利”,砸下的18亿美元起了作用,因为美国政府终究没有把他本人送进监狱。不过,曾经叱咤对冲基金界20多年的SAC资本,已经不复存在。

  基因深处有病根儿

  SAC资本咨询公司,本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城市斯坦福德的对冲基金公司。1992年,科恩以自己的全部身家2500万美元作为初始资金,创办了它。

  在此之前,科恩已经在华尔街待了14年。1978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他进入了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担任初级交易员。据称,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他便成功引起了外界注意,这一天,他赚取了8000美元利润,打破当时的华尔街新人记录。从1984年开始,他在该证券公司内部独立带领团队运作自己的投资组合。

  成立SAC资本之后,科恩的投资策略与之前保持一致:短线股票交易,或者更直白地说,他一直在投机。科恩相信自己对于投机具有天赋:“我从各个方面搜集大量信息,并感觉市场如何波动,然后对市场做出赌注。”《股市奇才》一书作者杰克·施瓦格曾这样评价道:“看一下史蒂文·科恩(的投资行动),你就会明白,他对市场走向有一种真正的感觉,他像别人一样观察到相同信息,但随后便能够清楚地看出市场走向。这种感觉,是经验和天分的结合体,不是学习就能得到的。”

  凭借着出色的操盘能力,SAC资本成立第二年便录得51%的高收益率,这进一步增强了科恩的信心,也由此设定了SAC资本的投资基因——判断型短线股票投资。据彭博社报道,公司的投资组合常常有99%与股票有关,其中包括做多或者做空合约。唯一一次偏离既定航道是在2005年,科恩把投资范围从股票扩大到债券、货币和私募股权,但在之后的2008年,SAC资本经历了公司生涯中的第一次低潮,亏损19%。从那时起,科恩意识到他需要回到老本行,专注于股票市场。“你一定要知道你是谁,不要想办法成为一个你不可能变成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短线投资者,就做短线交易;如果你是一个长线投资者者,那么就做长线交易,这就像一个戏剧演员在台上只能唱戏而不能唱歌一样。”科恩曾经说道。

  因为一直奉行判断型投资,这种劳动密集型选股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随着基金规模增大,单单靠科恩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因此,他在SAC资本内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架构:科恩自己操盘的资金占比越来越小,到2013年公司卷入内部交易案时,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0%以下;同时,公司内部成立了许多投资团队,这些团队由1~15人不等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构成,每个团队独立运作数百万美元至数亿美元不等的资金,到2013年,这样的团队数量已经达到了140个以上;正常运作情况下,科恩是这些团队唯一的结合点,每个团队都需要向科恩分享他们自己最好的投资心得与经验,“这家公司是扁平化的,而我是那个掌控全局的人”。

  科恩给了每个投资团队极大的自由:“我不想告诉我的交易员们去做什么,我没有权力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我想做的是确认他们面临的与我所面临的是相同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他们仍然想做这个交易,他们可以做。我鼓励我的员工放手去干。”同时,科恩为这些团队提供了丰厚的待遇。SAC资本向外部投资者收取3%的管理费以及高达50%的绩效提成,其中的60%会成为投资团队的业绩提成,科恩获得剩下的40%。因此,在SAC资本,出色的基金经理获得的报酬往往比其他基金公司创始人还要高,例如,其曾经的传奇华人交易员江平在2009年就拿到了高达1亿美元的奖金。

  作为交换条件,每个投资团队必须拿业绩说话,团队奖金基于这个团队的投资表现发放,而非SAC资本的整体业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下,如果投资团队业绩不够理想,还会面临被炒鱿鱼的风险。科恩也会依据每个团队的表现上浮或下浮他们手中资金额度,回报可观的团队会管理更多资金,效益不佳的团队则要面对资金被削减的下场。

  在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压力下,每一个投资团队、每一个基金经理、每一个分析师都有足够的动力去挖掘交易空间。所以,在华尔街,SAC资本的基金经理们都以穷追不舍地套问上市公司信息而出名。

  这的确为SAC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1992年成立到2014年更名的20多年时间里,年均收益率在30%左右。更加被华尔街津津乐道的是,在1999年,其借着美国科技股泡沫之风大赚了68%,而在第二年科技股泡沫破灭时,又因为提前做空获得了73.4%的收益率。

