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长斌:开启央企老总海外被捕受审的那道门(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5:18 《商务周刊》杂志 | ||||||||
报告牵出荚长斌 2004年11月30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突然向新加坡交易所申请停牌,并于12月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遭受重创,合计损失5.5亿美元。
消息甫一公布,全球轰动。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桩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美国《华尔街日报》则质问道,为什么投资者对巨额损失毫不知情?国内的媒体更是对中国企业境外资产的安全进行了种种反思(见2005年1月5日《商务周刊》杂志封面故事《陈久霖揭秘》)。 但是,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荚长斌以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作为母公司的责任问题,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则是在半年以后的2005年6月3日。 这一天,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公布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期权交易巨额亏损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独立调查,首次详细披露了中航油巨亏的原因以及责任归属。正是这份报告,把一直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和荚长斌拉到了前台。 中航油(新加坡)投机期货巨亏事件曝光后,荚长斌首次露面是在去年12月8日。这一天,新加坡10年来最大的财务丑闻案件的核心人物陈久霖刚从北京抵达新加坡,就被新警方拘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董事长荚长斌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了一份声明,称他对公司45亿元人民币的交易亏损表示遗憾。同时,作为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总经理,他强调,母公司将支持公司重组。 但直到普华永道的报告出来前,荚长斌在中航油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模糊不清。 最早也可以说最权威的有关母公司和荚长斌在此事件中负有责任的报道来自新华社。去年年底,陈久霖在保释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危机发生后,国内外多家大企业与中航油集团进行过多次接触,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决期权问题,其中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并对新加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清盘和谈判。11月,在谈判接近尾声时,BP召集全球董事在纽约开会,审批与中航油集团之间的合作协议,要求集团领导当晚值班,以便最终决策,中航油集团也同意了这一建议。 陈久霖告诉新华社记者,当晚10点,他给在国内总部值班的一位集团领导打电话请示时,这位领导说应由集团总经理荚长斌决定。而荚当时在党校学习,手机关机。集团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也都不接电话。“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就因此丧失。”陈久霖说。 但2005年2月,荚长斌在接受国内一家媒体采访时坚定地否定了此事,表示有关中航油集团领导延误时机导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的报道并不符合事实。 在普华永道的报告出炉之前,中航油集团一直表示,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投机行为并不知情,并声称此事为陈久霖一人“越权操作”所致。 然而,中航油集团及其高管真的就能置身事外吗? 2004年11月30日,普华永道(新加坡)古柏会计公司受新加坡证券交易有限公司指派,根据《新加坡上市公司规则》第704(12)条规则,作为特派审计员调查中航油(新加坡)在石油交易中遭受巨额亏损的有关事宜。普华永道审查了大量中航油(新加坡)的文件,包括上百万封电子邮件和上千份主要文件,调查了与该公司有过接触的公司,采访了许多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个人,更主要的是,普华永道在报告中显示,他们采访到了陈久霖和荚长斌。 历经半年的调查,普华永道的报告认为,中航油集团、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各级管理层在知情的情况下未能正确、及时地做出处理,是导致巨亏的重要原因。 | ||||||||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