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案例剖析 > 正文
 

中国式毛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4:28 《中国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段颖峰 廖中华

  2005 . 上市公a司的哀怨与反思

  完成融资上市是企业在阶段性成长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时移事移,企业的规模变大了,但企业内部的管理、思想却没有随之配套、变化。伴随的是外胖内虚等中国式毛病在
企业发展过程中凸显,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或致命伤。

  中国一些股市昔日明星的衰败就是这种毛病最好的印证……

  背影 . 活着

  当年风光无限的国内民营保健品第一股——哈慈集团,现在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悲怆的背影;曾统领中国的三大自行车品牌之一的中华自行车也正式申请破产,一个品牌或许从此成为历史;一度在潇湘大地享有盛誉的酒鬼酒,如今却生死未卜,四面楚歌;曾经在股市上一飞冲天的北大青鸟更是病入膏肓,昔日资本市场上的受人追逐的凤凰如今成了断翅之鸟……

  在过去的20年,中国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而在进入下一个20年的时候,中国企业却陷入了集体的迷茫。在纷至沓来的机会驱动下,很多企业莫名其妙地做大了。

  这些企业像一个得上了巨人症的未成年人,面临着如何重新长大,如何补偿在特殊的环境中已经错过了的必修课,如何实现从“表面的胜利”(做大)到“实质的胜利”(做强),从“不错”(Good)到“伟大”(Great),从做大公司到伟大的公司,是中国很多表面上做得不错,但面临潜在危机的企业的真实焦虑和真实困惑。在中国,将公司上市似乎成为了一个衡量公司大小的标准,当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大量的现金以后,那些一夜暴富的上市公司心态变了、失衡了,中国式毛病尽显。表现为:一是忘乎所以,盲目扩大公司规模—无休止地并购企业,无节制地投资,追求公司变得更大。但是这样的“大”只是一种“体态”(规模)上的“大”,而不是一种企业“心理年龄”上的“大”(成熟);二是不思进取,套现安全退出,拿着股民的钱,怡然自得;三是自视高大,缺乏危机感,面对国内外竞争者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四是无视相关法规,铤而走险,突破游戏规则。盘点2005年的上市企业,以百度为代表的“中国股”在纳斯达克再创奇迹,风光无限。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国内一些上市企业却前途晦暗,风雨飘摇。例如,当年风光无限的国内民营保健品第一股——哈慈集团,现在终于走到了尽头,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悲怆的背影;曾统领中国的三大自行车品牌之一的中华自行车也正式申请破产,一个品牌或许从此将成为历史;一度在潇湘大地享有盛誉的酒鬼酒,如今却生死未卜,四面楚歌;曾经在股市上一飞冲天的北大青鸟更是病入膏肓,昔日资本市场上的受人追逐的凤凰如今成了断翅之鸟。这些曾经辉煌的股市“明星”,如今只留给了我们一个个佝偻的背影。昨天还是风光无限,转眼就已成昨日黄花,这样的现象太多太滥之后,我们要问:哪家企业能够让我们放心一点?让我们看到一丝百年老店的“恒久基因”?他们像一颗颗划过的流星离我们渐行渐远,他们的远去留给股民的是一堆废纸和哀怨,留给大家的是一声叹息。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从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寻找点什么,算是留给其它还“活着”的公司的一点警示。这就够了。

  杀死“哈慈”

  哈慈的失败不单纯是营销上的失败,在人才结构和用人机制、企业管理经营机制、执行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导致企业集体僵化等更为深层的问题上,哈慈同样存在很多弊端,值得去思考和总结。

  2005年9月21日,上海

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决定哈慈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
自9月22日终止上市,在众多股民哀叹声中走到了尽头。ST哈慈成为黑龙江退市第一股。这一刻,距离哈慈当年的“中国医疗保健第一股”闪亮登场,恰好9年时间。沦落到今天被退市的命运,个中滋味令人玩味。

  哈慈集团上演了一幕中国上市企业的兴衰剧。

  战略绚烂如夏花

  早在1987年,46岁的郭立文就辞去公职,借了2万元,租了一间7平方米的地下室,带着自己的儿子和一个朋友,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他的专利产品——吊瓶式磁化卫生器,为他赚得了第一桶金。

  到1996年9月,由哈慈集团控股的哈慈股份成为国内医疗保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当时极少数几家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上市前三年,哈慈股份表现不俗,主营业务收入以每年不低于30%的速度增长,不过从1999年起,哈慈股份业绩开始滑坡。其间,郭立文为挽回颓势,先后推出多种产品,其中V26

减肥沙淇、驱虫消食片等产品也曾领一时风骚,但终归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其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额反而越来越大。

  郭立文通过上市融到数亿元资金后,头脑开始发热。于是,无限风光的哈慈集团开始迅速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多元化发展战略:建立猪肉基地、酒厂、食品厂、饲料厂这些大大小小,遍地开花的投资超过7亿元,而基本以失败告终。

  多元化战略给郭立文带来的是伤痛,综观他投资的企业,很多可以为其找到充足阳光产业的理由,但是却没有带来应得的经济效益,贪多而且脱离主业太远的投资选择,使得哈慈多元化战略成为了一个看起来绚烂夏花——美丽但短暂。

  2002年,创始人郭立文与哈尔滨天业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合同,将其持有的哈慈集团61%的法人股转让给天业公司;2002年10月28日,郭立文、赵力、郭子鉴与哈尔滨兴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合同,将其持有的哈慈集团39%的法人股转让给兴盛科技公司。

  一方面郭氏家族得以成功套现,另一方面其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也不需要自己来承担。 这次转让也预示着哈慈股份的没落,哈慈股份成为了后来大股东的“提款机”。

  掏 一直掏到空

  从昔日创下日销量过千万元的辉煌,到要靠耍小聪明来保住上市资格的落魄,再到被无情摘牌的悲哀。究竟是谁杀死了哈慈?

  查阅哈慈从顶峰到谷底的这段历史,我们找到了根由——来自大股东的无情盘剥,以及由违规关联交易带来的难以填补的黑洞。

  哈慈股份成为大股东“提款机”的命运,从郭立文悉数转让所持股份全身而退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从2003年开始,哈慈的大股东占款开始迅猛增长。资料显示,仅2004年上半年,哈慈股份违规向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关联方提供资金3.42亿元,占公司2003年年末未经审计净资产的56%。如此大宗的资金转移,哈慈既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应有的信息披露业务。为此,上证所几度对哈慈及董事长李秀峰及管理层进行了公开谴责。

  截至2005年6月30日,ST哈慈的大股东及关联企业共占用资金6.43亿元。ST哈慈在半年报里称,为切实解决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资金问题,2005年6月18日该公司与大股东制定了还款计划,大股东承诺2006年全部归还欠款,并由哈尔滨天业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以其未抵押的有效资产进行担保。ST哈慈还在半年报里称,截至8月30日,已收到上述款项9000万元,其中1435.61万元偿还欠款,其余7546.39万元代关联企业哈尔滨天业电子有限公司还款。而这9000万元正是江苏天华大彭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半年报的审计报告由“非标无保留意见”更改为“无法表示意见”的原因。

  在一系列的“掏空”行为之后,哈慈终于倒下了。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