  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没有了公司内部的统一审核机制,也便无法规避投资团队跨越道德或法律界限的风险。其实,不管科恩是否有意纵容内幕交易行为,SAC资本的公司架构与管理文化,都在无形中“鼓励”旗下的基金经理们去冒险寻求高回报。凭借巨大的交易量(据彭博社2010年报道,SAC资本交易量达到美股交易量的1%),SAC资本要求各家投资银行向其提供最新、最好的信息,如果说这种被华尔街称作“第一呼叫”的行为更多地是招他人嫉妒,那么,在另外一些时候,SAC资本获悉信息的能力就让不少人怀疑了, “他们永远都是第一个抢到消息,而且常常能够在无明确信息来源时也有非凡表现,这会让外界质疑其投资过程的合法性”。实际上,美国政府之所以持续多年与SAC资本死磕,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哪能过把瘾就死

  “如果说索罗斯是老虎,他就是对冲基金行业的大白鲨。” 曾经的一位SAC资本投资者这样评价科恩。科恩自己对这个评价似乎也很满意,还不惜血本地花了超过1500万美元购买了一条鲨鱼标本,作为其价值超10亿美元的艺术藏品之一。

  然而,随着这家以科恩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命名的基金管理公司退出历史舞台,这条敏锐和凶狠的大白鲨不得不暂时与他的投资者们说再见了。不同于那些自己没事儿找事儿瞎琢磨,把自己搞成“中年危机”的人,这个体型微胖、脑瓜微秃的美国男子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中年危机的瘾。

  幸运的是,科恩家底足够厚。2014年退还外部投资者资金时,在SAC资本的投资组合中,有大约90亿美元是科恩自己的钱。关闭海外办公室、压缩基金规模、裁掉150人,这都不是不可承受之重,毕竟,主心骨科恩还在。很快,根据公司门牌号命名的72点资产管理公司以10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重新起航了。

  业绩依旧可圈可点,成立的第一年,72点公司在8个月时间内赚取了25亿~30亿美元。2015年,在对冲基金行业平均亏损3.64%的环境中,它取得了15.5%的收益率。

  新公司成立一年多后,员工规模已经恢复到更名前的1000人,而科恩的个人财富增长得也更快了,在2016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当中,他的身家增加至127亿美元,来到了全球第72位。

  科恩还打算给新公司带来一些新气象,2015年年初,72点公司公布了其校园招聘计划,打算“着手招聘具有天赋的新成员,以便对其进行内部塑造”。这在SAC资本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事,公司发言人马克赫尔说:“7年前,我们公司80%的资产管理员都是从别的公司挖来的。而现在,72点公司四分之三的新晋资产管理员是公司内部培养的。”外界尚不清楚,科恩在培训他的内部员工时,是否会在合规交易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事情明朗的那一天应该不用等太久。差不多在招聘新员工的同时,2015年3月份,科恩创立了一家名为斯坦福德港资本(Stamford Harbor Capital)的对冲基金公司。目前,该公司与72点公司共享同一支管理团队,而科恩正在一家第三方筹款公司帮助下,悄悄地与潜在投资者讨论资金配置的假定条款。或许,等到2018年1月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禁令一到期,大白鲨将重返海洋。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债务违约下的万亿投资机会

随着债转股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资产的深入推进,以及A股市场上越来越多的ST公司破产重组,嗅觉灵敏的投资人正在迅速布局不良资产投资市常未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这个市场上会出现更加丰富的投资产品,以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

普通投资者无需大规模购进美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大规模卖出人民币、购进美元的投资行为已不可取,人民币双向宽幅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投资者和普通家庭需要做的是多元化配置自身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对赌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换汇操作。

万达携巨资入侵好莱坞?

万达携巨资而来,甚至与青岛政府在东方影都出台补贴40%制作费的强力优惠政策。好莱坞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扩大自身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享受产业落差红利的机会还有多少?

标普敲响中国信贷恶化警钟

首先,中国企业信贷恶化状况及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是否得到真实反映?是继续放任各种不良贷款虚报还是将不良贷款的真实盖子揭开?不良贷款数据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是否准确,更关系到化解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是否到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